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伯奇】哲學家是魔鬼嗎?

本文探討哲學與(yu) 魔鬼的界麵。

【西奧多·達林普爾】當官的快樂

作為(wei) 無足輕重者本身並沒有任何過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men) 都是無足輕重者,或者在很多方麵,我們(men) 都是無足輕重的人,但是,野心勃勃是讓無足輕重者成為(wei) 危險人物的關(guan) 鍵因素。

【羅塞勒·杜爾福德】什麽實踐造就包容性的哲學課堂?

杜爾福德探討了若幹選擇,並提出了一個(ge) 問題,更多訓練是否足以實現哲學的多樣化。

【西蒙·弗克特】沒有什麽比多樣性更具哲學性了

今天,更多的人可能詢問“哲學為(wei) 什麽(me) 不能多樣化?”而不是“哲學為(wei) 什麽(me) 要多樣化?”但是,想做事和能做事仍然是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事,強大的障礙仍然阻擋在我們(men) 最好的意圖前。讓我們(men) 繼續清理這些障礙,我們(men) 能最終超越任意性分裂,專(zhuan) 注在哲學上:無論身在何處,對所有令人癡迷的知識和奧秘都感到興(xing) 奮和激動。

【海倫·畢比】哲學中的女性:發生了哪些變化?

畢竟,從(cong) 來沒有瞬間解決(jue) 問題的靈丹妙藥。與(yu) 永久性哲學問題---自由意誌、對外部世界的懷疑主義(yi) 、身心問題---不同,我認為(wei) 女性代表比例偏低和其他邊緣化群體(ti) 代表偏低的問題是能夠解決(jue) 的。我們(men) 正朝著這個(ge) 方向邁進。

【紮哈拉·塔尼】將思想多樣化:講授交叉性

隻有在思想多樣性的時候,哲學才是最好的。在哲學課堂講授交叉性能創造一種空間,讓學生們(men) 能就很多觀點、論證和視角進行蘇格拉底式對話。

【廖顯禕】多樣性哲學是什麽?我們要它是什麽樣?

我知道我是「台灣」哲學家——我確定我是台灣人,也認為(wei) 我是個(ge) 哲學家。但我是「台灣哲學」家嗎?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伊恩·詹姆斯·基德】重新裝載經典

喜新成癖之人假設哲學是唯一值得做的事,如果哲學直接參與(yu) 或紮根於(yu) 普遍關(guan) 心的問題或當今世界的問題。崇洋媚外之人則質疑西方哲學傳(chuan) 統,僅(jin) 僅(jin) 看到其他文化的哲學的價(jia) 值和興(xing) 趣,離西方主流哲學越遠越好。每個(ge) 偏見都反映和滋養(yang) 了更籠統的元哲學的目光短淺和狹隘視野,他們(men) 未能或拒絕看到哲學探索的豐(feng) 富性和價(jia) 值。

【薩繆爾·胡克斯】一位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反思

西方文明不是被白人創造出來的,其思想和文化豐(feng) 碑不是被白人創造出來的。它們(men) 是被古代以色列人、希臘人、羅馬人創造出來的;羅馬人變成了意大利人、德國人、瑞士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俄羅斯人和猶太人。說他們(men) 都是白人就是說皮膚顏色比心智和靈魂更重要,雖然膚色是重要部分,這是人們(men) 能說出的最愚蠢的話了。

【西奧多·達林普爾】英雄主義與神話狂熱

受害者是現代英雄,擁有最高的道德權威:無論是什麽(me) 讓他成了受害者,隻要受害者發表了意見,誰敢提出質疑?更不用說反對了。因此,我們(men) 帶著一種敬畏和毫無批判的神情聆聽受害者講故事,即使他們(men) 在談到抽象論述時,我們(men) 也感到害怕和敬畏。

【小阿爾伯特·諾斯】生活在後現代世界

我們(men) 一直都在說後現代主義(yi) ,但它究竟是什麽(me) ?常見的情況是這個(ge) 或那個(ge) 觀點被描述為(wei) 後現代主義(yi) ,而不是現代或前現代或別的什麽(me) ?是什麽(me) 直通線讓後現代主義(yi) 成為(wei) 不同於(yu) 現代主義(yi) 的一套自給自足的哲學觀念呢?它或許不僅(jin) 僅(jin) 意味著現代主義(yi) 之後出現的壞玩意兒(er) 。

【查德·英格蘭德】海灘現象學

在海天相接的地平線上瞥見自身生存體(ti) 驗的地平線,在海邊的每個(ge) 體(ti) 驗,包括每次衝(chong) 浪體(ti) 驗。大海的浩瀚無邊是人類體(ti) 驗有限性的標誌。我認為(wei) ,這是海邊吸引力的一部分。啊,人啊,總是對你的有限性光榮驚奇不已。

【約翰·塔西拉斯】健康、人權、法治全集於一身

正如政治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和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一直強調的那樣,民主的繁榮依賴於(yu) 充滿生機與(yu) 活力的公共理性文化,其中所有公民都能作為(wei) 平等者就社會(hui) 公共利益問題參與(yu) 集體(ti) 協商和決(jue) 策製定過程。最近一些年,我們(men) 聽到很多公共理性質量遭遇的致命性新威脅,如民粹主義(yi) 威權主義(yi) 的崛起、社交媒體(ti) 製造的“過濾···

【尼爾·列維】臨終之言為何有價值?

臨(lin) 終病床上的後悔真能讓我們(men) 看透人生中真正重要之事嗎?對此,我們(men) 有很好的理由表示懷疑。如何發現人生中真正重要之事?一種方法是詢問瀕臨(lin) 死亡的人。他們(men) 或許擁有一個(ge) 視角使其更清楚地看到什麽(me) 事其實無關(guan) 緊要,什麽(me) 事才真正重要。死亡即將來臨(lin) 的前景讓他們(men) 不屑於(yu) 追求金錢地位或在雞毛蒜皮上糾纏,使他們(men) 看清楚真正令生活值得過的好東(dong) ···

用石牆把哲學圍起來:設想喧囂時代的寧靜

當今世界的特征與(yu) 其說是噪音無處不在倒不如說安靜已經不可能了。不是說我們(men) 聽不見信號,而是說信號多得讓我們(men) 根本沒有時間去接收、反思和體(ti) 驗。比如新聞通常都是以一摞紙的方式每天送到你家門口或放在咖啡館的架子上或每天特定時間段的電視新聞。現在卻是一刻也不停頓的信息流:喧囂不堪喋喋不休---是的---但就像世界本身一樣沉重和令···

【邁克爾·帕特裏克·林奇】真理的價值

在學界的專(zhuan) 業(ye) 術語中,研究我們(men) 知道什麽(me) 和如何獲得知識的學問被稱為(wei) “認識論”。20世紀80年代,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宣稱認識論已死,早該滾蛋了。在羅蒂和那個(ge) 時期的很多思想家看來,我們(men) 需要知識理論的觀念是建立在早已過時的笛卡爾假設基礎上,即認為(wei) 心靈是大自然的幼稚鏡子,他敦促我們(men) 將嬰兒(er) (真理)連同17世紀理性主···

【帕斯卡·布魯克納】新的老年生活

法國曆史學家皮埃爾·古貝爾(Pierre Goubert)告訴我們(men) ,在國王路易十四加冕典禮那年1654,法國人的預期壽命是25歲。在每個(ge) 村子的中央都有一個(ge) 公墓區,死亡定義(yi) 了人生。這與(yu) 我們(men) 當今形成鮮明對比,生存不再是短暫的,如果回顧作家莫泊桑(Maupassant)的隱喻,就像一閃而過的列車般轉瞬即逝。對我們(men) 來說,死亡不再位於(yu) 生存的核心地帶···

【科斯提卡·布拉達坦】快樂的叛逆者 ——《與勒內·吉拉爾對話》和《欲望的演化》簡評

勒內(nei) ·吉拉爾最著名的書(shu) 《暴力與(yu) 神聖》和《替罪羊》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們(men) 是在孤獨中產(chan) 生和形成的智慧工程。嚴(yan) 肅戰略似乎在此發揮了作用:思想內(nei) 容深刻,文筆流暢,論證嚴(yan) 謹,表述優(you) 雅得體(ti) 。人們(men) 可以想象到每本書(shu) 背後長時間辛苦的思考和孤獨的探索。

【約瑟夫·愛波斯坦】厭女者的成功之道 ——最近咋樣,博士?

本文標題中的厭女者指的“是我”(c’est moi),這是法國作家福樓拜(Flaubert)在《包法利夫人》中使用的詞語。

【朱利安·巴格尼尼】伊拉斯莫項目終結為何令我感到悲哀?

聖誕節這天,英國首相鮑裏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為(wei) 全體(ti) 國民送上一份“大餐”,但很多人並沒有胃口來享用它。真相在於(yu) 它根本引不起任何食欲,與(yu) 其說是現場烤製的美味倒不如說是廉價(jia) 的速凍食品。首相的貿易協議並非“天大喜事的好消息”,隻不過是對特殊親(qin) 密關(guan) 係已經淪為(wei) 純粹交易的最終確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