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樹立大食物觀,其主要涵蓋了食物資源的基礎性、多樣性以及可持續性問題。大食物觀不僅(jin) 繼承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人與(yu) 自然辯證關(guan) 係的基本觀點,同時也需要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原典之一,《尚書(shu) 》中蘊含著華夏先民對食物資源開發與(yu) 利用的實踐及其思考,並且與(yu) 大食物觀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對《尚書(shu) ···
“名”的議題在先秦一時盛極,卻於(yu) 秦漢之際日趨式微乃至中絕。然而,立足於(yu) “新名學”的視域,漢代仍然有名學,有別於(yu) 受西學影響而局限於(yu) 邏輯與(yu) 語言的狹義(yi) 名學。漢代名學側(ce) 重倫(lun) 理的、政治的“名”,注重從(cong) “正名”到“正政”的致思進路。作為(wei) 方法的“正名”也並不屬意在是非的意義(yi) 上追求名實相合,而落實於(yu) 經典詮釋與(yu) 字義(yi) 訓詁。對此可以從(cong) 作為(wei) 漢代···
長期以來,近代知識方法(名言方法)主導的“名學”研究於(yu) 宋代關(guan) 注不多,且貶斥其倫(lun) 理政治(名教)意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chuan) 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ge) 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guan) 係中以他人為(wei) 重。”中華民族曆史悠久、底蘊豐(feng) 厚,向往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諧,始終是中華民族的鮮明思想導向、堅定價(jia) 值追求,對包括和平性在內(nei) 的···
這首誇耀狀元登第的詩,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詩》,目的是勸勉學童用心於(yu) 科舉(ju) 功名。殿試放榜時,分為(wei) 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
《尚書(shu) ·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應該是“民本”一詞的源頭。這八個(ge) 字可圈可點。“民”是國家的根“本”。“固”,在農(nong) 耕文明的狀態下有安居樂(le) 業(ye) 的意思,有生活資料充足的意思,還有精神世界穩定的意思。由於(yu) 中國古代生產(chan) 力較為(wei) 落後,大家必須團結一心才能麵對各種災難,所以,這種民本思想是時代的產(chan) 物,我們(men) 是應該同情理解的。
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儒家實踐智慧則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它要求人們(men) 在具體(ti) 的實踐活動與(yu) 倫(lun) 理情境中,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與(yu) 對象作出靈活應對和恰當決(jue) 策,這體(ti) 現出一種方法論智慧。
在現代漢語中,“一貫”有兩(liang) 大含義(yi) ,一指某種始終不變的狀態,二指用某一個(ge) 道理去貫穿萬(wan) 事萬(wan) 理。
宋婺州唐宅刻本《周禮》十二卷,東(dong) 漢鄭玄注。鄭玄(127-200),字康成,東(dong) 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dong) )人。曾入太學受今文《易》學與(yu) 公羊學,從(cong) 張恭祖學《古文尚書(shu) 》、《周禮》、《左傳(chuan) 》等,後師從(cong) 馬融,學古文經學。鄭玄潛心治學,以古文經學為(wei) 主,兼采今文經學,遍注群經,自成一家,人稱“鄭學”,為(wei) 兩(liang) 漢經學集大成者。
《師說》寫(xie) 於(yu)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時任四門博士。文章中所謂“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shu) 而習(xi) 其句讀”的啟蒙教師——唐人並沒有否定這樣的斷文識字的教師,而是指學有所成,能夠“傳(chuan) 道受業(ye) 解惑”的人。
明清之際,天崩地解。與(yu) 明代覆亡相隨的,不隻是簡單的朝代更迭意義(yi) 上的亡國之恨,更有與(yu) 夷夏之辨緊密關(guan) 聯的“中國淪亡”之痛。王船山(1619—1692)早年積極用世,對時代問題有著深切感受。中年之後,托跡山野,懷著“七尺從(cong) 天乞活埋”的痛鬱之心,從(cong) 事“六經責我開生麵”的偉(wei) 業(ye) 。其中,他沉思性與(yu) 天道,批判宋明理學關(guan) 於(yu) 天道之理及人自身存···
作為(wei) 清代最大文派的桐城派,發展曆程幾乎與(yu) 清代相始終,不僅(jin) 文章冠絕有清一代,而且在政治、經濟、軍(jun) 事、外交、教育等諸多領域成就斐然,為(wei) 維護國家統一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素稱“禮儀(yi) 之邦”,具有源遠流長的禮樂(le) 傳(chuan) 統。禮儀(yi) 教化為(wei) 曆代王朝所重,清朝在承續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更凸顯出時代特色。
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自產(chan) 生伊始即與(yu) 王朝正統、華夷觀念緊密相連。自元代突破“華夷辨防”,賦予“大一統”疆域“大規模統一”之新意,疆域“大一統”與(yu) 推崇統緒、正朔建製“統於(yu) 一”等共同成為(wei) 王朝正統闡釋的重要話語。明初政製多有承元,正統闡釋中除宣揚複先王之舊外,亦標榜“君主華夷”的“大一統”。天順朝編纂的《大明一統誌》(以下簡稱《一···
朱熹的天人觀念,是其對宇宙與(yu) 人關(guan) 係的總體(ti) 看法和根本觀點。朱熹認為(wei) ,“天降生民”的過程中,天賦予人理和氣;天人共享同一天理本體(ti) ,又由於(yu) 氣的運動,人與(yu) 人之間出現智、愚、賢、不肖的差異。朱熹的天人觀念為(wei) 他的政治哲學推衍創造了空間。天能生人,但不能參與(yu) 人間事務的管理,這時便需要聖人的治理,以使人類社會(hui) 的秩序符合天理。
“萬(wan) 物有情皆可狀”,這是北宋邵雍哲學的理路,也是他詩歌的一個(ge) 重要特質。觀物,是主觀有意地觀察事物,去尋求物理,尋求攝取主觀所需,尋求理趣以愉悅並升華主體(ti) 的精神。宋人關(guan) 注自然與(yu) 日常的書(shu) 寫(xie) ,本就形成了宋詩獨特的理趣。邵雍的觀物之詩,則更頻繁地取象於(yu) 自然世界和常用簡易之物,從(cong) 這兩(liang) 重觀照中分別推尋物理,最終把握大千世界···
“六經”有兩(liang) 種主要排列次序,一是以《詩》為(wei) 首,即《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一是用《易》居前,即《易》《書(shu) 》《詩》《禮》《樂(le) 》《春秋》。兩(liang) 種不同排序的原因,學界認識視角不一,因而分歧較大。
馮(feng) 友蘭(lan)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談到大乘佛學對中國哲學的貢獻時說:“總的說來,大乘佛學對中國人影響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稱為(wei) 它的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位於(yu) 北京市中心的故宮(今故宮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時期為(wei) 帝王執政和生活的場所。故宮古建築群數量眾(zhong) 多,造型宏偉(wei) ,保存完整,為(wei) 北京中軸線建築群的典型代表。
“工夫”一詞,不見於(yu) 《十三經》,但在中國哲學中卻占據了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宋明以降,工夫論是中國哲學的標誌性概念。它統合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多個(ge) 核心概念,例如體(ti) 用、物事、神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