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 伟德平台体育
【潘誌宏】厚德載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理念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傳(chuan) 》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周易》中,坤卦是大地的象征,地勢順承天道,君子應取法於(yu) 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載萬(wan) 物的寬厚美德,從(cong) 而修養(yang) 自己的德行。《坤卦·彖傳(chuan) 》高度讚揚大地的美德深厚,它能夠滋養(yang) 萬(wan) 物、順承天道,使天地相合、陰陽相生,所以大地之德廣大無邊。《說卦》雲(yun) :“坤,順也。”···

【趙璐璐】中華文明的天下觀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理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潘誌宏】《詩經》中的家與國

《詩經》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生命起點。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曆時約500多年的社會(hui) 麵貌。《詩經》中有大量詩歌,集中體(ti) 現詩人與(yu) 百姓的家國情懷。《論語·陽貨》記載,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xing) ,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

【張朋】雖九死其猶未悔 ——《楚辭》中的家國情懷

《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及其後學者如宋玉、景差等人的詩歌集,由西漢年間的劉向收輯編定。詩歌集中,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作品最為(wei) 精華,而宋玉等人的作品多是模仿屈作而成,因此古往今來,人們(men) 常將《楚辭》與(yu) 屈原的詩歌等同起來。

【陳林】願人人終成君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代詞人李之儀(yi) 這闕《卜算子》,常被坊間演繹為(wei)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正是這個(ge) 演繹,讓我從(cong) 一首愛情歌謠中讀出了千百年來人們(men) 對君子的殷殷期待。演繹後的文本,一是把君所住的“長江尾”換成“長江頭”,二是把特稱的“長江水”換成泛稱“一江水”。

【楊傳召】《六韜》中的太公韜略

提到中國早期軍(jun) 事與(yu) 戰爭(zheng) 智慧,絕大多數人會(hui) 首先想到《孫子兵法》。實際上,早在孫武之前五百年的西周早期,便已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兵書(shu) ——《六韜》。《六韜》是西周崛起時期薑太公與(yu) 周文王、周武王私人對話的記錄,後世許多學者因其流傳(chuan) 中形成的一些問題而質疑該書(shu) ,忽視了《六韜》重要的曆史價(jia) 值。

【馬偉宣 趙連穩】《貴山書院學約》揭示的讀書之道

貴山書(shu) 院是貴州創建最早的高等學府,清末改製為(wei) 貴州大學堂,現為(wei) 貴州大學。雍正十一年(1733年),時任貴州巡撫的元展成奉旨創建書(shu) 院,他在明代陽明書(shu) 院的基礎之上擴建成貴山書(shu) 院。貴山書(shu) 院存在的100多年間,有許多名士擔任山長或主講,其中,清代著名學者陳法主講時間較長,成就斐然,他與(yu) 張甄陶、艾茂被稱為(wei) “貴山三先生”。

【謝天】重在行事:《顏元集》中的實踐智慧

在清代早期,儒學內(nei) 部興(xing) 起了一派反對坐而論道、重視實踐的思潮,其代表人物就是顏元(號習(xi) 齋,1635—1704年)。在中華書(shu) 局1987年出版的《顏元集》中,匯集了顏元實踐思想的精華。書(shu) 中的力行觀對後世,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實踐觀,產(chan) 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引用《顏元集》中的···

【王春河】從“堯舜其猶病諸”看孔子的理想施政境界

《尚書(shu) 》中,大禹將“知人”“安民”兩(liang) 件事稱為(wei) “惟帝其難之”,孔子繼承了這種表達,在《論語》中用“堯舜其猶病諸”來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貢曰:“如有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yu) 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君子,孔子說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並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

【彭勇 王春偉】全麵儒化與清代大一統的形成和發展

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清王朝時期得以鞏固和發展,與(yu) 統治者推行全麵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關(guan) 係。在清朝統治的267年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壓力,既要麵對中國傳(chuan) 統“華夷之辨”觀念對滿族統治者所倡導的大一統強有力挑戰,又要麵對近代西方列強的侵擾對中國傳(chuan) 統秩序的衝(chong) 擊。通過全麵的儒化,清朝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邊疆···

【吳金】周而不比 和而不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習(xi) 近平同誌剛到河北正定縣工作時,請一位書(shu) 法功底較好的工作人員寫(xie) 了兩(liang) 幅字掛在自己辦公室,內(nei) 容是他指定的,其中一幅就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荊曉燕】安得廣廈千萬間 ——杜甫詩中的家國情懷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時代,而盛唐則是巔峰中的巔峰。這一時期,三位大詩人占據了詩壇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詩仙”李白的詩歌意境開闊、浪漫豪放,讀來令人悠然神往;“詩佛”王維的詩歌空靈靜定、恬淡自然,讀來令人寧靜平和;“詩聖”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悲天憫人,讀來令人潸然淚下。

【王雪】以“心有主”勝“心中賊”

《元史·許衡傳(chuan) 》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宋朝末年社會(hui) 動蕩,百姓四處逃難。這日天氣炎熱,行人饑渴難耐,可巧途經之地有棵大梨樹,便一窩蜂擁上前去摘梨子,惟獨許衡一人不為(wei) 所動。有人問他:你怎麽(me) 不摘幾個(ge) 梨解解渴?許衡回答:那是別人的梨子,豈有亂(luan) 摘之理?那人說:眼下世道亂(luan) ,誰曉得它是哪家的樹?沒主兒(er) 的梨子,不吃白不吃。

【隋雲鵬 隋漢武】“中”:中華文化的核心密碼

作為(wei) 一名中國人,“中”字會(hui) 伴隨我們(men) 走過一生。“中”字結構黃中通理、內(nei) 蘊正大光明,構成了中國、中華、中央、中庸等諸多詞匯,為(wei) 我們(men) 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實際上,我們(men) 每天日用而不覺的“中”字,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密碼與(yu) 基因。

【龍倩】重義,義中有利 ——從《史記》看司馬遷的義利觀(上)

作為(wei) 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以其超群不俗的史識、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深厚的理論素養(yang) 以及深刻的人生體(ti) 驗記述並反思數千年的曆史,研究當時社會(hui) 現實,在批判地繼承各家義(yi) 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義(yi) 利觀:重義(yi) ,義(yi) 中有利;重利,利以生義(yi) 。

【曹峰】中國傳統社會的崇德尊法理念

“崇德”和“尊法”凝聚著我國古人的經驗智慧,在傳(chuan) 統的國家治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崇德尊法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深植於(yu) 百姓大眾(zhong) 心中,活躍在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也為(wei) 世界的社會(hui) 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狄鴻旭】明清社會的多元慈善

俗語雲(yun) :“日行一善,勝過日進鬥金”。善念善行是中華文化的底色。明清之際,伴隨商品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繁榮,公益慈善的觀念、群體(ti) 和行為(wei) 得到發展,社會(hui) 各階層普遍認可慈善觀念,士紳商民紛紛參與(yu) 慈善活動,慈善機構和群體(ti) 開始組織化。

【柯昊】顏真卿及其家族的忠義家風

唐代名臣顏真卿不僅(jin) 以書(shu) 法著稱,其勤謹憂民的為(wei) 官之道和以身殉國的經曆也被曆史銘記。顏真卿所屬的琅琊顏氏自魏晉至唐有若幹人任國家重臣,而且顏氏家族誌行高潔,學博才精,文武兼備,往往在治平時為(wei) 治國之能吏,在危難中則為(wei) 守社稷之良將。顏氏家族在波瀾壯闊的曆史發展中,體(ti) 現出公忠廉直、艱貞一誌的家風。

【張興】讀書要看“注” ——陸九淵的治學“四法”

陸九淵(1139—1193年),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心學的開創者,著有《象山先生全集》。陸九淵深受孟子思想影響,將“本心”作為(wei) 其核心學說,認為(wei) 學者應該求其“本心”。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陸九淵所理解的《大學》“格物致知”的關(guan) 鍵不在於(yu) “物”,而在於(yu) “心”。陸九淵所理解的“格物”方法亦即其獨特的治學之道,包含著多讀古注的讀書(shu) 之法、隆師親(qin) ···

【陳鴻儒】《大學章句》中的“自新新民”理想

《大學章句》是朱熹在原為(wei) 《禮記》第四十二篇的《大學》基礎上再創作而成的文本。朱子以調整句序、增補段落再加注疏的方式重構了原本《大學》,使之成為(wei) 儒家最有係統的一篇文章,並置於(yu) 《四書(shu) 章句集注》之首。不僅(jin) 如此,他一生中還反反複複修改這部書(shu) ,直到臨(lin) 終前的一天,其情形正如他自己所說,“平生精力,盡在此書(shu) ”。結合《朱子語類···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