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光】五經與中華文明的禮讓精神

“禮讓”是中華文化中淵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觀念,以“讓”作為(wei) 核心字的“謙讓”“禮讓”等詞匯至今都為(wei) 人們(men) 所常道及。從(cong) 思想學理上進行探究可知,周代禮樂(le) 文明有著“聖人貴讓”的傳(chuan) 統,以讓為(wei) 禮的實質與(yu) 精神,“讓”與(yu) 禮製政治實踐緊密相關(guan) 。今人觀念中作為(wei) 公民道德的文明禮讓,也正是幾千年來以禮讓為(wei) 核心的禮樂(le) 文明的遺留和傳(chuan) 承。

【劉增光】《〈孝經〉學發展史》緒論

古人雲(yun) :“合抱之木,生於(yu) 毫末;九層之台,起於(yu) 累土。”今天的中國學術思想研究,幾乎每一個(ge) 領域都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後來者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的。職是之故,對20世紀以來的《孝經》學研究總體(ti) 狀況做一梳理,不僅(jin) 僅(jin) 是對先行者研究成績的尊重,對於(yu) 澄清和彰顯本文的研究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劉增光 著《〈孝經〉學發展史》出版暨後記

本書(shu) 為(wei) 一部通貫的《孝經》學發展史,結合新近出土文獻,采取經學與(yu) 哲學結合的方法,梳理《孝經》學發展的義(yi) 理脈絡及其與(yu) 哲學思潮的內(nei) 在關(guan) 聯,嚐試在文獻的掌握、思想史的分析、《孝經》學本身問題意識的尋繹等方麵實現突破,深刻揭示《孝經》與(yu) 儒家孝觀念的真精神,澄清近代以來附加在《孝經》與(yu) 孝觀念乃至儒學、中國文化之上的一些誤···

【劉增光】天人關係與儒家消極倫理——以理學為中心的思考

儒學乃至整個(ge) 中國文化固然有著重視道德的特質,但儒學自始便存在著消極倫(lun) 理的思想因素,對道德化視角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自覺——不可將世界化約為(wei) 單純道德化的世界,這就體(ti) 現出人的自知。而隻有以人的自知之德為(wei) 基礎,人與(yu) 萬(wan) 物的一體(ti) 和共生共在方可實現。對生生之大德的推崇正意味著超越單純道德化視角與(yu) 人類中心主義(yi) 的局限性。儒學對人與(yu) ···

【劉增光】教化與製法:鄭玄《論語注》中的孔子形象

鄭玄對《論語》意義(yi) 世界的建構,重在構畫出孔子之聖人形象。孔子隱聖同凡,以謙卑的姿態誘進和教化世人,與(yu) 凡民共同生活在禮儀(yi) 共同體(ti) 中。而禮儀(yi) 法度實則正是源於(yu) 聖人之製作,聖人是秩序和文明的開端。製法的聖人與(yu) 謙卑的聖人構成了聖人的兩(liang) 麵,而這兩(liang) 麵恰體(ti) 現於(yu) 《鄉(xiang) 黨(dang) 》一篇中。

【劉增光】公天下的隱沒與忠君的凸顯——唐《孝經注疏》的批判性考察

唐玄宗以至高無上的聖王姿態為(wei) 《孝經》作注,因而《孝經注疏》也就體(ti) 現出不同於(yu) 儒者或經學家注疏的思想特色:一是引儒歸道,尊道德而抑仁禮。二是擺落古禮,刪削《孝經》所含公天下的政治精神。三是強化尊君,從(cong) 德禮之治滑落為(wei) 律法之治。

【劉增光】論嚴複的孔教觀

嚴(yan) 複推崇西方的“以自由為(wei) 體(ti) ,以民主為(wei) 用”,他在中西比較中從(cong) 實證主義(yi) 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論說”仍深受儒家思維方式的影響。通過對中西政教分合關(guan) 係的分析,對知識與(yu) 信仰的區分,嚴(yan) 複為(wei) 宗教的永遠存在保留了位置,此“與(yu) 人道相始終”而不可廢的宗教即為(wei) “真宗教”,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儒家或孔教作為(wei) “真···

【劉增光】真宗教、孔教與國性 ——嚴複宗教視域中的儒家

嚴(yan) 複推崇西方的“以自由為(wei) 體(ti) ,以民主為(wei) 用”,他在中西比較中從(cong) 實證主義(yi) 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論說”仍深受儒家思維方式的影響。

【劉增光 倪超】2019年儒學研究綜述

總體(ti) 而言,2019年的儒學研究,仍然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既有對於(yu) 儒家經典文獻的紮實分析,也有對於(yu) 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對於(yu) 儒家哲學的當代創發。本文圍繞五個(ge) 方麵對此年的儒學狀況進行梳理,分別是:儒家經學與(yu) 子學的互動、宋明理學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現當代儒學的拓展深化、禮學與(yu) 儒家政治哲學的深入探討、比較視野下的儒···

【劉增光】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與陽明學的政治意涵

任老師“保守憲製”、“治體(ti) ”等提法,更能直觀明了地揭示儒家思想對於(yu) 當下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也就是說,憲製結構的公共意識,並非西方獨有,而且是中國自古已有,雖然與(yu) 西方不同,二者的同異可以“家族相似”來說明。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