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廣漢文廟輕觸千年文脈

廣漢文廟,始建於(yu) 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後因兵燹損毀,年久不治逐漸零落荒廢。明洪武重建,宣德、天順年間增修,成化、嘉靖、天啟、崇禎年間迭次培修。清康熙元年承建,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嘉慶三年(1798)補修,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後規模倍為(wei) 宏大。整個(ge) 建築群布局規範、結構嚴(yan) 謹、巍峨秀麗(li) 、工藝精湛。

讓古老書院活在當下丨賀梓秋

書(shu) 院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其始於(yu) 唐,興(xing) 於(yu) 宋,至南宋時發展成熟,經元、明、清直至近代改製為(wei) 學堂。在千年學脈的綿延賡續中,書(shu) 院傳(chuan) 承著教書(shu) 育人、以文化人和傳(chuan) 道授業(ye) 、兼濟天下的思想與(yu) 精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書(shu) 院重回讀書(shu) 人視野:傳(chuan) 統書(shu) 院逐步修複並開展活動,當代新建書(shu) 院也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而不斷湧現。據不完···

嵩陽書院: “一立一歎”的文脈傳承

嵩陽書(shu) 院始建於(yu) 北魏太和八年,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五代後周時改為(wei) 書(shu) 院,成為(wei) 儒學活動中心。北宋時期,嵩陽書(shu) 院是程顥、程頤長期從(cong) 事學術活動的地方,逐漸成為(wei) 宋明理學的學術重地。

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時代回音

“鵝湖之辯”不僅(jin) 是一場哲學領域的兩(liang) 極碰撞,更是儒學名家以實際行動向人們(men) 展示如何對待思想差異性的生動一課。這場辯論所碰撞出精神價(jia) 值內(nei) 化成為(wei) 鵝湖書(shu) 院延續至今的文化命脈。

《白鹿洞書院揭示》——一篇南宋校規的恒久魅力

登上鍾靈毓秀的廬山五老峰東(dong) 南麓,可見枝葉掩映的白鹿洞書(shu) 院,經幾百年歲月打磨,依然氤氳著書(shu) 卷墨香。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隱居讀書(shu) 、豢養(yang) 白鹿而得名。1179年,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江西為(wei) 官時曾造訪書(shu) 院,見殘垣斷壁,雜草叢(cong) 生,深感惋惜,向朝廷呈報修複書(shu) 院。

文脈頌中華 千年書院如何以文化人?

書(shu) 院傳(chuan) 承“以文化人”的精神內(nei) 核,將德行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堅持德育首位,首先注重道德修養(yang) 、尊師重道,教授他人明白做人、踐行做人的道理。書(shu) 院還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傳(chuan) 授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