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梁劍】瞽瞍難題與孝道的唯義主義

舜之事親(qin) ,涉及孝道的瞽瞍難題。與(yu) 遊敘弗倫(lun) 問題相參可以發現,依照瞽瞍難題,儒家的孝道是唯義(yi) 主義(yi) ,既不是唯意誌論、權威主義(yi) 或盲從(cong) 主義(yi) ,也不是蘇格拉底式的理性主義(yi) 。義(yi) 者,宜也,在親(qin) “不可逆”的通則之下允許親(qin) “不能順”的情形。

【劉梁劍】王船山與明清哲學轉型的一個麵向

明清之際,天崩地解。與(yu) 明代覆亡相隨的,不隻是簡單的朝代更迭意義(yi) 上的亡國之恨,更有與(yu) 夷夏之辨緊密關(guan) 聯的“中國淪亡”之痛。王船山(1619—1692)早年積極用世,對時代問題有著深切感受。中年之後,托跡山野,懷著“七尺從(cong) 天乞活埋”的痛鬱之心,從(cong) 事“六經責我開生麵”的偉(wei) 業(ye) 。其中,他沉思性與(yu) 天道,批判宋明理學關(guan) 於(yu) 天道之理及人自身存···

【劉梁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之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我們(men) 需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那就是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及其生成之道?這一追問引導我們(men) 思考孔夫子和馬克思,思考古今中西,思考中國與(yu) 世界。

【劉梁劍】全球文明倡議,以“道”觀之,以行成之

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俄媒體(ti) 刊發的署名文章中提到,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國際關(guan) 係學院提出“人類文明共同體(ti) ”理念後,“又相繼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豐(feng) 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內(nei) 涵與(yu) 實踐路徑,為(wei) 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提供了中國方案。”

【劉梁劍】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類文明升維提級

中華文明的現代更新,其意義(yi) 不在於(yu) 創建一個(ge) 試圖接近西方卻又“走樣”的現代化,也不止於(yu) 中華文明由古向今的自我更新,而是於(yu) 中國大地上展開一場規模宏大的人類文明創新實踐。經由中西文明既交鋒又交融、古今文明既對抗又互滲的艱難曆程,實際上已經孕育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種種端倪。

【劉梁劍】文明分殊與世界大同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人類文明,正麵臨(lin) 大變局。各大文明體(ti) 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其曆久彌新的發展過程中積澱了偉(wei) 大智慧。它們(men) 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蘊含著全人類向前發展所亟須的共同價(jia) 值。

【劉梁劍】感受與中國哲學如何做事——對“事”哲學的方法論考察

作為(wei) 做哲學的一種嚐試,楊國榮近幾年來“事”哲學的實質內(nei) 涵,以及“事”哲學的做法,對於(yu) 如何做中國哲學具有啟發意義(yi) 。

【劉梁劍】天親合一與身體的成長——船山《西銘》題解孝道思想引義

船山《西銘》題解著意闡發天親(qin) 合一之理。船山認為(wei) ,從(cong) 理學史的問題脈絡來看,《西銘》大義(yi) 在天親(qin) 合一。船山區分“大者”與(yu) “切者”,主張“從(cong) 其切者而言之,則別無所謂乾,父即生我之乾,別無所謂坤,母即成我之坤”。從(cong) 自己親(qin) 生父母身上實實在在體(ti) 知父母之乾坤。較之天地,親(qin) 生父母具有切身意義(yi) 上的優(you) 先地位。從(cong) 其切者,不僅(jin) 是從(cong) 理上了解,···

【劉梁劍】生活政治,如何是好——朱承教授新著《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讀後

就現實而言,以《禮記》生活政治為(wei) 鑒通古今,可以觀察當代中國“世俗生活與(yu) 政治價(jia) 值分離”與(yu) “公私不分”的兩(liang) 種極端現象,可以對現實的政治權力與(yu) 日常生活、政治觀念與(yu) 日常行動的關(guan) 係持有更為(wei) 寬廣的理解。

【劉梁劍】“身家國天下”意象與中國政治的當代轉化:一項哲學語法考察

自先秦以降,“身家國天下”乃是中國人理解世界和指導個(ge) 體(ti) 生命實踐與(yu) 社會(hui) 生活實踐的最基本意象之一。“身家國天下”意象是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的一個(ge) 隱喻性概念或概念性隱喻。本文進而探討“身家國天下”意象的內(nei) 在結構、利弊得失及現當代轉型,同時通過“身家國天下”意象體(ti) 察隱喻和意象思維的一般特點和中西之異。“

【劉梁劍】試問豪傑今安在:從王開祖看永嘉學派一個被忽略的精神麵向

居今之世,數百年來高歌凱進的現代文明已經到了某個(ge) 臨(lin) 界點。展望未來,中國文明在挺立自信之後亟待進一步的覺醒?嚴(yan) 中西之辨,忽古今之別,在人類的後經學時代以經學方式“弘揚”儒學,或為(wei) 今日儒學發展最大之歧趨。孔子生於(yu) 春秋,而不以魯國限《春秋》;孔子如生於(yu) 今世,必不以儒家限中國。人類整體(ti) 如欲向死而生,必須在根本處轉變思想···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