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shu) ·洪範》篇記載的是箕子向武王傳(chuan) 授的治國之道,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洪範口義(yi) 》雖然僅(jin) 是宋學先導胡瑗的授課講義(yi) ,但在北宋“洪範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無論是解經的方法還是思想內(nei) 涵,都體(ti) 現出宋學的特征與(yu) 鮮明的時代意義(yi) 。
胡瑗是宋學的重要開拓人物,他通過複興(xing) 師道創建蘇湖教法,推動了宋代書(shu) 院的發展。宋代書(shu) 院從(cong) 興(xing) 起到大盛,代表了宋儒複興(xing) 師道而重建政教文明的理想追求。
湖學的社會(hui) 治理思想以胡瑗為(wei) 典範,主要承繼孟子“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的理念,強調仁義(yi) 道德的“內(nei) 聖之學”,注重理想社會(hui) 建構的倡導和實踐,首開宋代學術“內(nei) 聖外王”風氣。湖學的社會(hui) 治理思想承前啟後,接續傳(chuan) 統儒家的社會(hui) 治理觀念,奠定了宋明理學社會(hui) 治理的理論基礎。
宋代慶曆前後發生的學術文化轉型產(chan) 生的影響極為(wei) 深遠。正是胡瑗“湖學”等大量學者的努力,助推了北宋實學思潮的形成和發展,並付諸“王安石變法”的施政實踐,促成了南宋事功學派不斷興(xing) 起,為(wei) 江南經濟發展的儒學理論合理性樹立起官方意識形態話語體(ti) 係。
在漢唐經學向宋明理學轉型過程中,胡瑗發揮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這一作用的發揮,與(yu) 其易學承先啟後的成就密不可分。胡瑗傳(chuan) 世的易學著作,為(wei) 倪天隱整理的《周易口義(yi) 》,《四庫全書(shu) 總目》將其與(yu) 程頤《伊川易傳(chuan) 》視為(wei) “始闡明儒理”的義(yi) 理易學標誌性作品。
在討論宋明理學的興(xing) 起時,人們(men) 往往依據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給出的譜係,從(cong) 周敦頤開始說起。但這隻是從(cong) 理學的理論邏輯著眼的。
宋初政局未穩,賴有孫複、石介和胡瑗等人在各地辦學,培育人才。他們(men) 通過書(shu) 院的方式,堅持道德優(you) 先的原則,並探索獨特的教學方式,在範仲淹和歐陽修等朝廷有識之士的支持下,為(wei) 二程乃至宋代理學的複興(xing) 奠定了基礎。其中胡瑗的“明體(ti) 達用”之學,尤因其方法和實踐的完美結合而對後世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北宋大儒胡瑗於(yu) 浙江湖州播撒下的教育火種,曆經千年而不滅,其創立的湖學體(ti) 係,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wei) 華夏教育史上的輝煌篇章。而湖學的核心——“明體(ti) 達用”教育理念,曆經歲月的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為(wei) 後世傳(chuan) 頌不輟。
《禮記》是西漢戴聖所編選的一部書(shu) ,取材廣泛,來源不一,全書(shu) 編次錯雜,並無完整嚴(yan) 密的體(ti) 係。
自2012年以來,筆者就“新子學”理念已有六次專(zhuan) 文論述,涉及到諸多方麵的內(nei) 容。子學與(yu) 經學、儒學、哲學的關(guan) 係是討論子學時繞不開的話題,它關(guan) 係到子學自身的定位與(yu) 核心特質,也關(guan) 係到子學研究應如何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應對中外文明交流的新局麵。
經學與(yu) 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相關(guan) 聯,兩(liang) 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從(cong) 更廣義(yi) 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西方古典學還是傳(chuan) 統經學,今天都麵臨(lin) 如何走向現代的問題。
中華文明曆來重視人生境界和道德情操,具有獨特的內(nei) 核標識。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ti)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推動較為(wei) 滯後的朱子後學研究,彰顯朱子學的特性與(yu) 價(jia) 值,是當前朱子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而饒雙峰(饒魯)恰恰是朱子後學中極具個(ge) 性、影響深遠而又不幸被埋沒煙塵之人。研究朱子後學的首要困難在於(yu) 文獻的匱乏,饒雙峰即是如此。
廟學是古代傳(chuan) 承至今的儒學物質載體(ti) 。“廟學合一”(孔廟和官學合一)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教育規製,是在官學設孔廟,且屬於(yu) 國家推動之行為(wei) 。
朱熹用圖問題是個(ge) 老問題,數十年前陳榮捷先生就作有《朱子之圖解》的文章,對此問題進行了初步概說;但這也是個(ge) 新問題,因為(wei) 陳先生之後,對朱熹圖式作出專(zhuan) 題探究的並不多,仍有繼續發覆之必要。朱熹圖式問題,對於(yu) 全麵理解和把握朱熹的思想特點、思維特性和學術品格,是必不可少之視域,應予以充分重視。
唐代詩人韋應物《登高望洛城作》雲(yun) :“高台造雲(yun) 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勢據萬(wan) 國尊。”詩中盛讚的就是位於(yu) 今河南省洛陽市的隋唐洛陽城遺址。該城始建於(yu) 隋代煬帝大業(ye) 元年(公元605年),毀於(yu)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曆時523年。它是中古時期的著名都城,與(yu) 隋唐長安城並稱“東(dong) 西兩(liang) 京”,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京、京師,現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那麽(me) ,在古代中國,“京”指什麽(me) ,有沒有叫作“京”的地方?京師、北京又分別指代哪裏?我們(men) 嚐試從(cong) 文獻典籍中探尋“京”“京師”“北京”含義(yi) 之演變,並從(cong) 地名演變過程,一探今日“北京”之前世今生。
西夏是以黨(dang) 項為(wei) 主體(ti) 民族於(yu) 11—13世紀初在中國西北部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形成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西夏文化也是千百年來積澱形成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宋學是在唐代儒學複興(xing) 的基礎上,經兩(liang) 宋數代思想家的創造性發展而形成的新儒學流派。其核心理念包括重視思辨、強調義(yi) 理、推崇理性、講究致用等。宋學不僅(jin) 是對古代儒家經典的重新詮釋,更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旨在解釋現狀、應對變局、維護統治的新儒學體(ti) 係。
“一道德以同俗”出自《禮記·王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國家治理思想,也是“大一統”政治的內(nei) 在要求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