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師說》是黃宗羲(1610-1695)詮釋孟子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們(men) 研究黃宗羲實學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據。明清鼎革之際,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社會(hui) 的等級秩序發生了變化,社會(hui) 道德觀念也發生轉變。黃宗羲重新審視傳(chuan) 統倫(lun) 理關(guan) 係,試圖批判宋明理學玄虛的道德形上學,建構更有生命力的思想體(ti) 係。
翻開浩如煙海的中國著述,明末清初哲學興(xing) 起集大成者,特別是對後世之中國影響最為(wei) 深遠之人,非湘中大儒王船山莫屬。
康有為(wei) 在天人之際的糾結揭示了近代以來從(cong) 中國出發的普遍性始終麵臨(lin) 兩(liang) 種根本的困難。費孝通晚年和而不同的天下大同思想,不同於(yu) 康有為(wei) 激進平等主義(yi) 的大同,試圖恢複以“推”的方式從(cong) 差序格局達至天下大同。其思想底色是儒家的,但吸收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曆史實踐經驗,以及對西方處理族群關(guan) 係的經驗的反思,是全球化時代激活從(cong) 中國出發···
朱子理學思想不僅(jin) 提供了一套完整嚴(yan) 密的理解世界及理解自我的理論體(ti) 係,還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修養(yang) 工夫和實踐方法,對於(yu) 指導人們(men) 的認識和實踐而言具有說服力與(yu) 可操作性。
在《曆史的起源與(yu) 目標》一書(shu) 中,卡爾·雅斯貝爾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古希臘)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發展現象稱之為(wei) 軸心時代。自20世紀60年代後,這一理論已引起了中外思想家和社會(hui) 學家的普遍注意。
需指出,無論經學含義(yi) 如何聚訟,在經學視域中,天道、聖人、經典,須臾不可離。蓋道為(wei) 生生之本源,聖人體(ti) 道而推行王道教化,其文明譜係之展開即為(wei) 道之全體(ti) ,並據天道倫(lun) 常而製作經典以垂法後世,經典最終成為(wei) 承擔聖人之道的核心載體(ti) 。
宋學是一種不同於(yu) 漢唐經學的新經學形態,其能夠迅速發展起來並取代漢唐經學的學術地位,是建立在有破有立的基礎之上。宋學的“破”,即宋儒首先對漢唐經師的章句訓詁之學展開懷疑,進一步發展到對經典傳(chuan) 記甚至經典本身的懷疑,從(cong) 而動搖漢唐經學的至尊地位。宋儒的“立”,即建構新的經典體(ti) 係,通過重新詮釋這些經典而建構新的義(yi) 理體(ti) 係,從(cong) ···
大陸新儒家的出場,客觀上增加了中國轉型思考的資源複雜性與(yu) 路向複雜性,但卻是必要的和切時的,是真正補齊了中國左右之爭(zheng) 中傳(chuan) 統主義(yi) 的長期缺席,打破了既往由新左派(體(ti) 製右派)和自由派(民間左派)相互對堪所造成的思想性壟斷格局。
中國女性因為(wei) 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在考慮結婚和生育孩子時往往有些猶豫不決(jue) ,對此,我們(men) 很容易將其歸咎於(yu) 儒家的性別歧視。但是,陳素芬教授寫(xie) 到,這是一個(ge) 錯誤,我們(men) 需要將儒家哲學與(yu) 當時帶有壓迫性的父權製規範區分開來。儒家的仁愛和修身價(jia) 值觀能夠豐(feng) 富當今的女性主義(yi) ,支持人人都獲得平等的機會(hui) 。
近代以來,若論對傳(chuan) 統哲學中的“體(ti) 用論”最為(wei) 重視的哲學家,無疑首推熊十力。熊十力極其強調“體(ti) 用”問題在哲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難言哉體(ti) 用也!哲學所窮究者,唯此一根本問題,哲學家於(yu) 此未了,雖著書(shu) 極多,能自持一派之論,終與(yu) 真理無幹。”但不得不說,熊氏對體(ti) 用的理解存在著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而這也影響了其對“氣”的理解。
錢穆先生在《學龠》一書(shu) 的《談當前學風之弊》裏麵,提出了“時代人物”與(yu) “學術人物”,或者說“時代人物”與(yu) “傳(chuan) 統人物”的區分。有些人物隻是在時代當中叱吒風雲(yun) ,一待風氣潮流變化,就隨之銷聲匿跡,而有些人物可以稱得上或者說最後成為(wei) 傳(chuan) 統性、學術性人物,當時或許不顯,卻會(hui) 對曆史產(chan) 生持續的積極影響。
首先祝賀這次會(hui) 議的順利召開,因為(wei) 其他事情,我無法直接到場,所以隻能用視頻的方式事先說說自己的相關(guan) 看法。
李澤厚先生以飽滿的文學激情而熱情謳歌的所謂“啟蒙”,並不是被所謂“救亡”壓倒的,而是“啟蒙”自身就存在著極大的蒙昧性,從(cong) 而必然導致很多方麵的災難性後果。這種災難性的後果,不僅(jin) 體(ti) 現在當年的所謂“救亡”過程當中,而且這種“啟蒙”自身的蒙昧性,又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所謂的“啟蒙”重啟過程中,當然,在李澤厚先生這篇討論“啟蒙”與(yu) ···
起初以為(wei) ,在聲勢浩大的“國學熱”背景下,設立“國學”學科或專(zhuan) 業(ye) 隻是個(ge) 時間問題,而且不會(hui) 久遠。但新近發現,“國學”學科或專(zhuan) 業(ye) 沒有設成,反倒是出了個(ge) “中國古典學”專(zhuan) 業(ye) ,據說是取代或覆蓋了“國學”專(zhuan) 業(ye) 。開始還以為(wei) 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專(zhuan) 業(ye) ,覺得這大體(ti) 是成立的。仔細確認名稱後,感覺還是較多較大問題值得討論的。
今天所謂的中國古典學,是以中華古代文明與(yu) 典籍為(wei) 研究對象,以探源、培根為(wei) 基點,以整體(ti) 把握、係統呈現為(wei) 方法,以服務當下、走向世界為(wei) 目標,深挖經典內(nei) 涵,辨章其流變脈絡,梳理中國傳(chuan) 統經典知識體(ti) 係的結構特征,考察其在曆史不同發展階段對中華文明乃至周邊世界的意義(yi) ,揭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價(jia) 值。
“周秦之際”與(yu) “明清之際”是中國思想史上兩(liang) 個(ge) 重要的轉型時期,後者的重要性源自其作為(wei) 古今中西之間的“曆史接合點”地位。在身處明清之際的黃宗羲那裏,典型地體(ti) 現出傳(chuan) 統儒學向現代轉型的趨勢以及現代中國的內(nei) 在展開,集中反映在政治觀、哲學觀、倫(lun) 理觀三個(ge) 方麵。
成中英認為(wei) ,哲學不僅(jin) 是“愛智之學”,還是“知人及己“之知”、愛己及人“之愛”,是一種“智慧之知、智慧之愛”。因為(wei) 無論你追求什麽(me) ,總是要在知識的基礎之上去追求,它表現為(wei) 一種人對於(yu) 知和智的需求。
理學與(yu) 心學是宋明理學當中的兩(liang) 種重要分係,學界通常認為(wei) 朱子集理學之大成,而陽明集心學之大成。
人的存在與(yu) 天相對,這裏的“天”首先指廣義(yi) 的自然。司馬遷以“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為(wei) 治學旨趣,“古今之變”屬人自身的曆史衍化,“天人之際”呈現為(wei) 人與(yu) 對象的互動。在相近的意義(yi) 上,邵雍也指出:“學不際天人,不足謂之學。”這裏同樣把天人關(guan) 係的考察,視為(wei) 人的使命。寬泛意義(yi) 上的自然涉及一切對象:“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有不同表述,由此,對其人性理論,也形成了種種帶有歧義(yi) 的解釋。流行之論以荀子為(wei) 性惡說的代表,這種人性理論又被視為(wei) 孟子性善說的對立麵。晚近以來,又有所謂“性樸”說,以為(wei) 荀子的人性理論以主張“性樸”而非“性惡”為(wei) 特點,這種看法既有曲意回護的取向,也有強求新說之意,似乎很難視為(wei) 荀子的人性理論的恰當解說。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