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民】“實事求是”與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chuan) 播和發展,是由於(yu)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文化有著許多相通的思想基礎。二者既有價(jia) 值觀念相契合的思想基礎,也有思維方式相契合的哲學基礎。本文重點探討二者的思維方式相契合的哲學基礎,即“實事求是”與(yu) 實踐唯物主義(yi) 的相通性。

【何衝】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探析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教學多為(wei) 口述,其言出於(yu) 不同弟子的記述整理。孔子在世時,開創了因材施教和啟發式教學,常對不同弟子給予不同教導,致使受教者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孔子去世不久,傳(chuan) 其學者自謂得孔子真傳(chuan) ,因其所聞而立派,形成儒學多派並立的局麵。時至今日,若想探究何為(wei) 孔子“真傳(chuan) ”、何為(wei) 儒家“正宗”,需要進一步探析孔子···

【胡百精】理性與公共性:中國傳統社會共識的價值來源

以傳(chuan) 播和社會(hui) 整合視角觀之,現代化及其主要途徑——工業(ye) 化、城市化、市場競爭(zheng) 和科技革命等,既依賴多樣性和多元化,又不斷反過來強化之。按照西方流行的現代化論述,此將導致國家和社會(hui) 治理中“一”與(yu) “多”關(guan) 係的緊張,共識常變得稀缺和艱難。查爾斯·泰勒稱之為(wei) “現代性的隱憂”:過度多元主義(yi) 將引發認同危機和“放任社會(hui) 的苦果”。

【王鈺】孔子“有教無類”思想淺談

“有教無類”,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一種教育觀點,也是孔子原創的教學思想內(nei) 容。教育,不分類別,不管什麽(me) 人都應該受到教育。在教育麵前,不分貧賤富貴,各個(ge) 階層都應有受教育的權利,這體(ti) 現了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傳(chuan) 統文化,表明了孔子思想在當時社會(hui) 背景下的不易與(yu) 偉(wei) 大,有著巨大的貢獻,也具有···

【陳贇】自然與天道:船山哲學中的“終極無為宇宙觀”

船山哲學中的“自然”意味著一種與(yu) “人為(wei) ”不同的自發性運作方式,它無法為(wei) 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為(wei) 作為(wei) 根據的終極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種自發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為(wei) 指向的秩序,後者指向一種在終極層麵無為(wei) 自然的宇宙觀。船山以人之天、物之天、天之天三個(ge) 概念將自然區分為(wei) 人的自然、物之自然與(yu) 宇宙之自然三個(ge) 層麵,人的自然規···

【唐代興】發掘孔子學說的世界意義與當代價值

近世英法強大的思想基石是經驗論和唯理論,它們(men) 分別複興(xing) 了亞(ya) 裏士多德主義(yi) 和柏拉圖主義(yi) ;繼之興(xing) 起的德意誌,則以古典哲學為(wei) 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美國在世界舞台上表現最耀眼的方麵,當然是教育、科技、經濟、軍(jun) 事等,但其隱而不顯的思想動力,卻是由皮爾士開創,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繼之發展起來的實用主義(yi) 哲學,這一純正的本土哲學重塑了···

【陸建華】回到孔子:統合孟荀之路

李澤厚曾在《探索與(yu) 爭(zheng) 鳴》(2017年第4期)發文,提出“舉(ju) 孟旗行荀學”,希望在尊孟的外表下發展荀學思想,意在打破唐宋以來“尊孟抑荀”的局麵。於(yu) 是,統合孟荀成為(wei) 中國哲學學術研究的新熱點。為(wei) 此,《文史哲》(2020年第2期)還刊發了郭沂、劉悅迪、梁濤等人所寫(xie) 的關(guan) 於(yu) “孟荀之爭(zheng) 與(yu) 統合”的一組筆談。

【秦際明】元作為治統的本原與方法 ——董仲舒“元”論新解

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人為(wei) 本,以教為(wei) 治人、成就人的根本之道。董仲舒推陰陽以立製度,以天統人,而寓教於(yu) 其中。從(cong) 形式上看,董仲舒思想體(ti) 係的最高範疇是天,如若問天之所欲為(wei) 何?其答案是元。元是一切追問的最終答案,因而是最原初的出發點。天地有天地之元,人有人之元,萬(wan) 物亦有其元,元是一切存在的本質,亦即是一切存在的出發點與(yu) 歸···

【白雲真】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基因與當代實踐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中華民族邁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時代,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與(yu) 生存方式在中華大地上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並為(wei) 人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全新的理念。中華民族有著和合共生的精神價(jia) 值和文明血脈。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有責任解答好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曆史內(nei) 涵及其當代生動實踐,擔當起傳(chuan) 播中華文明的重任。

【餘瀟楓】“和合共生”與“本體安全”

本體(ti) 安全是相對於(yu) “物質性安全”來說的“認同性安全”,也是任何行為(wei) 體(ti) 所必然尋求的安身立命之前提。“本體(ti) 不安全”是生存性焦慮與(yu) 前景性恐慌的“在場”,由不確定風險的“要素集合”所導致,其實質是一種“自我認同”難以穩定與(yu) 持續的“結構性不安全”。“和合共生論”切合世界運演的“合規律性”與(yu) “合目的性”,是消解“本體(ti) 不安全”的首選理論。

【揚溢】現代學術研究的特點究竟是什麽?——兼談如何評述餘英時先生的學術工作

要想正確評價(jia) 餘(yu) 英時先生的學術則必須回歸基本的問題:何為(wei) 現代西方學術,何為(wei) 中國學術?本文分上下兩(liang) 部分,上部從(cong) 戰後德國新舊學術及精神思想的對抗及轉化,描述辨析了在西方近代及古希臘以來的思想史上的兩(liang) 種不同傾(qing) 向的治學特點,介紹了何為(wei) 現代學術。下部概述了西方學術的二元與(yu) 一元傾(qing) 向,知識論與(yu) 本體(ti) 論、真理論、學術與(yu) 學說的區別···

【何俊】執拗的永嘉學派

在宋明理學的研究視域中,永嘉學派基本上處於(yu) 一個(ge) 非主流,但卻又不得不認真麵對的位置。所謂非主流,自然是眾(zhong) 所周知,大凡講宋明理學,總是以程朱與(yu) 陸王為(wei) 主流。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不待贅述。不得不認真麵對,則因為(wei) 即在朱熹(1130-1200年)當時,不管他指責永嘉學問是“沒頭沒尾”“渙無統紀”,還是“偏考究其小小者”“鬥湊零碎”,但···

【安樂哲】“成人、成仁”之內在性

我們(men) 已經看到,在儒家這個(ge) 我稱為(wei) “human-becoming”(“成人”)的模式裏,人的個(ge) 人實現是不可還原(簡約)地“包含他者”(“other-entailing”)而且一切關(guan) 係皆是含有親(qin) 屬性的。朋友也變成家庭成員。個(ge) 人幸福、家庭興(xing) 旺、國家繁榮都是同構和不分的。我們(men) 回顧一下亞(ya) 裏士多德的“human being”(“人本體(ti) ”)概念,這樣能把“human being”和“human ···

【林存光 陳林】政由誰出 政治何為 ——孔子政治哲學新論

政由誰出與(yu) 政治何為(wei) 是政治哲學的兩(liang) 大核心議題,孔子對其作出深刻思考並給出了明確回答。孔子的私學教育致力於(yu) 培養(yang) 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士人君子,而在他的新政治構想中,士人君子是治國為(wei) 政的理想主體(ti) ,其資格的正當性就來自君子所具備的人格特征與(yu) 精神品格。孔子基於(yu) 人類"性相近,習(xi) 相遠"的複雜特性提出"學以致其道",在不破壞人類習(xi) 性多樣性···

【孫偉】孔子的心性理論

心性論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發展的核心內(nei) 容和中心線索。從(cong) 《孟子》《荀子》到新近出土的文獻都顯示,“心”與(yu) “性”是他們(men) 各自文本話語體(ti) 係和思想體(ti) 係的核心概念。從(cong) 這一核心概念出發,他們(men) 才建立了規模宏大的思想體(ti) 係。那麽(me) ,作為(wei) 儒家思想開創者的孔子,他的心性理論是怎樣的?這一心性理論與(yu) 後代儒家的心性論思想有著怎樣的關(guan) 聯呢?

【田飛龍】《政學私言》中的錢穆法治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錢穆先生是文史大家,在晚年之際口授文章提及“天人合一”,既是最終的文化遺命,也是對秩序法理的終極關(guan) 懷。法治思考和論述在錢穆先生洋洋大觀的諸多著述中並不凸顯,主要存留於(yu) 20世紀40年代的若幹篇學術論文之中,以《人治與(yu) 法治》《中國人之法律觀念》《法治新詮》諸篇最具代表性,並均收入《政學私言》之中。這些篇章並非突兀論述,···

【孔慶林】孔子民本思想芻議

自古以來,人們(men) 大多認為(wei) 孔子有民本思想。但具體(ti) 到一些較小的問題時,會(hui) 有爭(zheng) 議。比如有人認為(wei) 孔子有愚民思想。如果從(cong) 孔子的整體(ti) 精神上加以考察,孔子是以民為(wei) 本、實行教化的,並不存在愚民思想。認為(wei) 孔子有愚民思想的證據,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這句話。否認孔子有愚民思想,一是因為(wei) 斷句不同,注解···

【秦行國】“六經皆史料”?胡適對章學誠“六經皆史”的解釋之失

1922年,胡適撰成《章實齋先生年譜》,梁啟超對此書(shu) 評價(jia) 頗高,他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言“胡適之之《實齋譜》,不惟能擷譜主學術之綱要,吾尚嫌其未盡,並及時代思潮,凡此諸作,皆近代學術界一盛飾也”。梁氏如此溢美,可見《章實齋先生年譜》在當時聲譽甚隆。在《章實齋先生年譜》中,胡適對清代學者章學誠所提的“六經皆史”之論···

【楊國榮】葉適的實學觀

作為(wei) 儒學的一脈,永嘉學派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其展開的脈絡和係統。與(yu) 宋代主流的理學相對,永嘉學派趨向於(yu) 以“實”拒“虛”。這裏的“實”主要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從(cong) 外部對象出發,而不僅(jin) 僅(jin) 根據人的主觀想法和意念去行動;其二,注重事功之學和經世致用。與(yu) 之相聯係,永嘉學派主張“事上理會(hui) ”,揚棄“無驗於(yu) 事者”。

【孫廷林】楊起元心學思想的嶺南學術淵源

楊起元(1547—1599),字貞複,號複所,廣東(dong) 歸善縣(今屬廣東(dong) 惠州)人,泰州學派羅汝芳高弟,是晚明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楊起元心學思想繼承了泰州學派的思想觀點,堅守良知是心的本體(ti) ,並深受白沙學影響,講究“致虛立本”的認識論。楊起元心學思想主要與(yu) 兩(liang) 方麵的嶺南學術淵源有關(guan) ,具有濃厚的嶺南學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