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陽明心學與禮教精神

中國傳(chuan) 統禮教精神主要表現在以儒家價(jia) 值觀念塑造人、以禮治和人倫(lun) 之道作為(wei) 公私生活秩序的基礎、推崇禮樂(le) 典章及儀(yi) 節的傳(chuan) 承和教化等方麵。陽明心學的良知說將儒家的價(jia) 值規範內(nei) 化為(wei) 人的心性秩序,從(cong) 而將一般意義(yi) 上的恪守禮教轉化為(wei) 遵從(cong) 良知。陽明心學重視儒家禮教的人倫(lun) 之道,在理論上強調人倫(lun) 之道對於(yu) 公私生活秩序的重要性,並將人倫(lun) 教化···

朱承 著《治心與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增訂版)》出版

《治心與(yu) 治世——王陽明哲學的政治向度(增訂版)》是《陽明文庫》學術專(zhuan) 著係列其中一冊(ce) 。本書(shu) 認為(wei) ,雖然不能簡單將王陽明哲學思想化約為(wei) 某種政治哲學,但王陽明哲學內(nei) 在地蘊含著豐(feng) 富的政治向度。這一向度呈現為(wei) ,在政治理想上向往“萬(wan) 物一體(ti) ”的人間秩序和“三代之治”的治理模式,同時期待全體(ti) 社會(hui) 成員都成為(wei) “聖人”的盛景;在基本政治主旨···

【朱承】王陽明的教化事業

儒家往往認為(wei)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因為(wei) 有德有位,故而能夠很好地“行儒家之道”,但是到了孔孟那裏,往往是有德而無位,隻能“傳(chuan) 儒家之道”,而按照韓愈在《原道》裏的說法,孔孟之後,連“傳(chuan) 儒家之道”也陷入了困境。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來看,宋明理學家十分在意韓愈的這一說法,紛紛以“傳(chuan) 儒家之道”作為(wei) 自己的學術理想。

【朱承】王陽明的為政功業

王陽明一生的政治經曆,是他不同於(yu) 古代許多書(shu) 齋裏的哲學家之處,也是後世學者欽慕陽明而值得大書(shu) 一筆的地方。關(guan) 於(yu) 王陽明的事功,後人多有評述。清代儒者毛奇齡曾說:“故堯舜相禪,全在事功。

【朱承】探索儒家公共性思想的現代詮釋

儒家公共性思想依然對於(yu) 維係中國傳(chuan) 統公共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也依然能夠為(wei) 當代美好公共生活創建提供思想資源和智慧啟迪。

【朱承】以群觀之:荀子的公共性思想

荀子公共性思想體(ti) 現了儒家公共治理的現實性一麵。荀子從(cong) 人的群體(ti) 性來審視人的存在與(yu) 發展,他正視人的利欲與(yu) 差異,為(wei) 了維護“群”的最大利益,強調通過“先義(yi) 後利”的選擇來保證公共性價(jia) 值的優(you) 先性,主張以“隆禮重法”的方略來促成公共生活的有序與(yu) 穩定。

【朱承】彰顯君子人格的公共性情懷

“君子”不僅(jin) 是個(ge) 人修養(yang) 中所展現的優(you) 良品格,也是營造良好公共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典範式人格氣質,具有公共性意味。我們(men) 說,人不能脫離公共生活,小到應對血緣宗法共同體(ti) ,大到參與(yu) 政治共同體(ti) ,都是人的公共生活狀態。在公共生活中,為(wei) 了形成和維護一定的公共秩序,保證人從(cong) 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狀態進而實現理想中的美好生活,需要人們(men) 具有···

【朱承】變動不居的情境中如何做個人抉擇?孔子是榜樣

司馬遷說:“餘(yu) 讀孔氏書(shu) ,想見其為(wei) 人。”究竟怎樣的人才能使後人發出“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長於(yu) 夜”的感歎?事實上,孔子的人生經曆並不具有十分的傳(chuan) 奇性,他隻是春秋末期魯國很多沒落貴族的普通一員,使得他留名千古的是他的思想,是他所創立的儒家之道。

【朱承】張載的公共性思想述論

公共性是張載哲學思想的麵向之一。張載構造的“氣本論”為(wei) 多樣性的生活世界奠定了同一性的本體(ti) 論基礎,“崇公抑私”的價(jia) 值選擇表現了其“公共性優(you) 先”的立場,宗法、封建和井田的複古性製度設計是其公共治理方略的展現,而“民胞物與(yu) ”思想代表了他對公共生活的一種理想。張載的公共性思想是先秦儒家公共性思想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朱承】樂詩之教

儒家致力於(yu) 將政治秩序落實在感性的生活中,將政治與(yu) 道德觀念滲透到“樂(le) 詩”中去,並把它們(men) 推廣到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們(men) 在日常的藝術生活中感知政治,認同某種價(jia) 值觀念與(yu) 秩序,在藝術生活層麵落實儒家的政治理想。這種通過“樂(le) 詩之教”形式對藝術生活與(yu) 政治生活的有機融合,不僅(jin) 是詩禮文化形成的內(nei) 在動力,而且彰顯出詩禮文化的藝術性···

【朱承】天下歸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公共性是孔子哲學思想的一個(ge) 重要指向。“仁愛”是孔子公共性思想的核心,“仁”既是個(ge) 體(ti) 內(nei) 心存有也是其在公共交往、政治活動中所需要貫徹到底的原則。在“仁”的原則主導下,為(wei) 政者以德性與(yu) 德行謹慎地運用公共權力並為(wei) 公眾(zhong) 謀取福利,人們(men) 在公共生活中恪守“禮”的準則,並將其具體(ti) 到各種生活場景中,以之交往朋友、居處鄉(xiang) 裏和參與(yu) 政治。

【朱承】萬物一體視域下的人工智能

“萬(wan) 物一體(ti) ”是傳(chuan) 統中國哲學提供的理解人與(yu) 世界關(guan) 係的一種視角,中國哲學裏存在著一個(ge) “合異齊同”的視角看待人與(yu) 世界關(guan) 係的傳(chuan) 統。在“萬(wan) 物一體(ti) ”的視閾下,我們(men) 可以將人工智能既看作是人類主體(ti) 世界的延伸,也可看作是人與(yu) 對象世界的融合。麵對浩瀚而至的人工智能浪潮,人類應該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的情懷對待之。

【朱承】作為一種理性選擇的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是人們(men) 在公共生活中公開運用理性對生存處境進行分析和反思後所形成的價(jia) 值判斷和行為(wei) 選擇,體(ti) 現了人之為(wei) 人的理性精神。就國家而言,人們(men) 的共同生活和理性認同構成了國家存續的前提;就個(ge) 人而言,國家的功能和目的滿足了人們(men) 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理性訴求。正是個(ge) 人與(yu) 國家不可分割的密切關(guan) 聯,使得人們(men) 在理性的基礎上產(chan) 生了對於(yu) 自···

【朱承】黃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以《明夷待訪錄》為中心的考察

黃宗羲的政治哲學在公共性維度有著豐(feng) 富的體(ti) 現。黃宗羲正視人性之私,但要求為(wei) 政者在履行公職時應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權位謀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也不能將職分定位於(yu) 效忠一家一姓。黃宗羲主張,國家的大根大本在於(yu) 製度建設,但製度建設的正當性不在於(yu) 維護帝王統治,而在於(yu) 其利於(yu) 天下萬(wan) 民的動機與(yu) 措施。

【朱承】君子有德必有位?——以王充的“逢遇論”為中心的考察

王充在傳(chuan) 統“德位是否相稱”的問題意識下,提出自己的“逢遇”論,將君子、士人的政治際遇訴諸於(yu) 偶然性,批評了時人“賢人可遇,不遇,亦其自咎也”的狹隘觀點,並以此來為(wei) 自己政治上的“不遇”提供解釋。

【朱承】詩酒中的美好生活與思想世界——哲學史“泛化”書寫的一個嚐試

傳(chuan) 統文人圍繞“酒”進行的詩歌創作,從(cong) 早期的禮儀(yi) 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現,演變成後來的文人個(ge) 體(ti) 心性、情懷、誌向的反映。文人的詩酒意象,呈現他們(men) 對於(yu) 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維度,也展示了傳(chuan) 統知識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氣象。

【朱承】王霸之辯與儒家公共性思想

在宋明理學中,王霸之辯主要圍繞掌握公共權力的統治者具有何種動機才更為(wei) 正當的問題來開展,在這一論域中,王霸之辯又轉化為(wei) 公私之辯。傳(chuan) 統王霸之辯在建構政治理想、促使政治家注重個(ge) 人品德等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現代政治哲學具有啟示意義(yi) ,但在解釋公共權力的來源、約束和運行等方麵,缺乏更為(wei) 深入的解釋能力和有效的現實措施。

【朱承】“孝”是公共規範還是個人美德

“孝”在儒家傳(chuan) 統中發揮著雙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規範,也是家庭生活中的個(ge) 人美德。作為(wei) 公共規範的“孝”,往往意味著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倫(lun) 理生活的順從(cong) 關(guan) 係,被統治者所關(guan) 注、輿論所監督、公權力所保障,由此,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孝道”可能演化為(wei) 一種“道德表演”。

【朱承】走向世界哲學的理論儒學——論楊國榮教授的儒學研究

楊國榮教授的理論儒學以世界哲學作為(wei) 背景與(yu) 潛在的對話者,著意從(cong) 觀念層麵去界定儒學的本質性內(nei) 涵,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揭示儒學思想的理論蘊含、建構儒學思想的演變邏輯,強調儒學的精神性意義(yi) 和規範性價(jia) 值,主張包括儒學在內(nei) 的中國哲學應與(yu) 西方哲學相互激蕩,進而成為(wei) 世界哲學必要的理論資源。

【朱承】陽明學研究的政治之維

陽明學研究的政治維度,呈現為(wei) 三種形式,一是以王陽明之政治軍(jun) 事事功為(wei) 中心的政治史考察;二是以陽明學所蘊含的理論品格、精神氣質為(wei) 中心的思想史考察;三是以陽明學之核心概念、命題以及社會(hui) 教化活動為(wei) 中心的政治哲學考察。對陽明學上述三種形式的政治維度考察,特別是對陽明學政治哲學思考,可以拓展中國傳(chuan) 統政治哲學的研究領域。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