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俱為(wei) 宋高宗講《論語》《孟子》而作的“經筵講義(yi) ”,學界鮮有研究。由於(yu) 經筵講義(yi) 是宋代帝王之學的產(chan) 物,承載著宋代士大夫通過儒家經典教育提升人君道德修養(yang) 與(yu) 治國理政能力的功能,因而程俱在經筵講學時,通過經義(yi) 詮釋寄寓了其以仁政王道、施之於(yu) 當。製器創物、慎始思終,選賢授能、以禮相待,以仁存心、惠澤百姓的政治理想與(yu) 治國方略。
“軍(jun) 坡節”是隋唐以來,海南北部風行了一千多年的民俗。它形塑著一代代海南北部各族民眾(zhong) 的心理結構和精神敘事。家國敘事體(ti) 現了潭門漁民開發南海的“疆土意識”,承負敘事體(ti) 現了潭門漁民開發南海背後的中原文化意識,而耕海敘事體(ti) 現了潭門漁民開發南海的“市場意識”。
船山學自晚清始顯,曆經近二百年風雨長盛不衰,受其滋養(yang) 的一代代湖湘英傑為(wei) 推進中國近現代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民族主義(yi) 是船山廣博的思想體(ti) 係中尤為(wei) 重要的一部,對後世影響深遠。
《儒者論法》一書(shu) 是朱勇教授基於(yu) 儒者立場對於(yu) 中國法律傳(chuan) 統的思考,梳理中國古代法律“忠君”“治官”“約民”等曆史傳(chuan) 統,總結中國古代法律“德法共治”“權利換和諧”“則天立法”等基本特征,發掘中國古代國家治理“官法同構”的製度邏輯,明確“祖製”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發揮的國家根本法作用,闡釋宗族法在中國古代基層社會(hui) 中的有效治理作用,以祖製···
簡文在反思傳(chuan) 子製的問題時,並不盲目地鼓吹禪讓製,而是將更多的思考帶進了理論建設。在君親(qin) 政治分離的時代大背景下,簡文從(cong) 形而上學的高度重新審視親(qin) 親(qin) 和尊尊精神,將親(qin) 親(qin) 精神視為(wei) 道德之基、人倫(lun) 之本;賦予尊尊精神以生成性和開放性,將君臣關(guan) 係從(cong) 血緣關(guan) 係中解脫出來,以更普遍性的道德關(guan) 係作為(wei) 兩(liang) 者之間的聯結。
異姓繼承是中國繼承法史領域內(nei) 的重大問題。無論是宗族陳規,還是國家法令,民初中國的法定繼承都排斥異姓養(yang) 子。該時期的龍泉司法檔案卻呈現,異姓繼承人可借助增加族產(chan) 換取宗族對其繼承的接受。
蕭公權的學術生涯曆經幾重轉變:先治政治哲學,再轉向政治思想史,又轉向兼治中國社會(hui) 史;在這三個(ge) 領域,其學術成果分別以《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xiang) 村》為(wei) 代表。這幾次轉向都非隨意為(wei) 之,而是有其內(nei) 在和外在影響因素。
作為(wei) 新法家的代表人物,陳啟天將近代中國所處的世界稱之為(wei) “一個(ge) 大的新戰國時代”,他認為(wei) 應當發揚在戰國時代最具競爭(zheng) 力的法家思想,才能適應新戰國時代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
中華天下秩序中的“中國”是周邊對禮義(yi) 文明的自願認同,“內(nei) 外”是一種以文明為(wei) 根本的差序格局,體(ti) 現了以德教對待外部民族,以文化吸引外部世界的價(jia) 值理念。中華文明“王道天下”的世界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倫(lun) 理共識構建中,體(ti) 現為(wei) 秉承正確義(yi) 利觀的“利益共同體(ti) ”,履行責任敢於(yu) 擔當的“責任共同體(ti) ”和踐行仁義(yi) 之道的“命運共同體(ti) ”。“內(nei) 外之辯”···
郭嵩燾是晚清知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一名頗有現代觀念的傳(chuan) 統士大夫。無論為(wei) 官從(cong) 政,還是為(wei) 師從(cong) 教,他都具有強烈的士大夫身份意識和一體(ti) 化的政教關(guan) 懷。作為(wei) 對晚清政教危機的積極回應,他一方麵繼承發展了中國傳(chuan) 統政教思想,試圖從(cong) 傳(chuan) 統智慧中尋求經國懷遠之略,另一方麵又勤於(yu) 考求西學和西政,試圖從(cong) 西方經驗中尋求富強文明之道。
三代時期學在王官,通過貴族世家的家學進行傳(chuan) 承,不下於(yu) 民間。但此種封建貴族的知識,並不是由“官府”所壟斷,而是一種封建性的知識、技藝傳(chuan) 承方式。“王官”的“王”,並不是“官府”一家。“王”字起源於(yu) 斧鉞,“士”字也起源於(yu) 斧,是部落共同體(ti) 的戰士成員,“王”是部族中戰士共同體(ti) 的首領。古諸侯多有稱王者,當時遍地有眾(zhong) 多的“王”,“王官學”便···
晚清以來,以康有為(wei) 為(wei) 代表的今文經學家以重新闡發經學義(yi) 理建構現代性政治論說為(wei) 維新變法張本,未能逃脫被視為(wei) 現代性負麵因素的命運。康有為(wei) 之後,熊十力又基於(yu) 通融經學義(yi) 理與(yu) 哲學理論的視角,試圖在其新唯識論體(ti) 係中重新闡發公羊三世學說來建構儒家的現代政治論述。一方麵,熊十力以《易》之“乾元”解說《春秋》之“元”,對儒家“內(nei) 聖”與(yu) ···
“漢宋調和”與(yu) “中體(ti) 西用”是中國近代兩(liang) 股重要的思潮。以往的中國經學史研究往往忽視“中體(ti) 西用”論的經學史背景及其與(yu) “漢宋調和”思潮的內(nei) 在關(guan) 聯,而有關(guan) “中體(ti) 西用”論成因的解釋也往往隻強調外部的西方文化衝(chong) 擊或政治鬥爭(zheng) 。但“中體(ti) 西用”論的提出絕不僅(jin) 僅(jin) 是由於(yu) 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也不隻是起於(yu) 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鬥爭(zheng) ,而是更深層地起於(yu) 嘉道以···
“道統”說在朱子理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它的理解關(guan) 係到對朱子哲學的整體(ti) 定位。朱子“道統”說的成熟形態出現在《中庸章句序》,理解《中庸章句》本身有助於(yu) 我們(men) 把握朱子的道統意識。《中庸章句序》指出子思作《中庸》的原因在憂“道學”之不傳(chuan) ,提出《中庸》的內(nei) 容與(yu) “道統”的內(nei) 容一一對應,“道統”與(yu) “道學”是統一而非分裂。
朱子十分重視禮學,主張禮要因人情與(yu) 時代變化采用疏略的規範,又通過禮義(yi) 標準保障禮儀(yi) 製作能夠遵循禮儀(yi) 的大本大原以實現平治天下的目標,也通過禮義(yi) 標準使施禮過程能糾正徇人情或背離傳(chuan) 統的情形,使禮儀(yi) 具有有效性,呈現實用性特征。這體(ti) 現於(yu) 朱子改革釋奠禮禮器的兩(liang) 方麵原則:一是適用性,二是有效性。在適用性方麵,朱子遵行行禮原則···
要正確理解《論語·子罕》章中“斯文”一詞的涵義(yi) ,必須回答三個(ge) 問題:斯文與(yu) 文王有什麽(me) 關(guan) 係?孔子與(yu) 斯文有什麽(me) 關(guan) 係?為(wei) 什麽(me) 與(yu) 於(yu) 斯文,就不畏匡人?傳(chuan) 統注疏無法對這三個(ge) 問題給出清晰解答,將“斯文”詮釋為(wei) “斯德”,即文王之德或文德,而不是儒家典籍、禮樂(le) 製度或文化等,則能夠對這三個(ge) 問題予以融貫回應。《論語》“斯文”一章實際是說,孔···
《論語》“祭如在”章是考察孔子儒家對於(yu) 祭祀基本態度的關(guan) 鍵文獻。綜觀曆代注疏,論者多圍繞“在”進行闡發,旨在強調恰當地處理情感和理智的關(guan) 係。這樣的做法既能滿足人的情感需要,也能消除偏執迷信的成分,不失為(wei) 一種理性選擇。祭祀之禮首重“敬”,人們(men) 需要用內(nei) 心的誠敬來對待祭祀。同時,祭祀實踐離不開齋戒、相稱等儀(yi) 製規則。誠敬與(yu) 規···
“受命”不僅(jin) 是一個(ge) 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標誌,據《六藝論》,天對聖王的授命亦可視作“六藝”形成中最重要的事件。然而鄭玄對“受命”的理解在其注釋體(ti) 係中非常複雜。就“文王受命”而言,鄭玄注《緯書(shu) 》已經呈現出兩(liang) 種對“文王受命”的不同說法,其注《書(shu) 》箋《詩》對“文王受命”的理解則有兩(liang) 個(ge) 來源:“受命”觀念取自《緯書(shu) 》,文王受命後所做大事則···
身份的斷裂與(yu) 古今分界,產(chan) 生了一種失落感和對於(yu) 存在性的懷疑,它們(men) 催生了荀子的曆史回憶與(yu) 曆史書(shu) 寫(xie) 。藉此,在荀子那裏,過去與(yu) 現在的平衡得以重新達成。(表現)形式與(yu) 內(nei) 容共同賦予了過去新的圖景,由是,混沌轉向秩序,過去得以為(wei) 當下所理解。在曆史表現中,荀子藉由對曆史決(jue) 定論的破除恢複了個(ge) 體(ti) 的尊嚴(yan) ,賦予了曆史有機論的形式。通···
“道統”在先秦是一個(ge) 開放的問題,其中包括以傳(chuan) “心”為(wei) 內(nei) 容的“內(nei) 在性道統論”和以傳(chuan) “中”為(wei) 內(nei) 容的“外在性道統論”。從(cong) 曆史語境看,先秦時期的“道統”之關(guan) 鍵不在於(yu) 內(nei) 外之辯,而在於(yu) 政治正當性之證成,這也是其目的之所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