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古典學集刊》創辦人暨主編石立善先生,於(yu) 孔元2570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廿三日己醜(chou) 暨西元2019年12月18日因病辭世,享年四十七歲。
隨著政府、社會(hui) 、學校、家長等各方對中小學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目前傳(chuan) 統文化主要以三種方式融入中小學教育
“慈善文化研究資助”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的有機組成部分。
1月29日,2019“敦和·種子基金”終評會(hui) 在杭州落下帷幕,經過組織自述、評委提問、合議、投票表決(jue) 等評選程序,最終,8家組織脫穎而出,將在未來三年內(nei) 獲得種子基金的持續支持。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懷瑾先生才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在四川的一位患難知交錢吉先生就寫(xie) 了這樣一首詩贈給他。這位知交可謂有眼力,善識人。如今,南先生已經離我們(men) 遠去,細數先生的功德,才發現,能概括他一生行誼的,就是關(guan) 心蒼生、關(guan) 心文化兩(liang) 件大事。而南先生的關(guan) 心蒼生,更多的是關(guan) 心其慧命,說到底,還是關(guan) 心文化。
張岱年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馮(feng) 燊均先生1932年出生於(yu) 香港,既接受過私塾式教育,也接受了新式教育。香港淪陷時,父親(qin) 不甘為(wei) 日軍(jun) 維修艦艇,曾舉(ju) 家遷至廣州。在父親(qin) 言傳(chuan) 身教下,馮(feng) 燊均胸懷國族情懷並堅持推動國學教育。2008年,馮(feng) 燊均夫婦發起成立非營利慈善機構“馮(feng) 燊均國學基金會(hui) ”,資助內(nei) 地學校建設項目、設立獎學金等。
本期會(hui) 講聚焦自由主義(yi) 慈善文化,以“體(ti) /用”思維分析其慈善理論與(yu) 實踐,探討體(ti) 用合一的機製與(yu) 規則。
上海儒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由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每年籌備,先後與(yu) 複旦大學、上海研究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單位聯合舉(ju) 辦。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化寶藏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文化體(ti) 魄中世代奔流的血液.是中華文化肌體(ti) 中代代傳(chuan) 承的基因。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工作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紀念孔子誕辰2570年,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曲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出應有的貢獻,打造曲靖市文化品牌,増強市民文化自信,曲靖市曲···
中國正在、並將繼續改變世界格局,此即“世界曆史的中國時刻”。
葉選平先生長期關(guan) 注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曾經擔任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會(hui) 長、榮譽會(hui) 長,並擔任孔子研究院名譽院長,為(wei) 儒學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研究、普及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之際,我們(men) 也迎來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聖誕2570周年暨正定文廟釋奠禮恢複舉(ju) 辦15周年紀念年。
春耕園第二屆經學論壇暨《春秋》《孟子》研討會(hui) ,茲(zi) 定於(yu) 己亥仲秋(10月2日、3日)召開。誠願有誌於(yu) 經學之同道,友聲相和,講論切磋,共襄盛舉(ju) 。
釋奠禮,原為(wei) 古代學校設置酒食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凡立學,必行釋奠禮,目的是激起學生尊師重道,而起到勸學作用。此禮自先秦綿延至清末,至今韓、日以及我國台灣地區仍廣泛保留。在古代書(shu) 院的學習(xi) 中,習(xi) 禮演禮也是一個(ge) 重要科目,聞名遐邇的東(dong) 林書(shu) 院自然也不例外。
博鼇儒商論壇是經論壇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批準,於(yu) 2016年成立,非營利性、定期、定址舉(ju) 行,以企業(ye) 家為(wei) 主體(ti) 、政商學界交流的互動平台與(yu) 高端智庫;其宗旨是“道創財富,德濟天下”;其使命是“以儒促商,以商報國”;其任務是弘揚儒家商道精神,創建當代商業(ye) 文明,幫助企業(ye) 成長,為(wei) 中華民族振興(xing) 和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做出貢獻。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錢遜先生於(yu) 孔元2570年歲次己亥七月廿二日辛卯暨西元2019年8月22日淩晨辭世,享年八十五歲。
目前中國慈善領域麵臨(lin) 的最大問題,一是慈善之“體(ti) ”混亂(luan) 不一,多種文化和價(jia) 值觀交織並存、配置錯位;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來自西方的慈善之“用”水土不服,慈善實踐中的許多方式、方法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弊端叢(cong) 生、難收實效。實踐證明,全麵引進西方文化並不可取,中華文化也不可能真正退場,因此繼承傳(chuan) 統、返本開新才是理性的文···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為(wei) 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傳(chuan) 統家風家教的曆史傳(chuan) 承,豐(feng) 富新時代家風家教的深刻內(nei) 涵,紮實推動傳(chuan) 統家風家教與(yu) 現代文明特別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融合發展,做好優(you) 良家風家教的弘揚與(yu) 傳(chuan) 播,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同濟複興(xing) 古典書(shu) 院最近推出一係列網課,涉及經史子集,大受歡迎。但這種公益低收費網課形式也受到社會(hui) 上一些人士的質疑。關(guan) 於(yu) 古典書(shu) 院網課的開設背景、初衷、理念以及設想,可參見古典書(shu) 院院長柯小剛教授的兩(liang) 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