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見】荀子禮學綱要

荀子以禮或禮義(yi) 為(wei) 道,他對“禮”之起源、功能和意義(yi) 的解釋主要有四種:一是“禮有三本”的解釋,這是從(cong) 宗教人類學的角度解釋祭、喪(sang) 等禮儀(yi) 的起源和意義(yi) ;二是“禮者養(yang) 也”的解釋,這是從(cong) 社會(hui) 政治哲學的角度,解釋禮義(yi) 規範何以必要的問題;三是“百王之道”的解釋,這是從(cong) 曆史文化的視角解釋“禮義(yi) 之統”的形成;四是“禮義(yi) 生於(yu) 聖人之偽(wei) ”的解釋,這···

【陳喬見】中國重“義”傳統及其譜係

梁啟超說:“大抵中國善言仁,而泰西善言義(yi) 。”今人批評儒家倫(lun) 理,亦多指摘其缺乏社會(hui) 正義(yi) 或公共性。梁啟超的論斷為(wei) 時勢所激,蓋又蔽於(yu) 宋儒仁學傳(chuan) 統;其餘(yu) 則多耳食之流,道聽途說。由上可見,中國有著很強的重“義(yi) ”傳(chuan) 統,無論是中國古人所謂的“義(yi) ”(如“禮義(yi) ”“理義(yi) ”“道義(yi) ”等),還是西方或今人所謂的“正義(yi) ”(justice),其間皆有所體(ti) 現。

【陳喬見】孔子的“義”概念:適宜權智還是絕對的道德原則或價值?

實際上,從(cong) 訓詁上看,一律以“宜”訓“義(yi) ”是不通的;從(cong) 德行上看,這些現代詮釋混淆了“義(yi) ”與(yu) “權”“智”的區別;從(cong) 思想上看,這些詮釋混淆了某種情境下具體(ti) 行動的權變智慧與(yu) 行動背後不變的道德原則或道德價(jia) 值之間的區別。此種詮釋看似抬高了孔子的智慧,實則是一樁美麗(li) 的誤會(hui) 。孔子“義(yi) ”概念與(yu) 其說是情境適宜性的權變智慧,毋寧說是絕對的不可···

【陳喬見】解書不通,隻要解心:王陽明的心學解經學

王陽明的“心學解經學”奠基於(yu) 他的“心即理”的哲學觀,以及六經乃“吾心之記籍”的經學觀,其解經學反對像朱子那樣在解釋“文義(yi) ”上用功,而代之以在“心體(ti) ”上體(ti) 當,認為(wei) 凡“解書(shu) 不通”“隻要解心”。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經典可以隨心所欲地被重新解釋,毋寧說王陽明的解經學旨在“求是”,他用“求是非”的內(nei) 在理解標準來代替曾經十分流行的“論異同”的外在標準。

【陳喬見】拒斥性理形上學,翻轉先儒之“倒說”——黃宗羲《孟子師說》中的氣學心性論

黃宗羲尤其堅定氣一元論的立場,重新理解“理”“性”“心”等概念,認為(wei) 理為(wei) 氣之理,性為(wei) 心之性,心為(wei) 氣之靈處,又從(cong) 氣之靈處即惻隱羞惡等心言性善,以習(xi) 解釋惡之來源;反對程(程頤)朱理學以仁義(yi) 禮智為(wei) 性、以四端孝悌為(wei) 用的看法,認為(wei) 仁義(yi) 禮智因四端孝悌而後有。

【陳喬見】儒家美德論:從倫理到政治——黃勇教授《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

透過美德倫(lun) 理與(yu) 儒家思想之間的互動詮釋,作者形成了一套有體(ti) 係的儒家美德論,即從(cong) 倫(lun) 理上的“以直報怨”“正曲為(wei) 直”,到法律哲學中的“康複論”,再到正義(yi) 論中的“關(guan) 於(yu) 美德之正義(yi) ”,再到政治哲學中“儒家國家完善論”。

【陳喬見】論儒家普遍主義與普世價值——基於儒學史的批判性考察與現代精神的思考

如果儒家可以為(wei) 當今世界提供一套有別於(yu) 西方主流價(jia) 值之外的普世價(jia) 值,那麽(me) ,它一定是基於(yu) 儒家心性之學而形成的一套可理解的且可接受的價(jia) 值體(ti) 係,其基本內(nei) 容即仁義(yi) 禮智信:仁是生命關(guan) 懷,義(yi) 是正當取與(yu) ,禮是交往文明,智是善惡感知,信是誠信不欺。

【陳喬見】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與儒家倫理學之重構——林遠澤教授的《儒家後習俗責任倫···

林遠澤教授在《儒家後習(xi) 俗責任倫(lun) 理學的理念》一書(shu) 中,借鏡西方“後習(xi) 俗責任倫(lun) 理學”這一理論視域來重構與(yu) 闡釋儒家倫(lun) 理學,對儒學中的核心議題如心性論、天道論、工夫論以及重要觀念如人倫(lun) 、仁義(yi) 、禮治、正名等作出了傑出的闡釋,成功地論證了儒家倫(lun) 理是超越習(xi) 俗的普遍主義(yi) 倫(lun) 理學,揭示了儒家所內(nei) 蘊的啟蒙理念及其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辨正···

【陳喬見】朱子“義”說:意涵、氣象與倫理

文本梳理朱子“義(yi) ”說,一則以此管窺朱子哲學之特色,一則可助我們(men) 理解傳(chuan) 統“義(yi) ”觀念豐(feng) 富而深沉的內(nei) 涵。我將首先梳理朱子對“義(yi) ”的訓詁與(yu) 界說,然後梳理朱子對“義(yi) ”之意思與(yu) 氣象的各種說法,最後以“義(yi) ”為(wei) 中心辨析仁義(yi) 禮智之關(guan) 係,在此過程中,我也將闡明朱子“義(yi) ”說所蘊含的倫(lun) 理原則與(yu) 實踐指向。

【陳喬見】早期中國的“節義”觀念——以《列女傳·節義傳》為中心

由兩(liang) 漢至明清,正史《列女傳(chuan) 》漸失劉向體(ti) 例與(yu) 宗旨,“列女”嬗變為(wei) “烈女”,“節義(yi) ”蛻變為(wei) “節烈”。後世“節烈”專(zhuan) 責於(yu) 女性,“節”的觀念也變得狹隘愚陋;“節義(yi) ”本可通用於(yu) 男女,是值得讚賞和令人敬佩的,但亦不可普遍化。

【陳喬見】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 ——從“美德統一性”的視域看

梁啟超開啟了以“公德”“私德”討論中國社會(hui) 問題與(yu) 儒家倫(lun) 理的先河,其後馬君武、章太炎、劉師培、蔡元培等思想家對此問題都有所討論或回應,盡管他們(men) 的立場各不相同,解決(jue) 方案言人人殊,但他們(men) 都相信個(ge) 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某種統一性,都強調個(ge) 人品格意義(yi) 上的私德是一切公私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梁啟超後期更為(wei) 強調“道德本原”與(yu) “節目事變”的區···

【陳喬見】王陽明批評朱子“外心以求理”的得與失

陽明的批評雖然擊中朱子學的要害但卻並非完全相應。朱子的格物說頗為(wei) 強調對外在物理的認知與(yu) 節目時變的講問商量。陽明強調廓清良知為(wei) 頭腦工夫,對外在物理與(yu) 知識難免有所忽視。實際上,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情形中,缺乏相應的物理知識,徒致良知亦無法實現知行合一。就此而言,朱子格物說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yi) 。

【陳喬見】儒學中的權利重構及其意義

經由考察“權利”概念起源的兩(liang) 種不同理解尤其是人類學的理解,以及從(cong) 概念分析厘定“權利”概念之要旨與(yu) 分類的基礎上,運用權利思想與(yu) 話語對古典儒學的相關(guan) 思想進行重構,可以有效地闡釋儒家思想中的權利觀念,有力地回應不相容論者的主要論據,並推進相容論者的觀點。儒家思想的權利重構將有益於(yu) 儒學與(yu) 權利雙方的發展,並為(wei) 權利的合理性和···

【陳喬見】朱子對孟子性善論的“哥白尼倒轉”及其倫理學差異

孟子通過不忍、惻隱、羞惡、愉悅等情感體(ti) 驗來指示人心中的善端,又通過類比推理來闡明人心之所同然,並由此論定人性善。朱子倒轉了孟子道性善的理路,一變而從(cong) 天理之善論定人性之善。其實,天理之善歸根究底是吾人對宇宙萬(wan) 象之觀察、體(ti) 驗與(yu) 體(ti) 悟而來的,換言之,先驗實得自於(yu) 經驗。由於(yu) 道性善之理路不同,孟子與(yu) 朱子性善論與(yu) 倫(lun) 理學之間···

【陳喬見】差等、度量分界與權利——荀子義概念中的正義觀

荀子“義(yi) ”概念的一項主要意涵是“上下有差”。禮義(yi) 建構並維持了此種差等社會(hui) ,也確定了社會(hui) 成員的“分義(yi) ”,亦即他們(men) 的位階、角色和職業(ye) 等及其相應之義(yi) 務與(yu) 權利。荀子雖然認為(wei) “上下有差”乃天下通義(yi) ,但上下位階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流通升降,其原則在於(yu) 禮義(yi) 、德性、賢能等,而這是每個(ge) 人憑其天賦之人性能力與(yu) 後天之修為(wei) 皆能成就的。這···

【陳喬見】春秋時代的義勇觀念及其道德精神

春秋時代的“義(yi) 勇”觀念皆與(yu) 廣義(yi) 的君臣之義(yi) 有關(guan) ,析而言之,則可分為(wei) 三類:其一,在主君蒙難的事件中不顧個(ge) 人安危主動趨君之難;其二,在被動卷入亂(luan) 臣賊子叛亂(luan) 事件中,在受到後者威逼與(yu) 利誘時嚴(yan) 別“義(yi) 利”之辨並守死善道;其三,在家國忠孝公私發生衝(chong) 突時,一般選擇先履行家庭義(yi) 務或克服個(ge) 人性情,然後以死成全公義(yi) 。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