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讀感 - 伟德平台体育
【王楠】讓象數易學重光於世

《周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由於(yu) 曆代學者在治《易》的理念、方法及思路等方麵存在差異,後世又將他們(men) 大致劃分為(wei) 象數派和義(yi) 理派。現代學者往往對象數望而生畏,主要原因即在於(yu) 象數易學獨特的符號話語體(ti) 係極為(wei) 繁難。

【沈敏迪】“小學”不小:段玉裁《詩經小學》與《詩經小學錄》的前世今生

“小學”一詞,在古代往往指文字、音韻、訓詁一類的學問。在考據之學盛行的清代中期,也就是所謂“乾嘉學派”盛行的時期,“小學”這門學問非常受到重視,湧現出了一大批優(you) 秀的學者。段玉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程玉晰 程章燦】星鳳匯聚,文獻集成 ——評《蜀石經集存》

《墨子》中多次提到,“書(shu) 於(yu) 竹帛,鏤於(yu) 金石”,對於(yu) 早期中國文明的記錄與(yu) 傳(chuan) 承,竹帛金石居功至偉(wei) ,的確值得後人銘記。與(yu) 竹帛金不同,石刻不僅(jin) 源遠,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而且流長,綿延三千年,曆秦漢六朝唐宋至元明清而不消歇。傳(chuan) 統金石學雖然將竹木金石諸項並列,實際上,石刻作為(wei) 文獻載體(ti) 和文化傳(chuan) 承媒介,無論從(cong) 文獻數量、時間跨度還···

【楊立華】掃除膩粉呈風骨

大學者的短文章,往往可觀。

【吳萬偉】享受思想豐富的人生——《有思想的生活》簡評

本書(shu) 認為(wei) 智慧生活的培養(yang) 開始於(yu) “內(nei) 在性”和安靜和反思的隱蔽空間,休閑才能深思。她談及好奇者(curiosesitas)和勤奮者(Studium)的對比,這似乎對應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熱衷引人注目的景觀者和真正哲學家的區別,一個(ge) 熱衷熱鬧的景觀,滿足暫時的欲望,一個(ge) 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探索真理的研究擁有巨大風險,帶來的結果是疏遠朋友、家···

【吳飛】生命與命脈之間的法

趙曉力相信,至少在古代,禮教曾經建立過井井有條的秩序,那時不僅(jin) 人們(men) 服膺禮教,以此規範自己的心性結構,而且以禮入法,形成了準五服以製罪的中華法係。隨後關(guan) 於(yu) 竇娥和舜的兩(liang) 篇文章就意在描述這種禮教起作用時的狀態,也不是僅(jin) 有美好,而是仍然會(hui) 有情禮衝(chong) 突、禮法爭(zheng) 論,也會(hui) 有冤案以及對冤案的處理。張力的存在,並不足以否定這種秩···

【劉增光】《〈孝經〉學發展史》緒論

古人雲(yun)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今天的中國學術思想研究,幾乎每一個(ge) 領域都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後來者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的。職是之故,對20世紀以來的《孝經》學研究總體(ti) 狀況做一梳理,不僅(jin) 僅(jin) 是對先行者研究成績的尊重,對於(yu) 澄清和彰顯本文的研究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朱傑人】他山之石 ——讀《〈近思錄〉東亞版本考述》有感

宋代理學上承孔孟之學,進行了儒學文化價(jia) 值重建,其學術思想體(ti) 係走向成熟的標誌,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呂祖謙兩(liang) 人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共同編纂的《近思錄》十四卷。該書(shu) 選輯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四先生精要之語分類編集而成,也是朱熹思想逐漸成熟的結晶,在我國長期得到尊奉。

【謝釗馨】版本學與學術史相結合研究的創新之作 ——程水龍《<近思錄>東亞版本考述···

《近思錄》是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呂祖謙二人共編於(yu) 寒泉精舍的理學著作,完稿於(yu)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殷慧 劉文鵬】東亞禮樂文明的交流互鑒 ——評《東亞〈家禮〉文獻匯編》

中華禮樂(le) 文明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舉(ju) 世矚目,從(cong) “六經”到“四書(shu) ”,從(cong) 孔子以仁釋禮,到朱子禮理雙彰,為(wei) 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吳震、吾妻重二、張東(dong) 宇共同主編的《東(dong) 亞(ya) 〈家禮〉文獻匯編》(以下簡稱《匯編》),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hui) 科研創新計劃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並於(yu) 2021年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shu) 出版專(zhuan) 項···

【楊富榮】《孔子家語·五儀解》解讀及時代價值

最近幾年,有個(ge) 詞非常熱,叫“國考”,即指每年舉(ju) 行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競爭(zheng) 之激烈,不言而喻。

【王化雨】思想學說、社會實踐與時代脈動——讀《北宋中期儒學複興運動》

蒙文通先生嚐引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語論治史之法曰:“觀史亦然,須能從(cong) 波瀾壯闊處著眼”,“須能把握曆史的變化處,才能把曆史的發展說個(ge) 大概”。能否找準曆史發展的關(guan) 鍵變化節點,直接決(jue) 定著史家能否對曆史演進過程形成深入理解。另一方麵,在曆史的轉折點上,諸多事物往往都會(hui) 發生複雜的變化,給人以眼花繚亂(luan) 之感。

【章關鍵】麵向未來,必須“知幾”“通變”

哲學的產(chan) 生皆有本原,如果說西方哲學的本原始於(yu) 希臘先知之見,則中國哲學的本原始於(yu) “三聖三古”之說。本原不明,其流不清。返本歸原,直道而行。以中國哲學言,返本,就是返中華第一經典《周易》之本;歸原,就是歸孔子精心傳(chuan) 述《易傳(chuan) 》之原。

【桂方海】古史辨派的一份學術遺產

張西堂(1901—1960)是成就斐然的經學史家,對諸子百家之學也有精深研究,同時他還是古史辨派的重要成員。《張西堂全集》體(ti) 現出的“古史辨派”的治學精神和方法,值得重視。

【周溯源】《論語新說》:一本展示中華文化自信之作

線裝書(shu) 局新近推出了文史專(zhuan) 家夏新先生新著《論語新說》。該書(shu) 以馬克思主義(yi) 辯證唯物論與(yu) 儒家“溫故而知新”“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方法論相結合,回首人類文明長河,聯係世界政治,檢視孔子及其儒學,既具曆史眼光,又具世界視野,是一本展示中華文化自信之作,頗具新意和亮點。

【李耀南】融匯中西的哲學創構 ——評張汝倫《〈中庸〉前傳》

《〈中庸〉前傳(chuan) 》(《中庸》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是張汝倫(lun) 先生所事《中庸》研究的奠基之作。張汝倫(lun) 數十年來耽味史上經典,潛研中西哲學,遠寄冥搜,神思獨運,著作等身。

【賀桂梅】一座會通當代人文思想的橋梁 ——讀《湯一介 樂黛雲:人生三書》

收到《湯一介 樂(le) 黛雲(yun) :人生三書(shu) 》之後,我一直在慢慢品讀。之所以讀得慢,一是因為(wei) 這三本小書(shu) 經得起反複品讀和仔細揣摩,另外因為(wei) 編選的文章和小開本的裝幀形式很方便閱讀,在略有空閑的場合隨時都可以打開看上一兩(liang) 篇。

【段重陽】自然本性與曆史 ——讀陳贇教授《文明論的曆史哲學》

人朝向超越者的體(ti) 驗之差異一方麵塑造了不同的超越者(如“上帝”和“天道”之別),另一方麵標誌著不同的“自然本性”,曆史則是這種不同的超越體(ti) 驗所展開的場域。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根源性反思所達至的地基就是人自身的超越性體(ti) 驗,而對於(yu) 西方“逃離的形而上學”進行的批判所呼喚的就是人之真正的自然本性。

【劉壽曾】儀征劉氏遺稿匯存2

李聯琇(1820-1878),字季瑩,江西臨(lin) 川人。鹹豐(feng) 七年(公元1857),李聮琇視學江蘇,按部揚州,劉壽曾以經解、詩賦受知李氏,補儀(yi) 征附學生。同治四年(1865),李氏主講鍾山書(shu) 院,與(yu) 劉毓崧“譚藝,過從(cong) 甚密”,並數數念及劉壽曾。同年秋,壽曾奉父命,趨金陵,謁李氏於(yu) 書(shu) 院,齒弟子列,燕閑侍坐,論學道古,時有所聞,因仿《鄭誌》,“條···

【許萍】從文化轉向看《論語》的術語翻譯 ——以安樂哲譯本為例

經典是影響一個(ge) 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頭,它意味著重現思想與(yu) 人生開端的溯源能力。20世紀的中國,崇尚自然科學和社會(hui) 科學,漠視甚至拋棄傳(chuan) 統文化,致使儒學等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一度花果飄零。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