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衍華】《論語·微子》篇“周公謂魯公”章詮解

《論語·微子》中記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qin)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yu) 一人。”

【郭沂】綜論各種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在現存的古籍中有大量有關(guan) 孔子的史料,雖然一概懷疑是錯誤的,但完全相信也不足取。下麵我嚐試著把這些史料按照可信程度大致地劃分為(wei) 三大類,並略加甄辨。

【董成龍】作為“政意”與“政製”的《明夷待訪錄》

明清之際的儒者黃宗羲一生多變,“而卒為(wei) 大儒”。其治學之法以六經為(wei) 根柢,主張“窮經”的同時又“求事實於(yu) 諸史”,“證斯理之變化”。黃宗羲將經史之學融於(yu) 一身,又有切實的政治參與(yu) ,關(guan) 注中國的古今之變並貫穿於(yu) 《明夷待訪錄》之中。

【李春強】明代清源學派《論語》詮釋特點論

閩學傳(chuan) 統源遠流長,自唐代歐陽詹倡起,陳襄、周希孟、陳烈、鄭穆“海濱四先生”承其後,至楊時獲“道南”之譽彰明聖學,閩學始以正統自居。至朱子倡道閩中,理學達於(yu) 極盛,其後餘(yu) 波相沿。

【馬永慶】傳統美德之“美”釋義

“美德”一詞是倫(lun) 理學的重要範疇,一般是指人們(men) 美好善良的品德。作為(wei) 倫(lun) 理概念,美德不僅(jin) 僅(jin) 隻是善的文化,還可以從(cong) 美學範疇上加以認識。美德在善和美的認知中有著相對的一致性,也有著一定區別。在闡釋傳(chuan) 統美德之美的過程中需要厘清美與(yu) 善、美與(yu) 德的關(guan) 係。具體(ti) 來說,美德之美應有以下幾方麵的界說。

【張溢木】傳統道德典範教育的哲學意蘊

傳(chuan) 統道德典範教育,聚焦人性論、人道論和人格論的有序鋪展,落腳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的係統推進,崇尚道德理想、講求道德境界和完善道德人格,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道德情感和道德心理傾(qing) 向,是儒釋道法等百家皆重的文明傳(chuan) 承方式,在中華傳(chuan) 統道德觀念演進譜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郭沂】《論語》類文獻尋蹤

可想而知,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餘(yu) 人,因而當時一定存在大 量關(guan) 於(yu) 孔子言行的記載。“夫子既卒,門人相與(yu) 論撰”是否意味著孔子死後, 門人們(men) 共同輯錄了一部記載孔子佚語佚事的全集呢?

【楊奎】中華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質及其時代價值

革故鼎新,集中展現了宇宙萬(wan) 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也是唯物辯證法革命批判精神的核心之所在。

【楊曙明】伯公父簠

1977年8月,陝西省扶風縣黃堆公社社員在村南何家溝崖邊鏟土時發現一個(ge) 青銅器窖藏。其中出土西周晚期伯公父簠一件,通高19.6厘米,口徑28.4厘米×2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現藏於(yu) 周原博物館。

【陳麗君 李紓】“福”的心理結構與社會功能

五千年華夏文明,有一個(ge) 字貫穿始終,那就是“福”。“福”是中華民族的深沉文化基因,反映人民群眾(zhong) 對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

【範恩實】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曆史特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王軼楠】“五行學說”為理解心理學研究方法帶來啟示

曾幾何時,心理學的量化研究傳(chuan) 統與(yu) 質性研究傳(chuan) 統相互詆毀、互不信任,導致當代心理學危機重重。

【楊國榮】重視浙江文脈中的“浙學”品牌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如何傳(chuan) 承好、弘揚好綿延千年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使其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與(yu) 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為(wei) 當下國家和民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新時代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推動這一方麵的進一步發展,則是其曆史使命。

【葛斯青】修德以懷遠

中國曆史文化源遠流長,許多保存至今的古地名都是千年曆史的見證。和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以數字、字母命名街道不同,在中國,很多地名都有自己獨特的曆史文化背景。

【張夏添 張宇莫】中國傳統治理文化中的法治、德治、禮治及其當代解碼

法治天下,德潤民心。僅(jin) 有善良無法執政,僅(jin) 有法律無法自我實施,法與(yu) 德相輔相成,構成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範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我們(men) 需要堅定地將法治與(yu) 德治緊密結合,使法治與(yu) 德治能夠互補互助、互為(wei) 促進。

【彭敏】周敦頤《愛蓮說》的經典化

北宋周敦頤(1017—1073年)的《愛蓮說》自南宋後為(wei) 曆代學人所推崇,明清以來更是成為(wei) 童蒙皆誦的經典之作。而《愛蓮說》在周子生前並不為(wei) 人所知,其經典化經曆了一個(ge) 複雜的過程,有著以石刻凝定文本、以評議確定價(jia) 值、以選本擴大傳(chuan) 播等多方麵因素的助推,其背後更是隱藏著道統觀念下,傳(chuan) 統學界對“文以載道”觀的基本認同與(yu) 對儒家主流文···

【何海燕】東漢墓碑文引《秦風·黃鳥》探賾

漢代厚葬風氣日熾,“起塚(zhong) 塋,立碑頌”(《後漢書(shu) ·崔駰列傳(chuan) 》)以彰孝道的思想和行為(wei) ,推動著墓碑刻文的發展和繁榮。

【李尚信】容肇祖的易學研究與貢獻

容肇祖先生是海內(nei) 外知名學者,在哲學、文學、曆史、民俗學、古籍整理等多個(ge) 領域均有卓越成就。易學雖非容肇祖專(zhuan) 門研究對象,但《占卜的源流》及其著述所涉及的易學內(nei) 容,體(ti) 現其廣闊的學術視野,彰顯了他在跨學科研究領域的獨到見解,在中國易學發展與(yu) 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夏靜】儒釋道對傳統文藝思想的形塑

中華思想文化傳(chuan) 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曆史悠久,從(cong) 先秦子學、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曆了數個(ge) 學術思想繁榮時期。”

【陳翠玉】從漢元帝詔書看古代農忙止訟文化

所謂農(nong) 忙止訟是指在農(nong) 忙季節,為(wei) 避免妨礙農(nong) 時,停止受理田宅、婚姻、債(zhai) 負等民事案件。《禮記·月令》曰:“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不過,這裏提及的隻是“仲春之月”,沒有明確指出是因為(wei) 農(nong) 忙而“止獄訟”,且“止”的是“獄訟”,不隻是“訟”。漢代以後時有統治者專(zhuan) 門頒布詔書(shu) ,要求農(nong) 忙時節停止案件審理等一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