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文廟

瀏陽文廟位於(yu) 湖南省瀏陽市城關(guan) 鎮圭齋路。始建於(yu) 宋,初址在城東(dong) ,曆經興(xing) 廢,廟址數次變遷。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遷建城西,先後經過十次維修。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知縣羊拱辰發起募捐,集資兩(liang) 萬(wan) 五千緡,遷建今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縣令沈履正集捐銀四萬(wan) 一千四百餘(yu) 兩(liang) ,曆時兩(liang) 年,遷崇聖祠於(yu) 右,改建大成殿,增建奎文閣,並···

石門文廟

石門文廟位於(yu) 石門縣楚江鎮。據清同治《石門縣誌》載:文廟始建於(yu)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廟址多次變遷;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邑侯周幫將文廟改遷於(yu) 長溪北,即今址,修建了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等建築;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侯張澍、教諭王化興(xing) 建名宦祠、鄉(xiang) 賢祠、啟聖祠堂等

南嶽衡山的書院文化

南嶽書(shu) 院文化始於(yu) 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於(yu) 南嶽煙霞峰下讀書(shu) 論道,居處藏書(shu) 極為(wei) 豐(feng) 富,其後李泌之子李繁為(wei) 隨州剌史時,在南嶽建南嶽書(shu) 院(現名鄴侯書(shu) 院)以作紀念,時約816-824年,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書(shu) 院。南嶽書(shu) 院數量眾(zhong) 多,在全國居第一位。清代曾國藩在《重修胡文定公書(shu) 院記》中寫(xie) 道:“天下之書(shu) 院,楚為(wei) 盛,楚之書(shu) 院,衡為(wei) 盛,以···

【向敬之】千年書院 弦歌不絕

如果把兩(liang) 位僧人的付出也納入書(shu) 院草創之列,那麽(me) 經世致用的思想從(cong) 這裏便已露出端倪。二位僧人並不期望載入光耀的史冊(ce) ,以善念,致世行,足矣。趙宋立國,潭州知州朱洞興(xing) 學嶽麓,擴充規模,添置圖書(shu) ,擴建為(wei) 書(shu) 院。後任知州李允則著眼未來,製定嶽麓講學、藏書(shu) 、祭祀和學田四大規製,完善書(shu) 院運行製度……他們(men) 一代代堅持下來,終於(yu) 有了嶽麓···

【鍾素豔】襄平書院覓書香

這個(ge) 夏天,剛家胡同窄窄的巷子裏,不絕於(yu) 耳的,除了蟬鳴,還有一種天籟——它起於(yu) 歲月深處,朗朗誦讀一百多年。雖有停頓,卻接續不絕,越發生氣勃勃。這就是青澀清脆、浸透墨香的讀書(shu) 聲,它來自巷子盡頭青磚灰瓦的襄平書(shu) 院。

在南孔聖地,探尋儒學文化基因

在南宋的時空背景中,一場文化的交織和融合徐徐展開。孔氏南宗以聖裔身份和大宗風範影響了江南士人和民眾(zhong) ;同時,江南社會(hui) 文化中的積極要素,源源不斷地被吸收進孔氏儒家文化,不斷豐(feng) 富和提升其內(nei) 涵。兩(liang) 者交融最終形成了與(yu) 時俱進、特色鮮明、以儒家文化為(wei) 核心的區域文明傳(chuan) 承體(ti) 係。

【李可亭】應天書院的文化氣場

這“似剪刀”的“二月春風”,裁出了萬(wan) 條絲(si) 絛,裁出了鶯飛蝶舞,裁出了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仲春時節的商丘,萬(wan) 物欣欣,生機勃發;春風吹拂的應天書(shu) 院,寧靜悠遠,純淨盈實,雖曆盡滄桑,卻枯木逢春,既有絢爛的色彩,又有古韻書(shu) 香。應天書(shu) 院的文化氣場,隨著春風,隨著細雨,隨著曆史的年輪,播撒著,散發著,彌漫著,穿越時空,滋養(yang) 著中···

【房偉】曲阜“三孔”:斯文、教化與聖域

理解中國,應該從(cong) 孔子開始,而要想讀懂孔子,則不妨來到位於(yu) 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在“三孔”中那一座座古建築的陪伴下,逐漸步入時空的深處,去傾(qing) 聽曆史的訴說,去感悟傳(chuan) 統的中國,去回歸內(nei) 心的寧靜。

簡明寧靜 清朗陽正——複聖文化園新儒學廉潔文化教育基地

寧陽縣廉潔文化教育基地是國內(nei) 首個(ge) 以新儒學文化為(wei) 主題的廉潔教育場所。依托複聖文化園,以複聖文化和家風建設為(wei) 載體(ti) ,著力打造“簡明寧淨、清朗陽正”的寧陽廉潔文化品牌,開創如沐春風的廉潔文化教育模式。結合寧陽黨(dang) 風廉政建設工作實際,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廉潔文化和複聖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綜合性、開放式廉潔教育基地。

名家助陣王安石故鄉 江西最大宋式書院本月底開院

今天,距離8月28日盛大啟幕的“千年學府智敬未來——江西·臨(lin) 汝書(shu) 院開院典禮暨2021首屆臨(lin) 汝書(shu) 院高峰論壇”還有三天時間。屆時,“才子之鄉(xiang) 、文化之邦”撫州又將迎來一場思想盛宴。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則國運興(xing) ,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葉嶽華】鞍山書院 :傳承甌江文化的載體

鞍山書(shu) 院位於(yu) 浙江省遂昌縣雲(yun) 峰街道長濂村之西南。沿村後小路,曲折而上,不到一裏,隱藏著兩(liang) 山環繞的一處山穀;望其山勢,有如牛和馬在飲山澗的溪水,又如熊和羆在向山頂攀登;崔嵬幽雅,蜿蜒起伏,如有磅礴力量在蘊蓄著。這是一方難得的淨土,更是一方傳(chuan) 承文化的聖地。

【楊朝明】孔廟、孔林、孔府 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承載

英國作家貢布裏希在《寫(xie) 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一書(shu) 中寫(xie) 道:“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也許正因為(wei) 如此,要更好地了解中國,應該從(cong) 孔子開始;要更好地了解孔子,可以走進位於(yu) 山東(dong) 曲阜市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

朱熹:讓石鼓書院有聲於天下

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後人尊稱為(wei) 朱子。其曾於(yu) 乾道三年(1167)不遠千裏從(cong) 福建崇安來到潭州(今長沙),與(yu) 嶽麓書(shu) 院掌教張栻會(hui) 講兩(liang) 月,史稱“朱張會(hui) 講”;淳熙十四年(1187),其應友人之邀作《衡州石鼓書(shu) 院記》;紹熙五年(1194)五月至八月,其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

【焦麗萍】尼山書院:廟學合一、尊儒育人的千年書院

“千年禮樂(le) 歸東(dong) 魯,萬(wan) 古衣冠拜素王。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陽皓皓照宮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始把儒家學說奉為(wei) 正統,供奉孔子的廟宇——孔廟也就漸漸地與(yu) 文廟聯係起來,成為(wei) 教育與(yu) 教化功能兼備的場所。位於(yu) 孔子故裏的尼山書(shu) 院,就是一所典型的“廟學合一、尊儒育人”的千年書(shu) 院。

【鄒挺超】左宗棠與福州正誼書院

1866年的一天夜裏,福州藏書(shu) 家楊浚的家裏,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年少嗜書(shu) 的楊浚,搜求各種圖書(shu) 善本已有數年。上門的這位客人,顯然也是衝(chong) 著他的藏書(shu) 來的。此前便已經托人來說,但他所找的那套書(shu) 太少見了,楊浚自然不願輕易出借。然而想不到的是,這位客人卻深夜便服到訪,這可讓楊浚犯難了。

【韋力】樂山複性書院:再興理學,觀念難和

複性書(shu) 院為(wei) 馬一浮所創建,他祖籍浙江紹興(xing) ,其父馬廷培曾四任四川仁壽知縣,故他出生於(yu) 四川成都。光緒二十四年,馬一浮15歲時應縣試,他與(yu) 周樹人、周作人兄弟同榜,馬一浮名列榜首,被當地賢達湯壽潛選為(wei) 女婿。

【王立斌】東林學派與東林書院

明末東(dong) 林黨(dang) 人因東(dong) 林書(shu) 院而得名,東(dong) 人黨(dang) 又稱為(wei) 東(dong) 林學派,以無錫顧憲成、高攀龍為(wei) 首的一大批學子群體(ti) 裏居講學,主張切中時弊,提高社會(hui) 地位,擴大書(shu) 院影響、經常在講學之餘(yu) ,“諷議朝政、裁量人物”積極參與(yu) 當時的一些政治活動,於(yu) 是東(dong) 林書(shu) 院聞名天下,同時也招來了反對者的忌恨與(yu) 關(guan) 注。

【韋力】河南嵩陽先聖殿:耿介創建,書院一體

2020年9月20日,由橫山小為(wei) 開車,從(cong) 鄭州前往嵩山尋訪,此程的尋訪點之一乃是嵩陽書(shu) 院,這是十年前第二次前往此處,而今景區門口建了新的停車場,雖然有些簡陋,但麵積比以往大了不少。停車場入口處還建起了簡易的售票廳,購票人數比前幾年少了許多,新寇疫情對旅遊業(ye) 的衝(chong) 擊,在這裏能夠看到顯著影響。

南陽誌學書院:改建尼寺,弘傳理學

誌學書(shu) 院由明代南陽知府段堅所建,《明史·列傳(chuan) 》中稱他:“創誌學書(shu) 院,聚秀民講說《五經》要義(yi) ,及濂、洛諸儒遺書(shu) 。”可見段堅創建誌學書(shu) 院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為(wei) 此被鄭重寫(xie) 入了正史中。段堅乃蘭(lan) 州皋蘭(lan) 縣人,他在明憲宗成化八年至十五年任南陽知府,他乃是南陽曆史上較有影響的知府之一。

【韓誌武 董明發】觀津書院:延續文脈 承古推新

據清同治十一年《武邑縣誌》記載,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曾經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官辦書(shu) 院,名曰“觀津書(shu) 院”。該書(shu) 院因古時武邑縣曾有“古觀津”之稱而得名,純正的學風為(wei) 清代武邑縣及周邊地區文化傳(chuan) 播與(yu) 振興(xing) 發揮了重要作用。書(shu) 院存續期間,多延聘名師主講,不僅(jin) 培養(yang) 了大批學識淵博之士,而且產(chan) 生了多位頗有名氣的具有革新意識的桐城派學人···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