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平】方法論的自覺與儒學史的定位 ——讀《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

河北大學程誌華教授80多萬(wan) 字的著作《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以下簡稱《重構》),是其曆經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對研究程朱陸王日趨熱門,對於(yu) 王船山的關(guan) 注則比較少。

【齊蘭英】儒家之道通向何處? ——讀《四書通講》

“四書(shu) ”之名,肇始於(yu) 南宋大儒朱熹,他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liang) 篇單獨擇出,與(yu) 《論語》《孟子》合稱為(wei) “四書(shu) ”,就此儒家“道統”慧命開啟了新的傳(chuan) 承,並對後世產(chan) 生意義(yi) 深遠的影響。

【戴森宇】明清之際理學的境遇與反道統思潮

隋唐以來,佛道興(xing) 盛,至兩(liang) 宋漸熾。佛教禪宗在宋代形成所謂“五家七派”的格局,而此時的道教內(nei) 丹學也大行天下。

【邱立波】從哲學到經學 ——楊儒賓著作讀後

本文嚐試借助牟宗三哲學的視野閲讀楊儒賓教授的著作。這樣做可以找到兩(liang) 個(ge) 理由。第一自然是牟宗三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劃時代地位,在現代中國,思考哲學問題而不通過牟宗三,是不可能的。第二則因爲楊儒賓與(yu) 包括牟宗三在內(nei) 的當代新儒家有直接師承關(guan) 係,但也恰恰在楊氏身上,表現出了中國哲學試圖以新型的形—氣—神主體(ti) (或形氣主體(ti) )突破理···

【邱立波】從哲學到經學——楊儒賓著作讀後

本文嚐試借助牟宗三哲學的視野閱讀楊儒賓教授的著作。儒學在楊氏著作中也是常見用詞,從(cong) 哲學到經學,未嚐不可說成從(cong) 哲學到儒學。

【汪亮】丘成桐先生《大宇之形》讀後感

在寒假期間的十多天內(nei) ,我有時沉浸在時空的美麗(li) 的數學結構中,有時共鳴於(yu) 丘先生的愛國之忠,也驚歎於(yu) 丘先生的古典中國文化的修養(yang) ,度過了一個(ge) 難忘的寒假。

【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的前因後果

在1982年以前,我從(cong) 未想過自己會(hui) 與(yu) 朱熹發生關(guan) 係。當時的我雖已開始跟隨程千帆先生讀研,但隻是從(cong) 通行的文學史與(yu) 文學批評史著作中約略了解宋代的理學家,而那些著作對朱熹都是相當輕視。比如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有“朱熹”一節,雖然承認“他本是一個(ge) 淵博而有判斷力的學者,是宋代理學家中最富於(yu) 文學修養(yang) 的人”,但又說“他對於(yu) 文···

【黃敦兵】學術批評與反批評:先秦諸子思想碰撞的內在機製

先秦諸子間的“百家爭(zheng) 鳴”,曆來被視為(wei) 周秦之際學術輝煌的代名詞。作為(wei)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最為(wei) 輝煌和最具原創性的成果之一,先秦諸子學在形塑中華民族學術範式、思維模式和治理智慧等方麵產(chan) 生了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楊國榮】宋明理學的二重性 ——兼議《宋明理學論稿》

這次會(hui) 議主題是宋明理學的價(jia) 值和流弊,以前的研究常常或者主要指出宋明理學的價(jia) 值,或者主要著重於(yu) 它的缺陷,相對於(yu) 此,現在把這兩(liang) 方麵結合起來,這樣的會(hui) 議主題是比較全麵的,這也體(ti) 現了這次會(hui) 議的獨特之處。從(cong) 宋明理學的研究本身來看,經過這麽(me) 多年的發展,對其中包含的豐(feng) 富性和多種內(nei) 涵,也已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王順然】“我該怎樣愛你,中國!” ——郭齊勇《中華文化根脈》薦讀

藉由祖祖輩輩生存的聯結與(yu) 千百年文化的傳(chuan) 承,中國,成就了我們(men) 共同的認同與(yu) 信仰。然而,時代的風潮讓我們(men) 迷失,傳(chuan) 統的靈根亟待再植。

【趙建永】熔鑄古今 會通東西 ——從新編《湯用彤學記》看湯學傳承和時代意義

2024年9月9日是先師湯一介逝世十周年紀念日,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先生德業(ye) ,湯一介研究會(hui) 、三智書(shu) 院等機構在京成功舉(ju) 辦《湯用彤學記》新版發布會(hui) 暨湯學研討會(hui) 。

【任劍濤】儒學與中國的方法透鏡 ——序李若暉《作為方法的儒學》

關(guan) 注儒學研究動態的朋友們(men) 一定會(hui) 發現,近期的儒學研究呈現出突破性的態勢。由於(yu) 儒學研究在政治上的脫敏,解除了儒學研究就是為(wei) “封建意識形態”招魂的禁錮,這讓儒學研究逐漸釋放出活力,儒學研究的多元化局麵就此浮現。多元化的儒學研究不是無主題變奏,而是圍繞一個(ge) 主軸展開的,那就是儒學的價(jia) 值與(yu) 知識。

【趙宇翔】文獻與史實中的儒學政製 ——評《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製研究》

在編校《久曠大儀(yi) ——漢代儒學政製研究》一書(shu) 的過程中,筆者深感李若暉先生治學的“真積力久”,該書(shu) 不但文獻征引廣博,而且對所引文獻字斟句酌,反複咀嚼,每每於(yu) 幽微處闡發深義(yi) ,發人深省。著名漢學家尤銳為(wei) 此書(shu) 作了序,其實已經是一篇極好的書(shu) 評了,但書(shu) 中所論對筆者的一些思考多有啟迪,因此不憚大方之譏,再表出一些,以資印證。

【聶茂】十二年,我寫《王船山》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湖南衡陽人,字而農(nong) ,號薑齋,晚年隱居石船山,故後人稱之為(wei) “船山先生”。

【侯金滿】繼絕表微,舊籍重光 ——讀程蘇東《漢代洪範五行學:一種異質性知識的經···

程蘇東(dong) 新著《漢代洪範五行學:一種異質性知識的經學化》,廣泛吸納清代以來中外學者的代表性成果,基於(yu) 知識史研究的新視野,從(cong) 文獻層麵與(yu) 學說層麵,為(wei) 兩(liang) 漢《洪範》五行學的發生、發展、繁盛、衍變過程梳理出了一條清晰的學術脈絡。

【石瑊】評潘忠偉《〈周易正義〉研究》

2021年,四川師範大學潘忠偉(wei) 先生在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了《〈周易正義(yi) 〉研究》(以下簡稱“潘著”)一書(shu) 。該書(shu) 雖然頂著一個(ge) 頗爲中庸的標題,然而從(cong) 問題意識到研究方法,都展現了作者有意跳出窠臼而務去陳辭的態度。正是這一點,使得筆者作爲《易》學研究的外行,在潘著出版的第一時間購買(mai) 並饒有興(xing) 致地細讀起來,希望從(cong) 中獲得對經學史相關(guan) 研究···

【陳小三】文獻曆史與考古學的深度融合 ——評《徙封:西周封國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

文字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傳(chuan) 統金石學研究的主要工作。1899年甲骨文發現,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開始在甲骨文的發現地殷墟發掘,小屯宮殿宗廟、西北岡(gang) 王陵區的發掘,複活了文獻中的商王朝。

【郭齊勇】天人:走出現代科技的困境

從(cong) 儒家的仁心到道家的自然觀,再到佛家的眾(zhong) 生平等,中國傳(chuan) 統的天人關(guan) 係論說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

【李富強】儒家氣性論的出場及其理論旨歸——任鵬程著《先秦兩漢儒家氣性論研究:從···

任鵬程的《先秦兩(liang) 漢儒家氣性論研究:從(cong) 孔子到王充》(以下簡稱《先秦兩(liang) 漢儒家氣性論研究》)接續前賢,以哲學史的方式展現中國哲學家的人性理論,將論述的重點聚焦於(yu) 先秦兩(liang) 漢儒家,並提出一種新的理解模式,即“氣性論”。

【徐道彬】《孟子字義疏證》導讀(附書訊)

戴震(1724——1777,字東(dong) 原,徽州府休寧縣隆阜村人)是清代著名的人文學者和自然科學家,也是乾嘉時代一位極具個(ge) 性而又頗受爭(zheng) 議的思想家。他一生窮困,卻矢誌於(yu) 學,四處漂泊,而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