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康】良知“坎陷”抑或“呈現”?——兼論陽明學對道德主體與認知主體的開出

陽明學所言之良知,為(wei) “造化的精靈”,雖能呈顯萬(wan) 物,但卻“與(yu) 物無對”,並不能自我坎陷以產(chan) 生主客的分化。主客的分化其實是源於(yu) 意識的作用,“意之所在便是物”,意識活動的發動者成為(wei) 主體(ti) ,意識活動的對象則成為(wei) 客體(ti) 。故而,主客的分化並非源於(yu) 良知的“坎陷”,而是源於(yu) 意識的自我對象化,由此而有道德主體(ti) 與(yu) 認知主體(ti) 的開出。

【龔曉康】“氣”何以具有道德的性質?——以王陽明為中心的考察

王陽明對於(yu) “氣”之善惡的考察基於(yu) 兩(liang) 重維度:一方麵,本體(ti) 為(wei) 即存有即活動者,具有實現自身的能動力量,“流行為(wei) 氣”,氣為(wei) 本體(ti) 的流行實現過程,具有先天性、靈明性、條理性等特征,陽明分別以“性”、“心”、“理”規定之,故而,性氣、心氣、理氣之間一體(ti) 不二;另一方麵,“順本體(ti) 是善,逆本體(ti) 是惡”,人之意氣發動,或隨順或違逆於(yu) 本體(ti) 的流行,···

【龔曉康】“無善無惡心之體”:本體虛無與價值生成

王陽明承認心之本體(ti) 具有虛無的性質。但是,他所說的“虛無”並非為(wei) 純然的否定,而是指本體(ti) 的超越普遍性。陽明承諾本體(ti) 虛無而不礙價(jia) 值生成之觀點,實有助於(yu) 對虛無主義(yi) 症候的反思及人類社會(hui) 價(jia) 值的重建。

【龔曉康 王斯詩】理欲的對立與統合——基於陽明心學的考察

王陽明認為(wei) ,“理”為(wei) 本心流行的條理,天然如此者為(wei) “天理”,流行於(yu) 事物者為(wei) “物理”,前者為(wei) 先天的道德法則,後者為(wei) 後天的倫(lun) 理規範。“欲”為(wei) 本心流行的動力,順於(yu) 本心之流行者,為(wei) “心之所欲”;逆於(yu) 本心之流行者,為(wei) “私欲”。實言之,理、欲皆出於(yu) 本心的流行,兩(liang) 者為(wei) 同一本體(ti) 之關(guan) 係。天理與(yu) 人欲之間的對立,並非道德法則與(yu) 感性欲望的直接對立···

【龔曉康】“此心光明”:王陽明的生死覺化與良知體證

王陽明早年出入儒釋道,經龍場大悟覺化生死一念,實現了生命的徹底超拔。考諸陽明對於(yu) 生死問題的思考,乃是基於(yu) “仁者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之理念:人心與(yu) 天地萬(wan) 物神感神應,即是一體(ti) 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徹生徹死之“真己”;但為(wei) 私欲執著所遮蔽,眾(zhong) 生沉淪於(yu) “軀殼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體(ti) 證生死的關(guan) 鍵,在於(yu) 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篤行事···

【龔曉康】“惡”之緣起、明覺與去除——以王陽明“四句教”為中心的考察

“四句教”對於(yu) “惡”之問題有著完整而清晰的闡明:心體(ti) 無惡,表明“惡”為(wei) 非本體(ti) 性的存在;意動有惡,表明“惡”具有因緣和合的性質;良知知惡,表明“惡”能為(wei) 主體(ti) 所明覺;格物去惡,表明“惡”能為(wei) 工夫所破除。其間涉及道德本體(ti) 之確立、倫(lun) 理責任之承擔、自由意誌之可能、道德行為(wei) 之價(jia) 值等問題。由此,王陽明不但構建起了融本體(ti) 與(yu) 工夫為(wei) 一貫的修···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