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重陽】人性論與曆史哲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以牟宗三哲學為例

牟宗三將曆史視作“理”在人之行事中的展開過程,因而人性論是曆史哲學與(yu) 形而上學的理論中介。“理”分為(wei) “實現之理”和“形構之理”,表現在人性結構中就是“綜合的盡理精神”和“分析的盡理精神”,中國和西方的曆史就是這兩(liang) 種理性的實現過程。

【段重陽】“心易”說的發展與完成——從楊簡到劉宗周

對“一”的領會(hui) 和踐行構成了“心易”說的核心,也是從(cong) 楊簡到王陽明、劉宗周的易學哲學之特色。王陽明通過心物的顯隱關(guan) 係和良知體(ti) 用論,既澄清了“心”與(yu) “易”(物)的同體(ti) 而顯,也指明了工夫的途徑,彌補了“直心”在應物之用上的缺陷。劉宗周通過心對“易象”的籌劃作用闡明了“易”何以為(wei) “心易”,也通過“心極”闡明了“心”與(yu) “易”何以為(wei) “一”。王陽明···

【段重陽】自然本性與曆史 ——讀陳贇教授《文明論的曆史哲學》

人朝向超越者的體(ti) 驗之差異一方麵塑造了不同的超越者(如“上帝”和“天道”之別),另一方麵標誌著不同的“自然本性”,曆史則是這種不同的超越體(ti) 驗所展開的場域。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根源性反思所達至的地基就是人自身的超越性體(ti) 驗,而對於(yu) 西方“逃離的形而上學”進行的批判所呼喚的就是人之真正的自然本性。

【段重陽】存在論、根據律與體用論的形而上學

在中國哲學中,物並未基於(yu) “相—是”得到把握,“用”成為(wei) 中國哲學對物之同一的把握方式,從(cong) 而也就是作為(wei) 根據的物之“如何”。從(cong) “用”把握到的存在者之規定性,即物之“體(ti) ”,而這種把握在指向物的同時,更指向了對存在者之整體(ti) 及其根據的把握,因而通過體(ti) 用論展開的對物之“如何”的追問表明自身為(wei) 以“天德”或者“天理”為(wei) 根據展開的形而上學體(ti) 係。

【段重陽】以感論性:張載的氣學體用論及其內在困境

張載將“感”把握為(wei) 所有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性”)、將“神”把握為(wei) 所有存在者的實在基體(ti) 而實現了對作為(wei) 超越者的流行整體(ti) 的指明,這是體(ti) 用論的建立。同時,張載的“虛心”和“心化”工夫之目的是將太虛之象朗現於(yu) 心中而實現對最終根據的把握。但是,張載將“性”和“神”把握為(wei) 同質性的,使得整體(ti) 之根據與(yu) 整體(ti) 自身在現實形態上難以區別,從(cong) 而對萬(wan) 物···

【段重陽】宋明理學中的宇宙論與形而上學——從沃格林和牟宗三的差異談起

在沃格林看來,中國思想從(cong) 未完成對宇宙論的突破,即“神性根基”未在超越與(yu) 開端兩(liang) 個(ge) 方向顯示自身。與(yu) 之相反,在牟宗三的哲學史書(shu) 寫(xie) 中,宇宙本體(ti) 論恰恰指向了對宇宙的超越。然而,在宋明理學中,作為(wei) 對緊湊宇宙論的突破,體(ti) 用論的形而上學不導向對開端的探問,也沒有對超越之創造者的尋求。道之體(ti) 用所表達的“實在之過程”與(yu) 以終末論為(wei) 標誌···

段重陽 著《致良知與道德人格的生成》出版

花木蘭(lan) 文化事業(ye) 有限公司2022年9月出版

【段重陽】 “攝用歸體”與“攝體歸用”:論熊十力形而上學的兩個步驟

對普遍者(恒轉—本心)和最高者(一元實體(ti) )的闡明以及二者如何共屬一“體(ti) ”構成了熊十力形而上學建構的核心,前者指向了“攝用歸體(ti) ”,後者指向了“攝體(ti) 歸用”,而起始處在於(yu) 以“用”或者“行”言“相”,並經由“用”的不同樣態而獲得對兩(liang) 種“體(ti) ”的把握。“攝用歸體(ti) ”和“攝體(ti) 歸用”是形而上學的兩(liang) 個(ge) 步驟,前者提出了最高者和普遍者的問題,後者則表明···

【段重陽】儒學哲學化的曆史階段及其限度

當儒學想要承擔起中國文明之重建的任務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是這樣的文明試圖通過現實的政治社會(hui) 秩序塑造的是何種人性,這也是傳(chuan) 統儒家對“教化”的重視。對近二百年的近代中國之考察也需要深入到這樣的層麵才能夠將儒學置於(yu) 文明的根基,並以此明確現實的任務,而非某種現實的利益需要。

【段重陽】“繼之者善也”:萬物一體與天理的發生機製

對於(yu) 宋明理學中廣義(yi) 的心學傳(chuan) 統來說,善意味著在人對自身的行動規定中對生生之天理的“繼之”,也就是將萬(wan) 物生成的根據作為(wei) 自身行動的根據,由此世間的禮法之善才有了超越根據。天理不再直接是各種當行之則,而是要通過心的無內(nei) 外所達至的萬(wan) 物一體(ti) 才能顯現,並且經由這種狀態下的主宰之心而發生為(wei) 不同的當行之則。

【段重陽】“誠意”與“正心”:致良知工夫的兩種路徑

工夫論從(cong) 朱子到陽明再到龍溪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陽明那裏可以得到確認,前者是“誠意”工夫的轉變,後者則是“正心”工夫的提出。朱子的“誠意”工夫所體(ti) 現的道德意識是一種“反思—規範”的道德意識,即人對自己意念的判斷是根據已經具有的“應當之理”做出一個(ge) 判斷,而後“規範”自己的意念使其合於(yu) 善。

【段重陽】荀子心性論辨原

荀子言性雖以生之自然為(wei) 旨,然而生之自然卻在荀子這裏表現為(wei) 三種形式:其一,目之明、耳之聽的基本生理能力;其二,寒而欲暖、飢而欲食的「生而有欲」之生理欲望;其三,此種欲望不可控製之趨向於(yu) 爭(zheng) 鬥亂(luan) 法。《性惡》篇將後兩(liang) 者打並歸一,並將第一種納入其論證的核心論據,故而內(nei) 部有不協調且與(yu) 其餘(yu) 諸篇有抵牾之處。在以生之自然言性的···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