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彤東】經學還是子學? ——對政治儒學複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康有為(wei) 以及持經學路線的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者所自居的正統,並無曆史與(yu) 理論的基礎。作為(wei) 複興(xing) 儒學的途徑,它有著種種缺陷。如果我們(men) 還希望儒家作為(wei) 普世價(jia) 值,參與(yu) 到當代放大了的諸子競爭(zheng) 之中,我們(men) 就應該采取一種子學路線,即在包容從(cong) 不同的儒家經典出發的多元傳(chuan) 統的基礎上,結合曆代儒者對政治製度的反思和創新,麵對當代政治問題,給出讓非···

【郭萍】現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評《文史哲》公德私德問題的思想論戰

這場思想論戰,其理論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已經遠遠超過了論辯雙方的觀點本身,直接激發著當今學界對於(yu) 古今與(yu) 中西、道德與(yu) 政治、製度與(yu) 行為(wei) 以及傳(chuan) 統學術的現代轉型等一係列相關(guan) 問題的更廣泛而深入的思考。

【樊誌輝 鄭文娟】時間意識下的天道與人道 ——對張祥龍現象學視域下《春秋繁露》 ···

從(cong) 張祥龍所提出的現象學視角入手,通過對《春秋繁露》的研究,梳理出其中的時間意識。“元”作為(wei) 《春秋繁露》的核心範疇,其本身就內(nei) 蘊了時間,進言之“元”即是時間的發端。推而論之,天道、陰陽以至於(yu) 四時、五行皆為(wei) 時間的展開,人道之社會(hui) 曆史合於(yu) 天道,同樣是隨時顯現的時間本真。《春秋繁露》之天人關(guan) 係即是在時間上的統一,而這樣一···

【孫漢生】提倡孔教,千鈞重任——從梅光迪看中西會通中的君子之學

中庸之道是儒家君子與(yu) 新人文主義(yi) 會(hui) 通之處,白璧德式的人文主義(yi) 者非常符合中國的先秦貴族君子特征:節製、適度、平衡,少數人的、個(ge) 體(ti) 的完善,難以達到的境界。梅光迪留學美國,習(xi) 英文,教西學,以複興(xing) 先秦原始儒學、會(hui) 通中西文化為(wei) 己任,雖然並不顯赫,終不失為(wei) 一位實學君子和愛國君子。

【張華 高東輝】追尋他鄉“真正的儒者” ——兼評嚴春寶博士的林文慶研究

儒學是內(nei) 嵌於(yu) 中國人生命氣質之中的一種世界性的文化資源,它像一座富礦,蘊藏著對現代人的精神生命、未來人類社會(hui) 發展有積極意義(yi) 的恒常價(jia) 值。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新加坡儒學史》也可看作是對林文慶儒學思想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因為(wei) 林文慶正是新加坡儒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任鋒】“曆代政治得失”的微言隱義

《曆代得失》講演政製史,理論表達較為(wei) 節製,但應對製度崇拜的意圖不難辨識。現代政治固然要吸收西方精華,卻不必也不能與(yu) 自身傳(chuan) 統一刀兩(liang) 斷。積累四五千年的文化—政製傳(chuan) 統,對於(yu) 現實當下的影響往往遠大於(yu) 今人估量。適合現代中國的政製形態,不會(hui) 從(cong) 天而降,而是要真能紮根於(yu) 這片大地。

【張舜清】與道合一:周敦頤生命倫理的精神與境界

周敦頤在儒學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主要在於(yu) 他開創了以本體(ti) 維度言說儒家性命之學的思想理路,為(wei) 儒家性命之學的後續相傳(chuan) 奠定了本體(ti) 論根基。

【棲喬】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與獨立人格相違背嗎?

不能否認的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的孝道曾一度趨於(yu) 僵化,強加個(ge) 體(ti) 以巨痛;但我們(men) 更要明白,躬行孝道是連接世代的紐帶,深陷孤立同樣會(hui) 使個(ge) 體(ti) 不得解脫。當我們(men) 被大潮推向世界的時候,不妨回過頭,放下芥蒂,試著了解和溝通。

【夏海】致良知的修身價值

致良知是王陽明全部思想的結晶,“吾平生講學,隻是‘致良知’三字”。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亙(gen) 古亙(gen) 今,無有終始。

【王澤應】希張橫渠之正學——王船山對張載關學的繼承與發展

船山學是同“希張橫渠之正學”密切聯係在一起的,這是船山學一個(ge) 重要的特質和價(jia) 值取向。正是通過“希張橫渠之正學”的學術闡釋、研修和創新,船山學上接孔孟道統之端緒,下開清代實學和近代新學之先河,實質上擔綱了為(wei) 中華學脈“續魂”和“固本培元”的工作,使中華正學的血脈得以更為(wei) 暢通地綿延傳(chuan) 承,為(wei) 後人接續和弘揚中華正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汪沛】孝順的尷尬與慈愛的局限

孝,在當今中國是一個(ge) 令人厭倦的話題,尤其對於(yu) 青年人來說。著名的豆瓣小組“父母皆禍害”(Anti–Parents)就是這一氛圍的產(chan) 物,很多年輕人叛逆期時就是這個(ge) 小組的成員,等他們(men) 自己做了父母之後發現自己父母更加不可理喻,仍舊還在群裏。

【朱漢民】從《六經》到《四書》——宋代儒家新經典體係的建立

如果從(cong) 學術形態原始意義(yi) 而言,儒學最初有三種形態:六經之學、諸子之學、傳(chuan) 記之學。“六經”是儒家整理的三代先王治理國家的政典文獻,諸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的講學記錄,傳(chuan) 記是曆代儒家學者對六經的傳(chuan) 述闡發。六經、諸子、傳(chuan) 記區別明顯,不僅(jin) 文獻形態不同,學術地位也有極大差別。一般而言,六經地位最高、時間最早,傳(chuan) 記地位次之···

【唐文明】美德倫理學、儒家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普遍困境——以陳來《儒學美德論》為中···

本文聚焦儒家倫(lun) 理傳(chuan) 統的思想定位及其與(yu) 現代性的張力,以陳來的《儒學美德論》為(wei) 中心展開討論,指出儒家倫(lun) 理思想是一種美德倫(lun) 理學,盡管在很多方麵不同於(yu) 亞(ya) 裏士多德的美德倫(lun) 理學,而現代以來對公德與(yu) 私德的區分必然導致公德壓倒乃至摧毀私德的局麵,這正是現代社會(hui) 在美德問題上麵臨(lin) 的普遍困境所在。

【田飛龍】文明雙峰之間的好奇與穿梭——潘嶽先生《秦漢與羅馬》讀後

當代中國複歸中華文化本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進入新時代的深度和解與(yu) 整合階段,迫切需要對中華文明進行“同情的理解”和“理解的創造”,使得民族複興(xing) 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立在正確理解和認同的自身文明基礎之上。

【王正】善惡觀念的古今之變 —— 以“哪吒”和“敖丙”的形象為例

如果說《封神演義(yi) 》中的哪吒和敖丙之爭(zheng) 體(ti) 現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這一觀念,《哪吒鬧海》中的兩(liang) 者之爭(zheng) 是對群眾(zhong) 利益作為(wei) 善標準這一價(jia) 值判準的體(ti) 現,那麽(me) 《哪吒之魔童降世》則體(ti) 現了一種個(ge) 體(ti) 性的複雜善惡觀念。這其中的古今之變,對我們(men) 當下如何過“道德的”生活,具有啟發意義(yi) 。

【趙金剛】“父子相敬”與“父子相親” ——“哪吒”背後的古今人倫

《封神演義(yi) 》更強調“父子相敬”,並由之與(yu) 古典政治相聯通;《哪吒鬧海》則突出“師”的地位,注重“師”對青年的引導;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則反映出當代家庭倫(lun) 理的基本樣態,更強調親(qin) 子之間的“親(qin) ”,追求純粹的“愛”,“敬”則從(cong) 家庭關(guan) 係中隱去。

【曹樹明】淡化學派意識回歸原初語境——“關學洛學化”辨正

梳理關(guan) 學史時,學界提出了“關(guan) 學洛學化”這一問題,追問關(guan) 學在張載之後除李複等“正傳(chuan) ”之外,是否還有一支發生了洛學化的轉變?淡化學派意識,回歸道學初創期的原初語境,或許能更為(wei) 準確地認識“關(guan) 學洛學化”問題。

【林桂榛 強中華 梁濤 林宏星等】孟子“性善”是否是“性本善”即“性本有仁義禮智”?

在荀子那裏,心能辨別善,並趨向於(yu) 善,善基本上不是心自己具有的,而是人類累積的文明成果。當然,心能辯善,並傾(qing) 向於(yu) 善,從(cong) 邏輯上講,心自身也就具備了善的因子,這一點荀子未能做出有效解釋。

【李競恒】無為而治其實是儒家思想

無為(wei) 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經其後學傳(chuan) 承,一直不絕如縷,並不是道家獨有的發明。《老子》文本與(yu) 思想晚於(yu) 孔子,這也基本是現在學術界的共識。當然,我們(men) 不是說《老子》無為(wei) 思想源自於(yu) 儒家,且二者對於(yu) “無為(wei) ”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但將“無為(wei) ”視為(wei) 一種治理思想,確實是儒家的學說。

【李競恒】墨家和現代靈知

晚清以來對墨子等古代異端知識的發掘,正是希望這些陌生異鄉(xiang) 之神的知識,能夠逃脫兩(liang) 千年來“孔孟之道”這一“宙斯”的統治和家園,用遙遠而陌生的《墨經》作為(wei) 獲得解放的“諾斯”知識。這個(ge) 意義(yi) 上,從(cong) 譚嗣同到王小波,就是中國現代靈知人不斷尋找遠古異鄉(xiang) 之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