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亦經亦史”論的思想意蘊

眾(zhong) 人耳熟能詳的“六經皆史”是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提出的,此論實是浙東(dong) 後學章學誠承襲王陽明應答弟子徐愛的一段論述。

【劉再聰】伏羲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

相傳(chuan)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結網製器、建屋養(yang) 畜,引導先民擺脫茹毛飲血、巢穴群居、鴻蒙未啟的原始狀態,用一係列發明創造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從(cong) 而成為(wei) 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為(wei) “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盧坡】桐城派與儒家“和”文化

自春秋戰國,國人即頗為(wei) 重視“和”文化,在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上,強調“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以求天和;在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上,追求“協和”“和合”,以求人和;在個(ge) 人身心修養(yang) 上,肯定“心廣體(ti) 胖”“和而不流”,以求心和。

【關愛和】桐城派“文道合一”的理想及其衝突

中國古典學的傳(chuan) 衍,至唐代貞元、元和年間,生出古文一派。韓愈化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xing) ”之說,別出心裁地建立了“堯以是傳(chuan) 之舜,舜以是傳(chuan) 之禹,禹以是傳(chuan) 之湯,湯以是傳(chuan) 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chuan) 之孔子,孔子傳(chuan) 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chuan) ”的古道傳(chuan) 承係統。

【徐雁平】古典學視域下的桐城派

“傳(chuan) 統”的含義(yi) ,眾(zhong) 說紛紜。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精神》中有一生動解說:“傳(chuan) 統必有‘持續’,如手上拿一東(dong) 西沒有掉,繼續拿在手,是持也是續。”這一說法將“傳(chuan) 統”中人的能動性和責任感激活,重現“文武之道,未墜於(yu) 地,在人”(《論語·子張》)。

【孫德華】子思學派在先秦儒學發展中承上啟下

春秋戰國是政治上的大動亂(luan) 時代,思想上卻空前繁榮。在此期間,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紛紛登上曆史舞台,提出各自的治世主張,形成了“百家爭(zheng) 鳴”局麵。

【楊曉玉】“至聖廟古樂傳習所”的誕生及禮樂文化的發展

孔子博物館《禮樂(le) 東(dong) 方——孔府舊藏中和禮樂(le) 文物展》自開展以來,便廣受觀眾(zhong) 歡迎。除了精美的文物,展覽還記述了諸多鮮為(wei) 人知的往事,向大家展示一段段難忘的曆史回憶,讓我們(men) 從(cong) 中可以窺見其中的文化傳(chuan) 承以及傳(chuan) 統禮樂(le) 的發展。

【董婧宸】天地

說起傳(chuan) 統蒙書(shu) ,往往會(hui) 提到“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比《三字經》和《百家姓》的明白曉暢,《千字文》則顯得比較典雅而難解。相傳(chuan) 南朝梁周興(xing) 嗣受梁武帝之命,在王羲之留下的千餘(yu) 不重複的字中擇取千個(ge) ,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他嘔心瀝血,一夜白頭。因精思巧構,知識豐(feng) 富,音韻諧美,《千字文》故成經典。本版開設···

​【房瑞麗】漢代經典《韓詩外傳》中的民本思想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這不僅(jin) 是文化自信的體(ti) 現,也是實現學術自主和話語創新的關(guan) 鍵所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自成體(ti) 係,而用西方的概念、理論來思考,去評判,既不符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成的語境,也往往有隔靴搔癢之感。如就探討漢初儒家思想形成之際的民本觀念來說,必···

【羅晨】簡牘文獻印證中華民族交融史

簡牘是紙張普及之前古人常用的書(shu) 寫(xie) 材料,所記內(nei) 容包括典籍、公文、私信、數術等,為(wei) 了解簡牘記錄時代基層社會(hui) 的諸多麵相提供了實例。近年來,隨著國內(nei) 大量簡牘文獻的發掘、整理與(yu) 刊布,“簡牘學”逐漸形成了包括文化學、文獻學與(yu) 文物學在內(nei) 的學科分支。其中,文化學即為(wei) 揭示簡牘自身各種文化信息、意義(yi) 及其與(yu) 中國文化關(guan) 係的學問。

【劉昊】重回經典詮釋:氣學研究的反思與新視野

自近現代的中國哲學研究範式建立以來,學術界對宋明理學的認識通常以理學、心學、氣學的三分格局作為(wei) 基本框架,但是“氣學”究竟如何成立,其思想特質如何,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zheng) 議。

【陳贇】“天下時代”中國的精神突破

中國基於(yu) 仁性意識達到的精神突破,走向了身心一體(ti) 、民胞物與(yu) 的道路,既突破了三代以上宇宙論體(ti) 驗的同質化模式,又開啟了精神與(yu) 自然、曆史與(yu) 宇宙的共生秩序,從(cong) 而抵達以文與(yu) 質之間相互滋養(yang) 、彬彬共生為(wei) 特征的“文明”,這一“文明”並非與(yu) 自然、質樸、野蠻對立,而是對自然、質樸的保全、成就和升華。正是由於(yu) 成就了中道真理,中國之所以為(wei) ···

【揚之水】什麽是名物學和名物研究

名物學是一門古老的傳(chuan) 統學科,先秦時代即已產(chan) 生,此後依附於(yu) 經學而綿延不絕,直到近世考古學的興(xing) 起才逐漸式微,乃至被人們(men) 淡忘。重新拾起這一名稱,是因為(wei) 從(cong) 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中發現,用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可以為(wei) 傳(chuan) 統的名物學灌注新的生命。而在考古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情況下,今天完全有條件使名物學成為(wei) 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解決(jue) 文學、···

【趙威】“德”字在商周的演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院之寶”何尊上的銘文,除了著名的“宅茲(zi) 中國”以外,還有個(ge) 引人注目的“隹王恭德”。與(yu) 甲骨文中的“德”相比,這個(ge) “德”字右下角多了一個(ge) “心”,這也是迄今為(wei) 止,考古發現的最早帶“心”的“德”字。

【司文晶】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新方向

中國社會(hui) 思想史研究厚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中,注重挖掘中華民族在日常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有關(guan) 社會(hui) 秩序、社會(hui) 發展的構想、觀念和理論。做好中國社會(hui) 思想史研究,有助於(yu) 提升民族自信、跨文明交流與(yu) 對話,傳(chuan) 承中華人文精神,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

冀儒講壇開講:《傳習錄》與王陽明心學智慧

11月23日,冀儒講壇第廿四講在大者學社·安吉書(shu) 院精彩開講。本期講壇邀請汪乃兵老師為(wei) 到場粉絲(si) 解析《傳(chuan) 習(xi) 錄》與(yu) 王陽明心學智慧。汪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內(nei) 心修養(yang) 與(yu) 道德自覺,為(wei) 現場學員帶來了一場思想的洗禮。

【馮兵】王陽明的孝治主張及實踐

陽明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而無論他身處何種環境,與(yu) 師友往返的究心論道則是始終如一的。即便是在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luan) 中,陽明亦與(yu) 二三同誌坐中軍(jun) 講“良知”之學。陽明的講學有一個(ge) 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常常首舉(ju) 最切近人心的事親(qin) 之孝來展開,所以總能達到言半功倍的效果。並且對他來說,孝道絕非隻是用來教人的空頭講章,他自己也是終身持···

【郭薇】《中庸》倫理思想的內涵、特征

2024年11月,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成功舉(ju) 辦。這場學術盛事不僅(jin) 加深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更為(wei) 解決(jue) 現代社會(hui) 治理難題提供了古典智慧的啟示,彰顯了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推動人類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儒家倫(lun) 理思想,特別是《中庸》所蘊含的倫(lun) 理智慧,對於(yu) 當代社會(hui) 治理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與(yu) 實踐價(jia) 值。

【徐興無】中國古典學的知識和精神

2024年11月6—8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大會(hui) 主題為(wei) “古典文明與(yu) 現代世界”,來自世界各國古典學研究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文化名家、青年代表和媒體(ti) 人士就古典文明的精神、古代經典研究、古典學與(yu) 文明互鑒、古典學與(yu) 人類未來等多個(ge) 議題展開討論。

【郭齊勇】什麽是孔子說的“成人”?

所謂“成人”,顧名思義(yi) 是指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