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風家訓正是為(wei) 人提供一個(ge) 可以踐行的理學思想的範式和準則,讓人在追求可能的中庸之境過程中體(ti) 會(hui) 幸福。
在當代中國朝野上下熱議憲政問題的時候,我們(men) 有必要閱讀經典的文本,回到傳(chuan) 統的語境,明確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出一些有價(jia) 值的問題,立足於(yu) 本民族的曆史背景、地理條件、文化積澱與(yu) 現實狀況,同時積極地借鑒和吸收晚清士紳即已清醒意識到的“西政之善”,盡可能擺脫“數典忘祖”、“食洋不化”與(yu) “邯鄲學步”的思想誤區,才有可能把當代中國的政···
現代儒學者不能僅(jin) 限於(yu) 書(shu) 齋研究澄清禮樂(le) 規範,或用遊魂說為(wei) 自己的無力開脫,而應該結合當代中國和世界麵臨(lin) 的最嚴(yan) 峻的危機與(yu) 挑戰,將自身的觸角伸向更為(wei) 廣闊的生活世界,探索群眾(zhong) 路線,在具體(ti) 實踐中發現和摸索新的政治主體(ti) 及其持續再形成,提出思想綱領,尋求製度創新,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踏尋新路。
由惻隱之痛闡明的一種由近及遠的普遍性,實有其獨特的價(jia) 值與(yu) 巨大的優(you) 勢,我們(men) 沒有理由妄自菲薄而看輕了。新冠疫情還未遠去,經此一“疫”,人與(yu) 人之間因病而痛的相互關(guan) 懷變得如此重大,中國人麵對疫情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量與(yu) 堅定的抗疫決(jue) 心,離不開傳(chuan) 統儒家由惻隱之痛所奠定由近及遠這一秩序觀念的影響。
儒家公共性思想依然對於(yu) 維係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也依然能夠為(wei) 當代美好公共生活創建提供思想資源和智慧啟迪。
“宅茲(zi) 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將於(yu) 11月10日在上海博物館落幕,這是上博“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係列的首展。
近代以來,中國哲學的發展以世界哲學為(wei) 其背景。對中國哲學而言,世界哲學在廣義(yi) 上包括阿拉伯哲學、印度哲學、日本哲學等等,但更為(wei) 具體(ti) 的形態則與(yu) 西方哲學相關(guan) 。從(cong) 曆史的衍化看,世界範圍內(nei) ,中西兩(liang) 大哲學傳(chuan) 統在中國彼此相遇,顯然是哲學史中的重要事件,今天的研究哲學問題如果離開了這一前提,便難以切實地展開。
隻是他的思維被深度啟蒙,即使在他的私人領域儒家文化因子也蹤跡難覓。中體(ti) 西用、西體(ti) 中用作為(wei) 不同的兩(liang) 種現代化理論今天或許已經見出分曉,但作為(wei) 一種中西文化關(guan) 係的安排原則落實於(yu) 個(ge) 體(ti) 之身,其間的得失長短以及可信可愛的理智情感之糾結是國人近代普遍的難解心結。
李澤厚的“天地國親(qin) 師”既要解構傳(chuan) 統的“政教合一”,又需要擺脫現實利益等等糾結和那種中國式人際關(guan) 係的複雜性,並且與(yu) “小舟從(cong) 此逝,江海寄餘(yu) 生”的忘情於(yu) 山水不同,仍然要熱切地走進人群,在人際之間尋找某種情感寄托。真希望李先生人生盡頭真正從(cong) 這種“情感主義(yi) ”的現世救贖路徑上獲得慰藉,願他的靈魂安息!
孔子作為(wei) 教育家,他所傳(chuan) 授的不重砸某個(ge) 學科或某一門類專(zhuan) 門知識,而是人文化成,是成人的教育。若能以孔子誕辰作為(wei) “教師節”,必將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尊師重道的傳(chuan) 統,更好地發揮儒學文以化人的功能,必將有助於(yu) 提振民眾(zhong) 的文化自信,必將有助於(yu) 理順人心之價(jia) 值秩序、促成尊重文化的社會(hui) 風尚。
在現代堅硬、堅實且散發著某種銅臭氣味的土地上,能否以及如何重建儒家的“理想主義(yi) ”?這是牟宗三先生念茲(zi) 在茲(zi) 的問題;從(cong) 這個(ge) 角度說,牟先生思想沒有過時,牟、唐新儒學也沒有過時,我們(men) 也應當首先從(cong) 這個(ge) 角度去理解和消化牟先生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的哲學遺產(chan) 和精神財富。
傳(chuan) 統儒家官員運用教化方式解決(jue) 糾紛,在息訟解紛的過程中為(wei) 鄉(xiang) 村社會(hui) 塑造儒家的人倫(lun) 秩序,同時為(wei) 鄉(xiang) 村社會(hui) 培育鄉(xiang) 紳,作為(wei) 官民溝通、輔助教化的紐帶,最終期待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百姓的自我治理。
鄭家棟先生視西方民主製度與(yu) 價(jia) 值為(wei) 全人類的價(jia) 值,要求儒家必須削足適履的去符合。鄭先生雖曰服膺唐、牟兩(liang) 先生學問,雖說要複興(xing) 儒學,然觀其言行,信仰上歸於(yu) 耶教,政治上服膺民主,既然如此內(nei) 外兼備,自然功德圓滿了。儒學又有何容身之地呢?所以,無論把儒學改造為(wei) 基督教模樣隻作為(wei) 少數人信仰的宗教,還是作為(wei) 一種無所依傍的學說遊蕩···
漢儒向平民推廣過去貴族專(zhuan) 享的姓氏,宋儒向平民普及父係祖先古老譜係的家譜以及祭祀的祠堂,都是以父親(qin) 為(wei) 紐帶將一代代本應相忘於(yu) 江湖的人凝聚起來。父親(qin) 角色區別了人和禽獸(shou) ,所以子不教父之過,因為(wei) 他代表了文化這一方向。
在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的承接關(guan) 係中,家的地位究竟怎樣安放、家的社會(hui) 與(yu) 政治作用如何認知,則是一個(ge) 既關(guan) 乎傳(chuan) 統的現代處境,也關(guan) 乎現代的準確定位的大問題。近期關(guan) 於(yu) 家的討論,廣泛涉及上述問題。可以說,在古今中西四維的交錯關(guan) 聯中,家不僅(jin) 再次成為(wei) 學術熱點,也成為(wei) 關(guan) 乎現代國家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實踐問題。
傳(chuan) 統儒家豐(feng) 富的心性工夫論,就這樣被戴震一筆勾銷。在戴震思想中,欲之公、情之正、知之明,一切都來得那麽(me) 自然,完全沒有了那種天理與(yu) 人欲之間的判分與(yu) 對峙。然而,消解了文化與(yu) 欲望的基本張力,這是思想的失敗,也是戴震思想最為(wei) 致命的缺陷。
當代中國從(cong) 何處走來,近代中國從(cong) 何時開始,這不僅(jin) 是個(ge) 學術思想問題,更是一個(ge) 政治哲學命題。“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這並不意味著簡單套用某種政治話語,而是因為(wei) 1840年切實構成了後續救亡與(yu) 啟蒙、革命與(yu) 建設、改革與(yu) 開放諸多命題的思想原點,當然也是文化複興(xing) 與(yu) 國族富強的艱難起點。
一九二二年五月四日,任公開始在北京法政專(zhuan) 門學校作“先秦政治思想”的講演,前後四場;其秋,又應南京東(dong) 南大學郭秉文校長之邀,擔任“中國政治思想史”課一學期。由於(yu) 操勞過度,得了心髒病,故隻講至先秦而止。後來出版之書(shu) ,即名《先秦政治思想史》。
我們(men) 應該明白,我們(men) 所期待的“儀(yi) 式感”,其實是“儀(yi) 式”帶給我們(men) 的“誠敬”與(yu) “莊嚴(yan) ”,而這一切都源自“儀(yi) 式”之魂——我們(men) 內(nei) 心的“仁”!
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將思想的重點轉到中國哲學之後,以“積澱說”解說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李澤厚先生一個(ge) 重要的努力方向,在中國哲學界有很大影響。我公開承認,我三十多年來對於(yu) 孟子性善論的詮釋,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澤厚先生的影響。與(yu) 李澤厚先生相比,我的思路可以叫做“結晶說”。環顧四周,平心而論,在中國哲學範圍內(nei) ,迄今為(wei) 止,我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