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shu) 院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興(xing) 於(yu) 唐、盛於(yu) 宋、光裕於(yu) 明清,是形成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重要支撐。其中,濟南的尚誌書(shu) 院作為(wei) 璀璨的一顆明珠,文脈綿長、名士輩出,賡續了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瓣心香,推動了齊魯大地的斯文繁盛、文教昌明。
中國書(shu) 院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興(xing) 於(yu) 唐、盛於(yu) 宋、光裕於(yu) 明清,是形成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重要支撐。其中,濟南的尚誌書(shu) 院作為(wei) 璀璨的一顆明珠,文脈綿長、名士輩出,賡續了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瓣心香,推動了齊魯大地的斯文繁盛、文教昌明。
沂蒙山,這片孕育革命精神的紅色土地,曾在曆史上因臨(lin) 近儒學聖地曲阜,留下過諸多孔子的遺跡。蒙山,便是孔子“小魯”所登的“東(dong) 山”。孔門三千弟子中,曾參、仲由、澹台滅明等人均來自於(yu) 此。這些聖學遺跡,成為(wei) 元明清三代士人創建東(dong) 山書(shu) 院、複興(xing) 儒學的寶貴遺產(chan) 和精神源泉。
北宋初勃興(xing) 的書(shu) 院至北宋後期漸趨沉寂,至有“至崇寧末乃盡廢”之說。宋室南渡後書(shu) 院再興(xing) ,朱熹於(yu) 此功不可沒。朱熹畢生致力複興(xing) 書(shu) 院,創建、複建、擴建及讀書(shu) 、講學、到訪書(shu) 院60餘(yu) 所,培養(yang) 生徒400餘(yu) 人,“四大書(shu) 院”半數因其揚名。縱觀古代教育史,“能有如此眾(zhong) 多的書(shu) 院與(yu) 己有關(guan) ,朱熹可以說是第一人”。
程顥書(shu) 院位於(yu) 山西省晉城市城區古書(shu) 院社區,亦稱“古書(shu) 院”,由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朱理學”的奠基者程顥任澤州府晉城縣令時創辦,程顥、程頤兩(liang) 兄弟都曾在此講學。作為(wei) 程顥創辦的第一所書(shu) 院,程顥書(shu) 院在中國理學發展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國內(nei) 諸多學者視作中國理學之源。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陳賡、謝富治率領的太嶽縱隊曾在此駐紮···
書(shu) 院作為(wei) 私人或官方所設的教育機構,曾對中國古代學術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發揮了重要作用。清代,大多數書(shu) 院淪為(wei) 專(zhuan) 攻科舉(ju) 製藝的場所,基本喪(sang) 失了學術研究的功能。而南菁書(shu) 院卻以“漢宋兼采”的經學研究、勤奮樸實的學術風氣、刻書(shu) 勸學的教育探索重振書(shu) 院輝煌,成為(wei) 晚清東(dong) 南學術重鎮,在近代發揮著經學樞紐作用。
書(shu) 院作為(wei) 我國曆史上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機構,由唐而始,在千餘(yu) 年的發展過程中,汲取融合了諸家之長,成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離不開書(shu) 院的持守、傳(chuan) 續與(yu) 創新。武平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是閩西、粵東(dong) 、贛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玉潭書(shu) 院,原名玉山書(shu) 院,明嘉靖年間始建,距今已有500年曆史,有寧鄉(xiang) 最高學府和革命搖籃的美譽。書(shu) 院弘揚經世致用、躬行實踐的湖湘學統,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寧鄉(xiang) 名人六十一”“一門三進士、祖孫三翰林”等佳話就與(yu) 玉潭書(shu) 院有著莫大關(guan) 聯。玉潭書(shu) 院還湧現出大批進步師生,為(wei) 救國救民奔走呼號,劉少奇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曾在玉潭求學···
南北宋之交,權貴腐敗,儒學式微。由此帶來人心分離、倫(lun) 常紊亂(luan) ,招致了社會(hui) 動蕩、外強入侵,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朱熹(1130—1200年)等一大批以圖存救亡為(wei) 己任的理學家,紛紛振興(xing) 書(shu) 院,闡發孔孟義(yi) 理,培養(yang) 經世人才,維係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北宋“慶曆之際,學統四起”,張載以“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情懷開創關(guan) 學。關(guan) 學一派綿延千年而不衰,固因思想本身之魅力,亦賴代代關(guan) 中學人之堅守與(yu) 傳(chuan) 承。於(yu) 此,400多年薪傳(chuan) 不息的關(guan) 中書(shu) 院功不可沒。
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坐落著一座幽靜典雅、深沉厚重的書(shu) 院,這就是應天書(shu) 院。應天書(shu) 院(亦稱應天府書(shu) 院)源於(yu) 後晉,興(xing) 於(yu) 北宋,與(yu) 當時的湖南長沙嶽麓書(shu) 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shu) 院、河南登封嵩陽書(shu) 院並稱北宋“四大書(shu) 院”,且居“四大書(shu) 院”之首,培養(yang) 了範仲淹、石介等眾(zhong) 多文壇大家和國家棟梁。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東(dong) 省又是嶺南文化的集萃地,在本土文化與(yu) 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不斷交融和碰撞中,形成了開放包容、務實重商、敢為(wei) 人先的文化特征。嶺南文化的交流、融合與(yu) 傳(chuan) 承得益於(yu) 嶺南地區書(shu) 院文化的發展與(yu) 繁盛。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yu) 教育史中,嶺南地區書(shu) 院占有重要位置。
蓮池書(shu) 院位於(yu) 河北保定的古城中心,坐落在著名的北方園林古蓮花池中,書(shu) 院因其所在而得名。園林初名雪香園,為(wei) 金元之際名將張柔所建,後贈予部將作私人園林,當時大儒郝經記載此處景致“茂樹蔥鬱”“魚泳而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le) ,可謂勝地矣”,明代稱之為(wei) “古蓮花池”,蓮池因荷得名,以水為(wei) 勝,但為(wei) 之注入更豐(feng) 富人文內(nei) 涵的卻是···
清雍正元年(1723年),兩(liang) 江總督查弼納考慮到“江南文風極盛,士子貧寒,膏火不給,無以專(zhuan) 心學業(ye) ”上書(shu) 皇帝請求在省城建立書(shu) 院,得到雍正批準,在省府江寧創建了鍾山書(shu) 院,並獲得了雍正禦批“敦崇實學”的匾額。道光九年(1829年),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籌款增修。鹹豐(feng) 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國兵燹被廢。同治四年(1865年)兩(liang) 江總督曾國藩加···
萊蕪是位於(yu) 山東(dong) 中部的一個(ge) 小城,有考證說東(dong) 夷的“嬴”部落便發源於(yu) 此,為(wei) 始皇嬴政先祖,先秦時亦曾以“嬴”為(wei) 名設國置邑,加之其境內(nei) 又曾有古牟國,故當地人自稱“嬴牟大地”。實際上,“萊蕪”之名始定於(yu) 西漢並為(wei) 後朝沿用,當時為(wei) 縣製,因治所設在淄水流域的萊蕪穀而名,屬泰山郡。悠遠醇厚的曆史傳(chuan) 承、山水相伴的文化哺育使得萊蕪這一方水土···
在皖北地區,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書(shu) 院,蘇軾曾於(yu) 此處設立學堂,乾隆皇帝親(qin) 臨(lin) 題字贈聯,這就是位於(yu) “山川靈秀,有石如璧”的靈璧縣的正學書(shu) 院。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出任徐州知州,“南望靈壁(璧),雞犬之聲相聞”,閑暇時常做客張氏園亭,探訪靈地名勝。
中國曆史上,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特有的教育組織,為(wei) 培育華夏經世安邦人才和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紀,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中,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出全麵部署。書(shu) 院複興(xing) 無疑是實施這一重要戰略的題中之義(yi) 。
忻州位於(yu) 山西省中北部,始建於(yu) 東(dong) 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餘(yu) 年曆史。相傳(chuan) 漢高祖劉邦北上抗擊匈奴被困後於(yu) “忻口”擺脫追兵,高祖欣然大悅,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得來。作為(wei) 一座曆史文化重鎮,忻州境內(nei) 有五台山、九塞第一關(guan) 雁門關(guan) ,是古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白樸的故鄉(xiang) ,可謂是文化氣息濃鬱。
士大夫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國的傳(chuan) 統書(shu) 院自唐末五代誕生到清末改製,經曆了千餘(yu) 年。士大夫的經世情懷使他們(men) 和傳(chuan) 統書(shu) 院相伴而行,在他們(men) 的堅持和推動下,書(shu) 院仍然得以薪火相傳(chuan) ,生生不息,對中國文化傳(chuan) 承、教育發展、人才培養(yang) 等都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在這個(ge) 過程中,士大夫作出了特殊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揭陽,位於(yu) 古五嶺之一的揭嶺之陽,是潮汕曆史文化發祥地。南宋紹興(xing) 十年(1140年),揭陽複置縣,首任知縣孫乙建造揭陽學宮,擇址於(yu) 縣治東(dong) ,即今榕城區韓祠路東(dong) 側(ce) 。揭陽學宮是古代揭陽縣學,最初稱儒學署,亦謂“孔廟”“文廟”,兼有祭孔與(yu) 官學功能。其悠遠綿長的文化積澱、恢宏精卓的建築藝術,為(wei) 揭陽這一粵東(dong) 古邑增添了厚重底蘊和人文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