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明白“仁”的古義(yi) 才能進一步認識“仁”的思想內(nei) 涵及其演變。據清代學者阮元考證,在先秦古籍中沒有出現“仁”的本字,周初雖然有類似“仁”的說法,但並沒有“仁”這個(ge) 字,到西周禮樂(le) 文明興(xing) 盛之後才創造出了“仁”字。
陸九淵《白鹿洞書(shu) 院〈論語〉講義(yi) 》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名篇。該文為(wei) 陸九淵受朱熹邀請,至白鹿洞書(shu) 院演講後留下的文字記錄。
殷商時期,“帝”與(yu) “天”作為(wei) 最高信仰對象逐漸融合,奠定了“六經”中“天”的信仰基礎。西周時期,“天”兼具自然屬性與(yu) 神靈屬性,祖宗崇拜與(yu) 自然崇拜合而為(wei) 一。早期儒家通過詮釋“六經”,將“天”發展為(wei) 兼具信仰與(yu) 理性的“天道”;宋儒進一步建構“天理”體(ti) 係,完成了“天”的哲學化進程。這一理性化進程未否定“天”的原始信仰,而是通過疊加新意義(yi) 推動···
“為(wei) 政之要,以順民心為(wei) 本”,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引用過的名言。這句話流傳(chuan) 廣遠,最初是化用自宋代程頤《代呂晦叔應詔疏》,原文為(wei) “為(wei) 政之道,以順民心為(wei) 本,以厚民生為(wei) 本,以安而不擾為(wei) 本”,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民本理念的核心內(nei) 容,是中國古代政治倫(lun) 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承秦製,既繼承秦成功的經驗,也吸取了秦失敗的教訓。西漢初期采用黃老“無為(wei) 而治”的治國方略,實行輕徭薄賦緩刑的政策,恢複了被戰爭(zheng) 破壞的生產(chan) 力,緩和了社會(hui) 矛盾。
《荀子》一書(shu) 引《詩經·大雅·抑》之篇六次,其中引用“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更是多達三次,分別在《不苟》《非十二子》《君道》三篇。此引詩三處,雖然並無統論之意,但縱覽此三篇所引之處行文,其立意逐漸拔高,在“維德之基”的基調下對君子品性展開討論,最後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
《荀子》中的《解蔽》篇被認為(wei) 是中國古代專(zhuan) 論思想修養(yang) 的經典名篇,梁啟超評價(jia) 它“其言精深而肅括(意思是恭敬而有法度),最當精讀,且應用之於(yu) 修養(yang) ”。在這篇文章中,荀子痛感於(yu)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hui) 的種種無序狀況,深察其背後的思想根源,精心開出“藥方”,極力向世人展現光輝的理想人格及思維境界。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yi) ,莫不義(yi) ;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漢武帝劉徹將漢代發展推向了頂峰,實現了“大一統”王朝的鼎盛局麵。也正是因為(wei) 漢武帝“有亡秦之失”,引發了一係列嚴(yan) 重的政治危機。漢武帝晚年極盡奢侈,縱情享樂(le) ,造成種種社會(hui) 積弊,並留給了尚且年幼的少子弗陵和霍光、桑弘羊等一眾(zhong) 輔政大臣。
“秦時明月漢時關(guan) ,萬(wan) 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王昌齡的《出塞》,被稱為(wei) 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而最精妙的,便是開頭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an) 。王昌齡用秦、漢、關(guan) 、月四字交錯“互文見義(yi) ”,用秦時、漢時設定時間跨度,勾勒出關(guan) 山月,暈染出傷(shang) 離別的蒼涼感。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過秦漢的明月;眼前的邊關(guan) ,曾是···
在早期漁獵文明與(yu) 農(nong) 業(ye) 文明碰撞、融合和發展的曆程中,隨著中華先民認知和實踐能力的不斷增長,原始自然生態保護意識也逐漸萌生和發展。
“君子之交淡若水”語出《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qin) ,小人甘以絕。” 郭象注曰:“無利故淡,道合故親(qin) 。飾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時而絕也。”意思是說,君子之交不受利益所累,像水一樣恬淡自然,所以能夠長久親(qin) 近;小人之交多受利益驅使,如甜酒一般芳香醉人,然而一旦利益散盡就會(hui) 交情斷絕。
以史為(wei) 鑒,可以知興(xing) 替。被譽為(wei)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僅(jin) 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學和文學價(jia) 值的鴻篇巨製,也是一部展現廉潔文化深邃思考的思想寶庫。司馬遷在《史記》這部史書(shu) 中並沒有直接以說理的方式探討廉潔文化,而是把對廉潔的高度讚揚和對貪腐的激烈批判結合起來,將其寓於(yu) 史實陳述、人物臧否和曆史經驗的探求之中。能···
章學誠(1738—1801年),字實齋,號少岩,清代史學家,梁啟超稱他為(wei) “清代唯一之史學大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章學誠受聘於(yu) 肥鄉(xiang) 清漳書(shu) 院擔任講席,同年因“中道別去”,為(wei) 書(shu) 院諸生臚列數條,寫(xie) 就《清漳書(shu) 院留別條訓》(以下簡稱《條訓》),收錄於(yu) 《章學誠遺書(shu) 》。
“廉”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範疇之一。在一些典籍中,“廉”表示一種高潔的道德操守,對於(yu) 從(cong) 政者,“廉”是他們(men) 在從(cong) 政過程中要恪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同時,“廉” 作為(wei) 一種重要的治國理政理念,與(yu) “禮”“義(yi) ”“恥”被稱作“國之四維”。在先秦時期,儒家思想也蘊含著深刻而獨到的廉政觀念。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中,荀子是較多論及“廉”德的一位思想家,···
公元1050年,王安石任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知縣期滿,去官返回故鄉(xiang) 江西臨(lin) 川,途中遊覽江南山水名勝,登上杭州靈隱山東(dong) 南的飛來峰時,遠眺錢塘江,觸景生情,寫(xie) 下了千古名篇《登飛來峰》,其中“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詩句展現出詩人“登高望遠、不畏艱險、矢誌不渝”的遠大抱負,為(wei) 後來的變法埋下伏筆,詩句流傳(chuan) 深遠。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開端,輯錄了從(cong) 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餘(yu) 篇。其中有多首詩記載了當時的官員如何廉潔自律、涵養(yang) 浩然之氣;如何治國理政、贏得民心。這些詩篇對於(yu) 當代的廉潔文化建設仍有重要啟示意義(yi) 。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wei) 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說路途雖近,不走永遠不會(hui) 抵達終點;事情雖小,不去做永遠不會(hui) 完成。這句話可以看作“修身”篇的主旨,強調篤行實幹的重要性,提倡身體(ti) 力行、知行合一。
我們(men) 在工作生活中,當遇到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的人時,常稱之為(wei) “儒雅”,把曆史上能“投戈講藝、息馬論道”的將領常稱之為(wei) “儒將”,把靠讀書(shu) 科舉(ju) 考試進入仕途的人常稱之為(wei) “儒吏”,把以宣揚孔孟思想為(wei) 研學使命的人常稱之為(wei) “儒家人物”。
《春秋公羊傳(chuan) 》又名《公羊傳(chuan) 》《公羊春秋》,是專(zhuan) 門闡釋《春秋》的一部儒家經典。《春秋》相傳(chuan) 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上溯魯隱公,下及魯哀公,經魯國十二君,曆二百四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