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通過對《孝經刊誤》的文本分析來闡明朱子對《孝經》的懷疑和肯定,把握朱子《孝經》學的立論分寸,並結合經學史上的有關(guan) 看法從(cong) 一種更為(wei) 綜合的經學觀念提出對朱子《孝經》學的重新評價(jia) 。
在兩(liang) 篇悼念文字中,陳寅恪分別以“殉大倫(lun) ”和“獨立自由之意誌”來刻畫王國維的自殺行為(wei) 。能夠將這兩(liang) 種理解統一起來的隻能是一個(ge) 倫(lun) 理自由的觀念。不過,這裏存在著兩(liang) 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基於(yu) 人倫(lun) 的實現能力理解自由,一種是以自由為(wei) 基礎重構人倫(lun) 。這個(ge) 思路的分叉處正是儒教與(yu) 黑格爾的倫(lun) 理自由觀念的區別所在。儒教人倫(lun) 觀念的規範性重構應···
從(cong) 五倫(lun) 說到三綱說的一個(ge) 重要轉變,其實是使儒家倫(lun) 理思想從(cong) 以美德為(wei) 核心轉變到以義(yi) 務為(wei) 核心。這個(ge) 轉變不僅(jin) 改變了儒家倫(lun) 理思想的本來麵目,而且使人倫(lun) 變成了一種桎梏。我們(men) 或可推論說,三綱說雖是從(cong) 五倫(lun) 說轉變而來,但與(yu) 韓非子那種以法則為(wei) 核心的倫(lun) 理思想有極深淵源。質言之,三綱說實際上是儒家思想法家化的後果。賀麟所洞察到的三綱的···
道統是儒學研究領域的大問題。本文從(cong) 韓愈的道統說開篇,論及孔子在道統分化為(wei) 治統與(yu) 教統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凸顯了孔子“繼往聖,開來學”的立德、立言的不朽貢獻。
如何理解仁與(yu) 孝的關(guan) 係,這個(ge) 問題在漢、宋儒學史上都被明確提出過,可見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論框架中提出仁體(ti) 孝用論,將儒門義(yi) 理中所提倡的愛的普遍性與(yu) 差等性成功地統一起來,但在落實於(yu) 生活經驗時猶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應當從(cong) 天人之間的感應來理解仁與(yu) 孝的關(guan) 係,這樣仁與(yu) 孝皆歸屬於(yu) 人直麵天地的超越性經驗;後半部···
古典意義(yi) 上的經學和近代以來的經學研究根本上就是兩(liang) 回事——豈止是兩(liang) 回事,後者根本就是前者的反動!要恢複經學首先就要徹底清理和批判近代以來種種以國故立場、疑古立場或反古立場出現的所謂經學研究,而這亦應當成為(wei) 終結“五四”之思想行動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
儒學研究的主題已經遠遠超出原有的中國哲學領域,不僅(jin) 產(chan) 生了大量新的思想主題,也使原來很多舊的思想主題呈現出相當不同的麵貌。可以斷言,立足儒學的義(yi) 理,就社會(hui) 各階層都關(guan) 心的公共問題展開獨特、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將是今後中國社會(hui) 公共話語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
梁漱溟確立起一個(ge) 以文化的演化為(wei) 核心、以佛法的實現為(wei) 歸宿的世界曆史的觀念,而他之所以能夠認同儒家,首先是因為(wei) 儒家思想中所體(ti) 現出來的文化精神在曆史演化的過程中正在成為(wei) “合乎時宜”的,也就是說,人類精神有著客觀的演化曆程,而儒家文化意味著人類精神在其客觀演化過程中所必然經由的一個(ge) 階段。
本書(shu) 以人倫(lun) 問題為(wei) 思考主軸,重新刻畫了中西問題、古今問題以及在中西古今的張力中展開的中國現代性的相關(guan) 理念、主張與(yu) 道路等思想界關(guan) 注的熱點問題,清晰地呈現了儒教傳(chuan) 統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遭遇的重大問題和巨大張力,詳細地分析了現代儒學的思想方向與(yu) 理論困境。
在《新民說》中,梁啟超基於(yu) 耶林式的法權觀念批判舊倫(lun) 理與(yu) 舊道德,並以此建構新的社會(hui) 倫(lun) 理。但他並未因此而完全否定了舊倫(lun) 理與(yu) 舊道德,而是基於(yu) 新的權利義(yi) 務觀念對舊倫(lun) 理進行規範性重構,將舊道德淬厲為(wei) 新道德。
唐文明 主編《公共儒學》創刊暨第1輯“王道理想與(yu) 批判精神”出版
按照朱熹的理解,太極圖每相鄰的兩(liang) 層都有天地之心的作用,也就是說,太極圖其實也可以稱作天地之心圖;朱熹特別重視天地之心的主宰含義(yi) ,在其思想架構中,天地之心的理論功能是統合理氣,也就是說,與(yu) 工夫論層麵的心統性情相應,宇宙論層麵則是心統理氣。
現代性要想成功地繼承傳(chuan) 統中有活力的、積極的遺產(chan) ,必須通過現代性本身的原則(而非傳(chuan) 統主義(yi) 的方法)將古典性籲請回來,即通過追認將古典性本真化——本真化是一個(ge) 現代原則,是籲請傳(chuan) 統的唯一的現代方式——從(cong) 而實現傳(chuan) 統的現代性。在此,交往理性將成為(wei) 一個(ge) 曆史的概念。
一方麵,在現代儒學的各種版本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空洞的仁學,其實是將原本來自實際生活經驗的精神指引徹底抽空其內(nei) 容而為(wei) 種種大而無當的愛人類主張背書(shu) ,而這些大而無當的愛人類主張自然也會(hui) 呈現出明顯的烏(wu) 托邦主義(yi) 傾(qing) 向;另一方麵,被經過有意的扭曲性解釋的陽明學成為(wei) 現代儒學的主流,其實是在“夷天地為(wei) 物質”的科學主義(yi) 蠱惑下繼續···
內(nei) 在於(yu) 啟蒙主義(yi) 的信念,新文化運動經曆了兩(liang) 次激進化:第一次是啟蒙的自我確認,旨在為(wei) 啟蒙清除一切舊製度及其相關(guan) 的舊文化;第二次是啟蒙的自我反思和繼續推進,在政治主張上表現為(wei) 從(cong) 自由民主轉向社會(hui) 民主。在爭(zheng) 奪對新文化運動的解釋權的過程中,斷裂論者和連續論者雖然呈現出尖銳的對立,但仍共享著啟蒙主義(yi) 信念。
現代儒學的開展以來自西方的哲學思考為(wei) 主要方法,歸屬於(yu) 遭遇古今變革的中國啟蒙時代。既然現代儒學關(guan) 乎現代中國人對本族曆史、文化的理解與(yu) 認知,那麽(me) ,以哲學為(wei) 其主流形態的現代儒學在思想界發生的巨大影響表明來自西方的哲學思考已然成為(wei) 現代中國人自我認知、自我反思的一個(ge) 重要工具。
現代儒家思想的開展,更多地表現為(wei) 調動乃至挪用儒家傳(chuan) 統思想資源順應革命之潮流,而很少能夠做到堅守儒家立場以反思、回應革命所帶來之問題。與(yu) 此相關(guan) 的另一個(ge) 曆史事實是,恰恰是儒家傳(chuan) 統中的某些思想資源,為(wei) 中國革命提供了真實的精神動力,盡管儒教中國,正是革命的對象。
孔子以前對士的理解的重心在“仕”,強調的是任官職事,孔子對士的理解的重心則在“學”,突出的是弘道崇德。這一轉變意義(yi) 重大,使得弘道成為(wei) 士人出仕的根本目的,從(cong) 而也影響到了君臣之倫(lun) 的重新建構。簡而言之,既然士人出仕的根本目的在弘道,那麽(me) ,道就成為(wei) 君臣之倫(lun) 的規範性基礎。這樣一來,臣對君的從(cong) 屬關(guan) 係實質上來自士對於(yu) 道的遵從(cong) ,···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