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決(jue) 定了自古以來就極為(wei) 重視官吏的品行,因此在古代形成了政德文化。事實上,政德文化為(wei) 曆代史學家們(men) 所推崇,成為(wei) 史作的重要部分。而這部分為(wei) 史書(shu) 所記載的官品較佳的官員通常稱為(wei) 循吏。所謂“循吏”,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解釋,是“奉職循理,亦可以為(wei) 治,何必威嚴(yan) 哉?”大概是指善於(yu) 治理政事的清官。對此,《史記》專(zhuan) 設有···
淩廷堪(約1755—1809年),字次仲,祖籍安徽歙縣。據《清史稿》所載,淩廷堪是乾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淩廷堪博聞強記,貫通群經,尤精於(yu) 禮學,被江藩推為(wei) “一代禮宗”。淩廷堪所著《禮經釋例》一書(shu) ,用力至勤,寒暑不輟20餘(yu) 年,五易其稿始成,多發前人所未發,為(wei) 世所推崇,後人治禮,莫不從(cong) 中取益。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恕、劉攽、範祖禹曆時十九年編寫(xie) 而成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ti) 史書(shu) ,是繼《史記》以來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一部史學巨著,因此有“兩(liang) 巨著春蘭(lan) 秋菊,雄視千古;兩(liang) 司馬雙峰並峙,流譽天下”的美譽。《資治通鑒》書(shu) 名取自“鑒於(yu) 往事,有資於(yu) 治道”,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璀璨結晶。其中,《資治通鑒···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州守韓補為(wei) 祭祀朱熹,在歙縣城南門外,望紫陽山方向,建立書(shu) 院,理宗欽賜禦書(shu) “紫陽書(shu) 院”。這是徽州首個(ge) 緣於(yu) 朱熹建立的書(shu) 院,也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祭祀朱熹的書(shu) 院。自創建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製,徽州紫陽書(shu) 院數次遷徙,曆經歲月沉澱,見證了古徽州600餘(yu) 年的社會(hui) 變遷和文化傳(chuan) 承。
明朝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35歲的王陽明被告知朝廷貶謫他去貴州龍場驛任驛丞。他自己很清楚被貶此處的原因,這是因為(wei) 他得罪了當朝十分有權勢的宦官劉瑾。貶他去的這個(ge) 龍場驛,具體(ti) 位置在今天的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
徽商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商人群體(ti) ,大部分來自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等六縣在內(nei) 的徽州,主要經營食鹽、棉花、茶木、絲(si) 綢、瓷器、布匹、糧食、典當、文具、筆墨等日常生活用品,始終恪守“誠信為(wei) 本、以義(yi) 取利”的經營理念,與(yu) 晉商、浙商、粵商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四大商幫。
東(dong) 奧山莊是張謇晚年住所,興(xing) 建頗為(wei) 用心。張謇在受頤堂正麵懸掛其師翁同龢畫像,表達對老師知遇之恩的感激。廳堂兩(liang) 側(ce) 分別掛了八幅、共十六幅古賢畫像,以示對古賢的敬仰、對他們(men) 的著作和思想滋養(yang) 自己的感恩之情。張孝若曾講:“父親(qin) 對於(yu) 唐宋以來賢士文人,直到明末清初樸學諸老,自顧亭林以後,都非常地崇拜。因為(wei) 他們(men) 不是剛直廉正、忠···
可能誰都沒想到春節檔最火爆的一檔電視節目會(hui) 是它——《典籍裏的中國》,因為(wei) 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推廣中,古籍的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是難點,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的成功範例不多。但《典籍裏的中國》僅(jin) 播出《尚書(shu) 》《天工開物》兩(liang) 期,全網熱搜就有近60個(ge) ,視頻播放量超過2.5億(yi) ,節目相關(guan) 話題閱讀量超11億(yi) ,豆瓣評分9.4分,妥妥地成為(wei) 現象級傳(chuan) 播產(chan) 品。
作為(wei) 儒家四書(shu) 之一,《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chuan) 為(wei) 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實際上,該篇很可能本來不是一篇,而是西漢時期《禮記》編者根據子思原作加上相關(guan) 內(nei) 容編輯而成。朱熹稱此篇乃孔門傳(chuan) 授心法,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以來,道統之傳(chuan) 盡在其中。中庸之道,美妙和諧,辯正深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然而,人們(men) 對“中庸”也有不···
今崧台書(shu) 院所在地,古稱石頭崗,又稱崧台岡(gang) 。隋朝初年置端州,此處為(wei) 端州驛(又稱崧台驛)。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端州知郡事包拯把崧台驛遷往端州城西,以利商賈交通。為(wei) 明心誌,他在端州留下了“清心為(wei) 治本,直道是身謀”的題壁詩。南宋隆興(xing) 年間,知府張宋卿為(wei) 紀念唐代高僧石頭和尚陳希遷在此建石頭庵。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肇···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之一,這一日是懷念、祭奠、銘記、感恩的日子。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ge) 同時為(wei) 節氣和節日的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清明節”與(yu) 天氣物候的變化有關(guan) 係。《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裏春分後的十五日,傳(chuan) 統意義(yi) 上是指冬至過後的第108天,即發生於(yu) 仲春與(yu) 暮春相···
長期以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主流——儒家學派,強調中國特色的精英文化,對這種中國特色精英的說法,可以是“國士”“士大夫”,可以是“大丈夫”,可以是“仁者”“義(yi) 士”,可以是“君子”。君子的對立麵是小人。君子對比小人的說法在各界各地各群體(ti) 中,最為(wei) 膾炙人口,廣泛流傳(chuan) 。
君子一詞,最初為(wei) 社會(hui) 階級地位之象征,是與(yu) 普通百姓相對,為(wei) 貴族所專(zhuan) 有之稱號。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君子這一概念,作了創造性改造,賦予其更多道德內(nei) 涵,使其從(cong) 社會(hui) 階級概念,轉變為(wei) “人人可學而至人格典範”。戰國時期,孟子於(yu) 孔子基礎上,又加以闡發,在強調內(nei) 在道德之同時,又突出德性之外在發展,將那些具有高尚道德,且···
2020年11月12日,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xing) 辦實業(ye) 、發展教育、熱心社會(hui) 公益事業(ye) 的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張謇在興(xing) 辦實業(ye) 的同時,積極興(xing) 辦教育和社會(hui) 公益事業(ye) ,造福鄉(xiang) 梓,幫助群眾(zhong) ,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ye) 家的先賢和楷模。此前的7月2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京主持召開企業(ye) 家座談會(hui) ···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chuan) 統,這裏的風俗主要指民意和民情。曆代君王通過“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從(cong) 而達致改善施政的目的。漢朝應劭《風俗通義(yi) 》指出:“為(wei) 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為(wei) 政必先究風俗”也成為(wei) 曆代君主恪守的祖訓,他們(men) 一方麵親(qin) 曆親(qin) 行體(ti) 察風俗民情,另一方麵借由遣使、進諫考察風俗民情,從(cong) 風俗民情中了解民意民願···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文學家,為(wei)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出身名門,楊慎的父親(qin) 楊廷和是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曆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首輔。二是早年成名,楊慎24歲殿試奪魁,成為(wei) 狀元。他的家鄉(xiang) 新都人常以“升庵科第”與(yu) “相如賦、太白詩、東(dong) 坡文”並稱來稱讚他。三是博學多才,楊慎一生所學涉獵極···
《群書(shu) 治要》是魏征等社稷之臣從(cong) 唐前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精選的六十六部典籍中擷取最精粹的治國理政智慧,匯集而成,其內(nei) 容涵蓋“五經”(詩、書(shu) 、禮、易、春秋),“前四史”(《史記》《漢書(shu) 》《後漢書(shu) 》《三國誌》)和《晉書(shu) 》,以及諸子百家,如墨、道、法、農(nong) 、兵家等。所以,稱它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毫不誇張。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也是君子文化的早期集大成之作。《周易》時間跨度長,從(cong) 西周到戰國。《周易》分為(wei) 兩(liang) 大部分,其中經文部分形成於(yu) 西周早期,傳(chuan) 文部分形成於(yu) 戰國時期。經文部分稱為(wei) 《易經》(狹義(yi) ),是蘊含哲理的占卜書(shu) ;傳(chuan) 文部分稱為(wei) 《易傳(chuan) 》,是超越占卜的哲學書(shu)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倡導的仁、義(yi) 、禮、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各種美好品德往往融合並集中到一個(ge) 人格形象即君子人格身上。學習(xi) 時報即日起開設“我看君子文化”欄目,意在弘揚君子文化,煥發人們(men) 內(nei) 心的美好價(jia) 值理念和道德情懷。
儒家的學問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學問。成為(wei) 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人?怎樣去達成這樣的目標?是孔子以降的儒家學者所共同追尋的目標。而解決(jue) 這樣一個(ge) 問題,需要從(cong) 先秦儒家,也就是儒學的原點處出發,將相關(guan) 概念梳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