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思想中,悌德與(yu) 孝道往往相提並論,被認為(wei) 是一個(ge) 人最為(wei) 基本的德行。關(guan) 於(yu) 孝道的重要性,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能理解與(yu) 認同。在中國人看來,愛、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於(yu) 人的天性,也是一個(ge) 人所當然應該做的。
根據“通三統”的原理,王朝可以更迭,但王朝更迭背後的邏輯是“天之曆數”的體(ti) 現,得此天命者方為(wei) “正統”。如果說“大一統”是從(cong) 天道與(yu) 人道的相須關(guan) 係中奠定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基本價(jia) 值;那麽(me) ,“通三統”說則從(cong) 兼具三代之“正月”而承認過去王朝也具有天道之合法性,意味著對過去曆代共通之價(jia) 值觀念的認可、學習(xi) 、繼承與(yu) 保守,由此中華文明方得以···
2022年4月26日晚上19點,廈門大學人文大講壇第114講、朱子學與(yu) 中國文化係列講座第57講在線上準時開講。本次講座的題目是《從(cong) 公羊學視野看中華文明之賡續不已》,主講人是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郭曉東(dong) 教授。主持人為(wei) 廈門大學哲學係朱人求教授,評議人為(wei) 西安交通大學哲學係劉俊···
“異外內(nei) ”之說,是兩(liang) 漢公羊學最為(wei) 核心的義(yi) 旨之一。由於(yu) 兩(liang) 漢公羊師說大多失傳(chuan) ,董仲舒之說相對零散,唯有何休留下係統性的公羊“異外內(nei) ”說。何休的“異外內(nei) ”說,在董仲舒那裏大體(ti) 已具。董仲舒的論說雖然語焉不詳,但通過以何休為(wei) 參照係,則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大體(ti) 上說,董、何對“異外內(nei) ”的理解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在對一些《春秋》···
朱子在不同的場合,對《春秋》的說法頗有出入。其或視《春秋》為(wei) 史學,認為(wei) 讀《春秋》“隻如看史樣看”,亦否認《春秋》有義(yi) 理、書(shu) 法、條例。但朱子同時又無法否認《春秋》作為(wei) 五經之一的事實,認為(wei) 孔子作《春秋》是“致治之法垂於(yu) 萬(wan) 世”,在這一經學的意義(yi) 上,朱子又不得不承認《春秋》有義(yi) 理、書(shu) 法與(yu) 條例。在經學維度上看《春秋》,朱子···
作為(wei) 道德原則來講,以義(yi) 利之辨分君子、小人,可視為(wei) 一種修己之學,然修己本身不足以平天下。作為(wei) 政治原則來講,“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一語有兩(liang) 層內(nei) 涵:一是有“位”之“君子”不當與(yu) 民爭(zheng) 利;二是有“位”之“君子”當以“義(yi) ”化民,此不僅(jin) 合孔孟先富後教之義(yi) ,且孔子“為(wei) 政以德”的思想亦得以充分體(ti) 現。就此而言,以“位”分君子、小人,似更合乎···
陳立明確區分了“衰周之魯”與(yu) “《春秋》之魯”,認為(wei) 孔子作《春秋》,以《春秋》當新王,從(cong) 而托魯為(wei) 王者乃“《春秋》之魯”,而非“衰周之魯”。同時,陳立在為(wei) 何休《公羊解詁》作新疏時,不僅(jin) 全麵繼承了何休的“王魯”思想,並且順著何休、徐彥的思路,對《公羊》本文的“王魯”意蘊作了進一步的闡釋與(yu) 發揮,從(cong) 而使得何休的“王魯”思想被更為(wei) 徹底···
康有為(wei) 《春秋董氏學》成書(shu) 於(yu) 光緒二十年(1894),並於(yu) 光緒二十三年(1897)冬由上海大同譯書(shu) 局刊行。同《孔子改製考》一樣,該書(shu) 之作,是試圖為(wei) 其維新變法思想作進一步的理論論證。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