【吳笑非】改經校勘一例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照]明徳。

【吳笑非】禮體與天理

鄭康成曰:“統之於(yu) 心曰體(ti) ,踐而行之曰履。”

【柯小剛】閉塞中的通達:《周易感通》之否卦講稿(節選)

否卦對靜坐的啟發,很值得思考。否卦的態勢,對於(yu) 人的身體(ti) 來說,就是心高高在上,脫離身體(ti) ,不再關(guan) 心身體(ti) ,導致身心否隔不通。靜坐就是專(zhuan) 門給自己一個(ge) 時間,讓心意沉降,反顧身體(ti) ,克服身心否隔,重回陰陽交感、天地交泰。

【張麗麗】文明互鑒與文本互譯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應該是相互理解,繼而才會(hui) 涉及到具體(ti) 文本的分析、研究和評判。但相互理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不僅(jin) 涉及到語言互譯過程中的信、達、雅,而且還會(hui) 同理解者自身的時代背景、語言習(xi) 慣以及知識儲(chu) 備等息息相關(guan) 。

【邱少暉 張紅飛】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德治文化的作用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也是不斷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的精神源泉。

【陳彧之】萬千叮嚀廉傳家

廉潔,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極為(wei) 推崇的道德品質,修身需要廉潔,為(wei) 官需要廉潔,治家也需要廉潔。在許多家教故事與(yu) 家訓著作中,古人教導子孫清廉傳(chuan) 家才是正道,慎初慎微方可使家計長久。

【餘瀟楓】構建“和合主義”安全理論新範式

構建中國安全理論,要體(ti) 現曆史邏輯、現實邏輯與(yu) 理論邏輯的統一。“和合安全”理念以和合主義(yi) 為(wei) 理論構型,以關(guan) 係和合為(wei) 價(jia) 值尺度,是凸顯中國智慧與(yu) 視界的中國安全理論新範式。

【王祁】從殷周祼祭禮論早期中華文明的轉型

祼禮是先秦時期重要的禮儀(yi) 活動。從(cong) 甲骨金文材料可知,殷周祼禮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為(wei) 祼鬼神的祼祭之禮,一類為(wei) 祼賓客的祼饗之禮。《禮記·祭統》雲(yun) :“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yu) 祼。”說的就是祼祭之禮。由此可見,祼祭禮在商周祭祀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謝乃和】夏商周國家治理體係中的“封建”概念

中國是在特定區域地理環境下,從(cong) 虞夏商周時代的部族經過征服、兼並和社會(hui) 公共事務治理需要逐漸演變而成,並通過封邦建國形成複合式共主製國家結構下的夏商周王朝國家,到春秋戰國以降逐漸走向大一統的帝製國家。

【成富磊】“天降下民” 與中國治理秩序的演進

君民關(guan) 係是政治秩序的元問題。周人亦是體(ti) 察及此,故而將君以為(wei) 民的政治倫(lun) 理徑直勾連於(yu) 上帝。春秋以降,伴隨天命信仰漸頹,這一理論的神性根基日漸消散。及至戰國,作為(wei) 聖之時者的孟子遂隱沒此句的神聖維度,提出“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的新的理論形態。其中意識顯然延續自他所熟悉的宗周“天降下民”的政治原則。由之,這一淵源自華···

【梁濤】走向世界的儒學

這幾年我提出新四書(shu) 、新儒學,就是希望通過對傳(chuan) 統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融入現代社會(hui) ,繼續發揮其對國人價(jia) 值引領的作用。對於(yu) 儒學,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那就是儒學對世界的意義(yi) 。

【任俊華】《春秋繁露》:“內聖”與“外王”的統一

漢承秦製,既繼承秦成功的經驗,也吸取了秦失敗的教訓。西漢初期采用黃老“無為(wei) 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輕徭薄賦緩刑的政策,恢複了被戰爭(zheng) 破壞的生產(chan) 力,緩和了社會(hui) 矛盾。

【任俊華】《春秋繁露》:“內聖”與“外王”的統一

漢承秦製,既繼承秦成功的經驗,也吸取了秦失敗的教訓。西漢初期采用黃老“無為(wei) 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輕徭薄賦緩刑的政策,恢複了被戰爭(zheng) 破壞的生產(chan) 力,緩和了社會(hui) 矛盾。

【鄧光偉 吳華清】“六尺巷”文化與現代社會治理

在安徽省桐城市,一條承載著深厚曆史與(yu) 文化的皖南青石古巷——六尺巷,靜默地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傳(chuan) 承。這條百米巷道的曆史可追溯至清代康熙年間,源於(yu) 大學士張英謙遜禮讓、以和為(wei) 貴的家風家訓。

【王娜】中華禮樂文明視野下的琴道

中國古琴藝術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wei) 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中國是古琴文化的發源地,琴從(cong) 最早與(yu) 瑟不分家,到成為(wei) “樂(le) 之統”,地位遠遠超過其他樂(le) 器,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位列“文人四藝”之首,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琴道文化。

長江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

2024年12月28日,長江文明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學術研討會(hui) 在湖北大學舉(ju) 行。會(hui) 議同期舉(ju) 行了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研究中心揭牌儀(yi) 式。

【孫曉磊】“集解”新體說

“集解”作為(wei) 中古時期產(chan) 生的新注體(ti) ,學界對它的體(ti) 式、產(chan) 生時間及淵源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誤區,現嚐試為(wei) 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解釋。

【楊國榮】倫理視域中的“熟人”與“陌生人” ——兼議關於傳統倫理的若幹言說

熟人與(yu) 陌生人的區分,現在已成為(wei) 倫(lun) 理領域所關(guan) 注的問題。費孝通認為(wei) ,中國的鄉(xiang) 村,“是一個(ge) ‘熟悉’的社會(hui) ,沒有陌生人的社會(hui) ”。這一看法漸漸成為(wei) 考察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出發點,而熟人與(yu) 陌生人,則構成了傳(chuan) 統倫(lun) 理與(yu) 現代倫(lun) 理的不同對象。

【許春華】孔子的“詩興”學說及其哲學貢獻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曆史上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在《論語》原典中,不僅(jin) 凝練了孔子的仁學、義(yi) 學、禮學、樂(le) 學等學說,還飽含著孔子的詩學智慧成果,積澱而成“詩興(xing) ”學說。相對於(yu) 學界關(guan) 於(yu) 孔子仁學、義(yi) 學、禮學、樂(le) 學等的豐(feng) 富研究成果而言,“詩興(xing) ”學說尚存在非常廣闊和深入探討的學術空間。本文即從(cong) “詩興(xing) ”學說的理論根源、理論形態、理論···

【趙馥潔】“明德”的四重價值意蘊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眾(zhong) 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用明德引領風尚”“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明德的現實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