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 伟德平台体育
【郝良華 曲曉萌】《呻吟語》:明清救世啟蒙先導

《呻吟語》,明代末期語錄體(ti) 清言小品的優(you) 秀代表作品。“呻吟語”涉獵廣泛,縱談古今天下、身心家國、人情物理,體(ti) 悟性強,反映出作者對社會(hui) 、政治、世情的體(ti) 驗以及對真理的不懈求索,開啟了明清之際救世啟蒙先導。《呻吟語》作為(wei) 一部明達體(ti) 用之書(shu) 對後世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先後被翻譯成20多個(ge) 國家的文字出版發行。

【李素英】仁者何以不憂

在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構成中,仁是一個(ge) 根本因素,在“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之道中,仁具有優(you) 先地位。那麽(me) ,仁者為(wei) 何能夠達至“不憂”的心理狀態呢?

【劉竟成】《四書集注》: 值得“挖呀挖”的文化富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國以民為(wei) 本,社稷亦為(wei) 民而立。’加強黨(dang) 的政治建設,要緊扣民心這個(ge) 最大的政治,把贏得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作為(wei) 重要著力點。”其中“國以民為(wei) 本,社稷亦為(wei) 民而立”引自朱熹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下》,朱熹以此解釋孟子的名言“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推導···

【陳永躍】“學”字中的人文傳統

儒家教人首先重“學”字,《論語》開篇即雲(yun) “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延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說“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wei) 才;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wei) 學”。又鼓勵“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今天人們(men) 對於(yu) “學”字的理解,多是源於(yu) 東(dong) 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斅:覺悟也,從(cong) 教,從(cong) 冂。冂,尚矇也。臼聲。胡覺切。學,篆文斅省。

【胡亞軍 劉文劍】音律蒙書的典範 :《聲律啟蒙》

“雲(yun) 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閉上眼句句入畫,低吟緩誦之際,但覺音韻和葉,意境空靈。這就是《聲律啟蒙》。

【丁濤】清代李元春《左氏兵法》:點評《左傳》兵學理念

《左傳(chuan) 》是中國曆史文學的重要典籍,其兵學理念也極具研究價(jia) 值。與(yu) 一般理論形態的兵書(shu) 不同,作為(wei) 編年體(ti) 史書(shu) 的《左傳(chuan) 》保存著豐(feng) 富、詳實、生動的春秋戰紀,能使讀者直觀感受形勢計謀的由來,實為(wei) 兵法原則的案例集。

【龍倩 鄯愛紅】“福”與“五福”

“福”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內(nei) 涵最豐(feng) 富、眾(zhong) 人最喜愛、影響最廣泛的元素之一。千百年來,自帝王將相至平民百姓,無不祈福求福、崇福尚福,對“福”的追求不僅(jin) 凝聚著古代先民的幸福智慧,反映了中國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毅】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命題,是中華民族的自然觀、文明觀和存在方式,它滲透在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主要經典之中。“萬(wan) 物並育”出自於(yu) 《中庸》第三十章:“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也。”

【韓燕麗】瑞士漢學家耿寧:對“良知”與“自知”的哲學解讀

瑞士漢學家耿寧既是研究胡塞爾現象學的專(zhuan) 家,又是研究並踐行中國哲學思想特別是王陽明心學的著名學者。1961年,耿寧在魯汶大學完成《胡塞爾與(yu) 康德——關(guan) 於(yu) 胡塞爾與(yu) 康德和新康德主義(yi) 之關(guan) 係的研究》論文,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後的近十年間,他在魯汶大學胡塞爾檔案館工作,學習(xi) 並整理胡塞爾文稿。

【王樂】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治國理政的優(you) 秀政治經驗,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當代中國進行國家治理的寶貴思想資源。

【薑喜任】周敦頤《通書》的思想價值

周敦頤這個(ge) 名字之所以會(hui) 被大家記住,首先是因為(wei) 他的名篇《愛蓮說》。實際上,周敦頤不僅(jin) 是《愛蓮說》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稱濂溪先生。

【薑喜任】周敦頤《通書》的思想價值

周敦頤這個(ge) 名字之所以會(hui) 被大家記住,首先是因為(wei) 他的名篇《愛蓮說》。實際上,周敦頤不僅(jin) 是《愛蓮說》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稱濂溪先生。《宋史·道學傳(chuan) 》在述及兩(liang) 宋理學的發端時說:“千有餘(yu) 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yu) 舂陵,乃得聖賢不傳(chuan) 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shu) 》,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yu) 天而性···

【龍倩】“德”: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

作為(wei) 中國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字使用率極高,自周初至今,經久不衰。“德”是一個(ge) 綜合性概念,它融倫(lun) 理、政治等為(wei) 一體(ti) ,其創立和發展,不僅(jin) 在整體(ti) 上奠基了中國文化的人文走向,決(jue) 定了中國倫(lun) 理型文化的特質,更塑造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

【陳良】為政以德: 中華民族國家治理的價值導向

中華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上古時期就形成德治思想與(yu) 尚德文化。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尚書(shu) ·堯典》即開宗明義(yi) 指出: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春秋時期偉(wei) 大思想家孔子明確指出:“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孔子不僅(jin) 強調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所有的星辰都圍繞著它運行;而且強調為(wei) 政者的道德引領作用,認為(wei) “君子···

【劉曉川】《晏子春秋》與中國古代倫理秩序

《晏子春秋》是記錄春秋後期齊國賢臣晏嬰言行事跡的專(zhuan) 著。晏嬰仕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長達五十餘(yu) 年,促使齊國在諸侯紛爭(zheng) 的年代仍然長期處於(yu) 相對興(xing) 盛的地位。《晏子春秋》所著內(nei) 容集中彰顯了晏嬰盡禮行忠、以民為(wei) 本、為(wei) 政以德、躬行節儉(jian) 的家國情懷。

【王琦】君子義以為上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君子不僅(jin) 有著文質彬彬、知書(shu) 達禮、溫柔敦厚的翩翩風度,而且品德高尚、堅毅勇敢、智慧仁愛、胸懷坦蕩,同時又能夠審時度勢、淡泊名利、知天達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詞匯與(yu) 讚美的語言均可加之於(yu) 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為(wei) 君子,關(guan) 鍵就在於(yu) 他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麵對義(yi) 與(yu) 利、生與(yu) 死的衝(chong) 突,都能堅守“義(yi) 以···

【朱傑人】以“成人”為目的:古代書院的主要目標

中國的書(shu) 院是人類曆史上絕無僅(jin) 有的一朵文化與(yu) 教育的奇葩。它是一種教育組織,也是一種學術組織,更是一種化民成俗的文化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書(shu) 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組織架構、運營模式、資金籌措與(yu) 管理規程。它甚至成了國家和地方不可或缺的社會(hui) 組織,成為(wei) 區域文化的標誌和學術層級的標杆。這樣的社會(hui) 組織形態···

【石誌剛】天人合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

我國先民由於(yu) 受到古代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局限,對世界的認識有限,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故將對天的理解賦予了一種可以主宰人和社會(hui) 發展的神秘力量。《尚書(shu) ·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這段話意在強調天可以保護民眾(zhong) 。隨著人類認知的進步,天逐漸被理解為(wei) 一種具有道德感的力量。《周易·乾》中指出,人要“與(yu) 天地合其德”。

【隋雲鵬】“道”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道”是中國哲學的基石與(yu) 最高範疇,在中國哲學的學術體(ti) 係、學科體(ti) 係、話語體(ti) 係中居於(yu) 核心地位,可指世界的本體(ti) 、本原、規律、真理、製度、規則、規範等。“道”字的本義(yi) 是道路,“道,所行道也”。甲骨文中的“道”字字形是“行”與(yu) “人”的結合,表達人在街道上行走之意;金文中的“道”字字形用“首”代替了“人”,強調行走之意。由於(yu) “道”是眾(zhong) 人共同···

【李文文】《大學》中的財富觀

儒家歌頌人類的創造之力,將人視為(wei) 與(yu) 天地之共創者,以創造為(wei) 使命。創造財富是社會(hui) 進步的動力,貧窮往往意味著苦難。任何理想社會(hui) 形態的建構都不能背離財富的支撐,如何麵對財富,是關(guan) 乎社會(hui) 、人生的大課題。如眾(zhong) 周知,《大學》作為(wei) 儒家四書(shu) 之一,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麵對財富這樣的大課題,提出“德者,本也;財者···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