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勞可以興(xing) 國,逸豫可以亡身”典出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傳(chuan) 序》。在這篇史論中,歐陽修通過對五代時期後唐盛衰過程的精辟分析,擲地有聲地提出國家的興(xing) 衰存亡不取決(jue) 於(yu) 天命而取決(jue) 於(yu) “人事”的論斷,借此告誡北宋統治者要深刻汲取曆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始終勵精圖治,重賢者遠小人,從(cong) 而保持國家的繁榮昌盛。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這是嶽麓書(shu) 院一副對聯的上聯。那麽(me) ,這“濂溪一脈”又是從(cong) 哪裏來的呢?我們(men) 一般把堯舜推位讓賢時的“十六字心法”作為(wei) 中華文化正脈之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私塾、義(yi) 學與(yu) 書(shu) 院是中國傳(chuan) 統文教的公共載體(ti) ,作為(wei) 傳(chuan) 統士人、科舉(ju) 時代的狀元,張謇受益於(yu) 義(yi) 學和書(shu) 院教育。張謇曾在南京鍾山書(shu) 院、惜陰書(shu) 院求學,師從(cong) 鍾山書(shu) 院山長李聯琇、惜陰書(shu) 院山長薛時雨,並且向鳳池書(shu) 院山長張裕釗問學。張裕釗後至北方保定蓮池書(shu) 院任職,張謇還曾專(zhuan) 程拜訪。
唐代以前,儒學以五經為(wei) 經典,《論語》和《孟子》尚未正式列為(wei) 經書(shu) ;《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liang) 篇,未有特殊地位。四書(shu) 並重始於(yu) 北宋,而正式結集則成於(yu) 朱熹。在宋代理學家心中,四書(shu) 亦是經學,與(yu) 其他諸經相比,四書(shu) 的地位更為(wei) 重要。《四書(shu) 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一生用力最勤的著···
在基層治理方麵,科舉(ju) 製推動形成官不下縣、官紳共治的基層治理體(ti) 係。在中央集權製度下,統治階級通過郡縣製和編戶齊民,把全社會(hui) 的官和民都統管起來。在編戶齊民下,以男耕女織得以維係的一家一戶成為(wei) 社會(hui) 細胞,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及其經濟組織的最基本單位。一家一戶在組織形式上十分鬆散,在經濟方式上十分簡單,這種小農(nong) 經濟與(yu) 中央集權製度···
《孟子》開篇,就先告誡梁惠王,要辨別義(yi) 與(yu) 利,要重義(yi) 輕利,即重視原則綱紀義(yi) 理,而把一時一地一事的利益特別是個(ge) 人的得失與(yu) 財利,放在第二位。如果一個(ge) 邦國“上下交征利”,君臣都在追逐、爭(zheng) 奪私利財利,而不是首先維護道義(yi) 理念、仁德仁政原則,不是事事考慮到天道天理天良天命,不去親(qin) 民愛民獲得民心,那麽(me) ,孟子說“國危矣”——你這個(ge) 邦···
古人之重視家教,基礎的做法就是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如孔子庭訓教子、曾子殺豬教子;也有編撰先世語錄或家訓傳(chuan) 之於(yu) 世的,如《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短短八十餘(yu) 字,正是其一生高尚人格的寫(xie) 照。為(wei) 官者重視自身官德在後世的延續和發揚,許多官員在家訓中表達了自己為(wei) 人為(wei) 官的價(jia) 值追求和操守,並將其轉化為(wei) 對後人的期望,···
《群書(shu) 治要》是唐太宗時下詔令魏征、褚亮、虞世南、蕭德言等人編纂的一部治世寶典,包含了“六經”、“四史”、諸子百家等治國理政的經驗,將唐代以前有關(guan) “平治天下之道”的道理擷取出來匯集成書(shu) ,以便“鑒覽前古”“用之當今”。因為(wei) 孝道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所以博采眾(zhong) 長的《群書(shu) 治要》自然也蘊涵著豐(feng) 富的孝道思想,並且與(yu) 修身、齊···
中國古代各個(ge) 學派在思想觀念上總是各執己見,但在一個(ge) 問題上,各家各派的觀點和主張卻是驚人的一致,這個(ge) 問題就是民生、民本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國家,很早就確立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國以民為(wei) 基”的思想。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一切權力都應該建立在民眾(zhong) 這一基礎之上。隻有愛民、富民、為(wei) 民,才能取信於(yu) 民,國家才會(hui) 穩固。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蘇東(dong) 坡以“犯官”身份於(yu) 海南儋州中和鎮“載酒堂”(東(dong) 坡書(shu) 院前身)開壇講學,為(wei) 其時的化外之域、蠻荒之地開啟民智,傳(chuan) 播儒學。在儋州興(xing) 辦書(shu) 院這件事在蘇東(dong) 坡的一生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對於(yu) 海南的文化教育來說,卻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國書(shu) 院文化史上,這也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件。
康某是一位領導的秘書(shu) ,由於(yu) 他們(men) 之間既是同鄉(xiang) ,又都曾在一個(ge) 單位工作過,因而關(guan) 係非同一般,可謂無話不說。時間一長,康秘書(shu) 目睹了一些口蜜腹劍的政客,或唯利是圖的小人,在領導身邊轉悠進行權錢交易和權色交易,致使坊間對領導頗有微言。對此,他不時地提醒領導,有時不免忠言逆耳。於(yu) 是,領導將康秘書(shu) 趕到了基層,並揚言與(yu) 其割斷一···
洛陽當時是東(dong) 周的國都,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製”,考察“禮樂(le) 之源”和“道德之歸”。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過魯國舊貴族南宮敬叔的關(guan) 係,獲得魯昭公的準許和一車二馬的支持,千裏迢迢到了洛陽,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老子詢問禮樂(le) 。
作為(wei) 我國現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係統性介紹中國古代農(nong) 業(ye) 文明的曆史文化典籍,《齊民要術》的農(nong) 學思想具有多個(ge) 麵向和指向。《齊民要術》雖是一部農(nong) 書(shu) ,但作為(wei) 地方官的賈思勰,在魏晉南北朝動蕩的局勢下深感人間疾苦,也深刻地意識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作為(wei) 國之根基的重要性。題眼的“齊”字有兩(liang) 層含義(yi) :第一是平等,無貴賤之分。
《康熙字典》於(yu) 清朝康熙年間編纂而成,因此名叫《康熙字典》,該字典由張玉書(shu) 、陳廷敬兩(liang) 位負責,修纂官淩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該書(shu) 的編撰工作始於(yu)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書(shu) 於(yu)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後經曆了6年,對傳(chuan) 承我國漢字文化、推動字典事業(ye) 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西周,全社會(hui) 按照親(qin) 親(qin) 尊尊的原則,實行世卿世祿製度,政治權力是世襲的,這就叫“大人世及以為(wei) 禮”。在漢代,主要以察舉(ju) 製度選拔官吏,之後就是九品中正製。統治階級在實行這些製度時,並非否定選賢舉(ju) 能,但政治權力卻主要在貴族階層中分配,人所熟知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就是這一情況的具體(ti) 表現。到了隋煬帝大業(ye) 二年,科舉(ju) 製度···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dong) 鄒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地位僅(jin) 次於(yu) 孔子,被尊為(wei) “亞(ya) 聖”,與(yu) 孔子合稱為(wei) “孔孟”。《孟子》一書(shu) 是孟子言論的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xie) 而成。全書(shu) 共七篇,篇目為(wei) 《梁惠王》《公孫醜(chou) 》《滕文公》《離婁》《萬(wan) 章》《告子》《盡心》,每···
早期書(shu) 院多屬民辦,體(ti) 現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南宋朱熹製定《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開創書(shu) 院製度化與(yu) 書(shu) 院理學一體(ti) 化格局。中華文明綿延不斷曆久彌新,離不開書(shu) 院對儒家道統的持守。曆史發展中,書(shu) 院興(xing) 衰流變,但其藏書(shu) 、講學、著述、奉祀先儒等教化功能一以貫之;其傳(chuan) 承、創新和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影響了千餘(yu) 年中國的命運。
人在社會(hui) 中,離不開與(yu) 人交往,中國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倫(lun) 理來調節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古語有雲(yun) :“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說的是,救濟災荒,撫恤鄰國,是符合道義(yi) 的。施行道義(yi) ,就有福祿。古人認為(wei) 與(yu) 人為(wei) 善是為(wei) 人處事的原則。
中國是一個(ge)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大國,人口是立國的根本,曆朝曆代都持有“民之多寡為(wei) 國之貧富”的觀念,認為(wei) “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則國勢盛,庶民寡則國勢衰”,主張通過增加人口數量來推動社會(hui) 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久繁榮昌盛。為(wei) 達到增加人口的目的,各王朝采取了一係列增加人口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
從(cong) 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來看,人對於(yu) 自身的生產(chan) 與(yu) 發展具有一定的自覺。人口的生產(chan) 與(yu) 發展不同於(yu) 其他物種的生產(chan) 與(yu) 發展,其他物種受製於(yu) 自然環境與(yu) 食物鏈,而人之所以成為(wei) 人的意義(yi) 在於(yu) 人有文明教養(yang) 。孔子對“仁”的諸多論述,體(ti) 現了儒家尊重人性的偉(wei) 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