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平】托古改製與破舊立新之間的法理言說——王振先《中國古代法理學》評介

本文旨在梳理中國近代法理學研究概況,考訂中國古代法理學研究先驅王振先的生平及其《中國古代法理學》的出版情況。

【王旭】中國法治的曆史哲學沉思——王人博《1840年以來的中國》讀後感

在我看來,王人博先生《1840年以來的中國》最大的抱負就是要在法學,尤其是憲法學領域,接續“通孔的智慧”之一途,對經過法教義(yi) 學洗禮的法學意識形態進行清理,恢複人在法律秩序中的思考主體(ti) 性,恢複法學思考者的曆史感和尊嚴(yan) 。

【李忠夏】把“中國”作為憲法方法——王人博《1840年以來的中國》讀後感

在我看來,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來的中國》是“理解近代中國”的一把鑰匙,這體(ti) 現了作者治憲法的一貫思想——要理解中國憲法,必先要“理解中國”。讀王人博先生的著作,需要盡可能從(cong) 體(ti) 係化的角度去理解。

【李美香】傳統天下觀的近代轉化與中國話語建構

天下觀,是傳(chuan) 統中國諸多核心觀念在近代不斷遭遇西方思想衝(chong) 擊中展開創造性轉化的典型代表。它在西方現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劇烈衝(chong) 擊下被批判甚至解構,但其諸多核心內(nei) 蘊或隱或顯地被融入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概念形成和話語建構中,為(wei) 之提供了文化認同根基、世界主義(yi) 情懷和圓融現實路徑。

【黃錦輝】湖南維新運動中的精英分化和政治衝突

一方麵,政治衝(chong) 突是在掌握社會(hui) 權力的保守派本土中上層士紳與(yu) 缺乏社會(hui) 合法性的激進派外來中下層士紳之間展開的,社會(hui) 權力與(yu) 政治權力的分配失衡是衝(chong) 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麵,權力衝(chong) 突的背後蘊含了深層的思想與(yu) 價(jia) 值衝(chong) 突。

【餘盛峰】近代中國及其命運——王人博《1840年以來的中國》讀後感

何炳棣先生說,治學當“選第一流的題目,做第一流的學問”。在八股學術和體(ti) 製學術甚囂塵上的當下,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來的中國》,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學術作為(wei) 誌業(ye) 的標杆。

【翟晗】開啟“現代中國”的思想時刻

當代中國從(cong) 何處走來,近代中國從(cong) 何時開始,這不僅(jin) 是個(ge) 學術思想問題,更是一個(ge) 政治哲學命題。“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這並不意味著簡單套用某種政治話語,而是因為(wei) 1840年切實構成了後續救亡與(yu) 啟蒙、革命與(yu) 建設、改革與(yu) 開放諸多命題的思想原點,當然也是文化複興(xing) 與(yu) 國族富強的艱難起點。

【翟誌勇】1840年以來的中國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來的中國》的意義(yi) 在於(yu) ,提供了一種理解中國的特殊方法,這種方法不是一種教條,而是一個(ge) 鮮活的實踐。

【梁宇】文祥《密陳大計疏》與清末政治革新

清朝同治光緒之交,宗室名臣文祥向皇帝、太後上《密陳大計疏》,引用《尚書(shu) 》中的“謀及卿士”和“謀及庶人”典故,首倡代議製度,對清朝“乾綱獨斷”的祖製家法提出了委婉質疑,但礙於(yu) 形勢,仍表示上議院、下議院之設“勢有難行”。

【曾小明】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在魏晉士大夫貴身保身、去名存身與(yu) 追求功名的內(nei) 在矛盾與(yu) 衝(chong) 突中,石崇得益於(yu) 金穀之會(hui) 中的生命體(ti) 驗,實踐著儒家治世的理想,追求“身名俱泰”,強調保身貴身與(yu) 追求儒家名教功名並立,體(ti) 現了其對儒家重名教與(yu) 道家貴身思想的雙重追求。

【胡長海】崇實黜虛:馮從吾“異端”觀析論

針對陽明後學的空疏學風以及淡化儒家實然倫(lun) 理的流弊,馮(feng) 從(cong) 吾致力於(yu) 厘清儒學與(yu) “異端”的差異,強調凸顯儒家實然倫(lun) 理以挽救心學弊端。馮(feng) 從(cong) 吾“異端”觀針對陽明學流弊的空疏學風,彰顯實然倫(lun) 理,批駁“異端”虛空與(yu) 放縱欲望,體(ti) 現了明中後期學術轉向與(yu) 儒學“異端”觀的演變,凸顯其注重實理實行的學術特征。

【楊超】船山與宋學關聯的再探討

以今觀之,船山雖然依舊有著道統的排他意識,但亦有較強的同情精神,其不僅(jin) 於(yu) 程朱陸王內(nei) 聖為(wei) 主旨的身心之學中有所創獲,且於(yu) 東(dong) 坡詞章之學,王荊公、陳同甫的治道等學說中,亦有頗多受益。

【吳兆豐】論朱廷立的思想特色及其家禮實踐

朱廷立是心學家王陽明親(qin) 傳(chuan) 弟子,服膺其明親(qin) 一體(ti) 、政學合一之論。作為(wei) 早期楚中王門代表,朱廷立不事講學,反對虛談良知本體(ti) ,主張實修實踐,屬於(yu) 陽明後學中的漸修工夫論派。

【王逸之 朱漢民】儒本術末:真德秀的術數觀

真德秀的命運思想思想與(yu) 程朱理學密切相關(guan) 。命運是術數所關(guan) 注的核心內(nei) 容,也是儒學和術數一直共同關(guan) 注的焦點。探究真德秀的命運思想,亦即論證其術數觀。他所秉持“以儒為(wei) 本”的命運思想,直接造就了“以儒為(wei) 本”的術數觀。

【傅湘龍】無聲之聲:明末清初政統與儒教中的女學

明末清初女性文學出現了繁盛發展,作家大膽跨越閨門,參與(yu) 豐(feng) 富多彩的藝文交遊,留存作品數量頗為(wei) 可觀。同時,諸多文人士大夫圍繞傳(chuan) 統女性教育以及女性是否可以表現才學、染指詩文等議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張曉斌】道統的宗教化:王啟元儒教思想研究

明末時期,士大夫王啟元麵對土生土長的道教、外來的釋教以及天主教的衝(chong) 擊,溯源儒家“十三經”,以《六經》為(wei) “聖經”,將儒教道統溯源到天以進行宗教化闡釋,在《清署經談》一書(shu) 中建構了自己的儒教思想體(ti) 係。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把王啟元在該書(shu) 中的論述分為(wei) 道統論和政統論,其中道統論的內(nei) 容就是王啟元的儒教思想。在

【衷鑫恣】道學的團體化:宋儒結黨,明儒結社

儒家有一個(ge) 遊離於(yu) 政治權力體(ti) 係之外的結社傳(chuan) 統,從(cong) 孔子攜門人周遊列國,儼(yan) 然流亡團體(ti) ,到東(dong) 漢太學生以名節相尚釀成黨(dang) 錮,再到宋明道學講學成風開宗立派,道學團體(ti) 化之記載不絕於(yu) 史。

【孫石磊】師與聖:武氏祠畫像石與東漢孔子形象塑造

武氏祠孔子畫像石反映了子見老子、孔子問師、孔子擊磬和孔門弟子等經典情境,均圍繞著教育主題,凸顯著“師”的身份。其中的孔子形象與(yu) 後世各類圖像中高達、威嚴(yan) 且處於(yu) 中心的孔子麵貌大有不同。這與(yu) 東(dong) 漢時期儒家倫(lun) 理新發展密切相關(guan) 。

【馬兆仁】《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文化演化論是個(ge) 極具價(jia) 值且迄今為(wei) 止尚未具體(ti) 應用於(yu) 《荀子》的詮釋範式。文化演化思想之雛形可見於(yu) 《荀子》多篇內(nei) 容。以此範式為(wei) 詮釋工具,本文以符合荀子學說及唯物主義(yi) 主旨之方式,解決(jue) 禮義(yi) 起源問題。

【郭繼民】《禮記·祭統》孝道觀的神聖意蘊

祭祀是指人神相接的儀(yi) 式和行為(wei) 。《禮記·祭統》將祭祀規定為(wei) 事親(qin) 之道,對祭祀孝親(qin) 作了創新性的闡述。結合宗教學理論發現,祭祀事親(qin) 兼具宗教神聖性和人文化成性。從(cong) 祭祀事親(qin) 的思想線索看,儒家經典實有不可化約的神聖維度。發掘儒家經典的宗教性意義(yi) ,既切合經典的本意,又能夠為(wei) 現代社會(hui) 提供一種儒家式的安心立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