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shu) 包括四卷:《道論》《倫(lun) 理與(yu) 存在——道德哲學研究》《成己與(yu) 成物——意義(yi) 世界的生成》《人類行動與(yu) 實踐智慧》,四者既脈絡相通,又各有側(ce) 重。以史與(yu) 思的交融為(wei) 進路,“具體(ti) 形上學”既基於(yu) 中國哲學的曆史發展,又以世界哲學背景下的多重哲學智慧為(wei) 理論之源,其內(nei) 在的旨趣在於(yu) 從(cong) 本體(ti) 論、道德哲學、意義(yi) 理論、實踐智慧等層麵闡釋人與(yu) 人的世···
黃勇先生《當代美德倫(lun) 理——古代儒家的貢獻》一書(shu) 體(ti) 現了作者獨特的研究進路,首先表現為(wei) 哲學的曆史與(yu) 哲學的理論之間的溝通。書(shu) 中涉及儒家哲學的不同方麵,看似屬於(yu) 曆史性的研究,但其中又處處滲入了不同的理論視域。同時,該書(shu) 體(ti) 現了中西哲學交融的視域:一方麵,作者注意運用西方哲學理論、概念來回溯中國已有的傳(chuan) 統,由此進一步揭示這···
作為(wei) 浙學的特定形態,王陽明的心學對浙學產(chan) 生了多方麵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jin) 體(ti) 現於(yu) “浙中王門”,而且在思想史的意義(yi) 上表現為(wei) 對明清之際的浙學,特別是黃宗羲思想的製約。黃宗羲是明清之際浙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思想的層麵上,黃宗羲多方麵地受到心學的影響,王陽明的心學也通過製約黃宗羲的思想而在這一時代的浙學之上留下了多方麵的印···
道德行為(wei) 並非僅(jin) 僅(jin) 呈現勉力而為(wei) 的形式,道德的取向和行為(wei) 定勢,往往內(nei) 化為(wei) 人的第二自然或第二天性,後者既可以取得道德習(xi) 慣的形態,也可呈現為(wei) 內(nei) 在的道德直覺,二者以不同的方式製約著仁愛、克己等道德行為(wei) 。
儒學在今天漸呈複興(xing) 之勢。儒學究竟是什麽(me) ?儒學在今天應引向何方?它對於(yu) 解決(jue) 當代麵臨(lin) 的社會(hui) 問題和理論問題具有何種意義(yi) ?本書(shu) 收錄了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楊國榮關(guan) 於(yu) 儒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現了他在儒學趨“熱”背景下的冷靜思考。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儒學的論析,在形式和實質兩(liang) 重意義(yi) 上體(ti) 現了對儒學的“再思考”,並為(wei) 進一步考察儒學提供新的出發···
就精神人文主義(yi) 的擴展這一角度而言,重要的是引入“事”的視域。精神人文主義(yi) 的追求與(yu) 現實之“事”的展開過程,具有內(nei) 在的相關(guan) 性。以“事”觀之既可以視為(wei) 精神人文主義(yi) 意義(yi) 擴展的前提,也為(wei) 精神人文主義(yi) 更深層麵的展開提供了可能的空間。
泰州學派的思想,包括對個(ge) 體(ti) 意願的重視和關(guan) 切,以及其中展現的對人的自由的向往,對人的創造性的肯定,更廣義(yi) 上對平民化的追求以及其中蘊含的平等意識,等等,依然呈現多方麵的意義(yi) ,這些觀念在經過轉換之後,可以成為(wei) 建構當代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體(ti) 係的重要理論資源。
本書(shu) 以哲學的理論和哲學的曆史為(wei) 考察對象,其具體(ti) 內(nei) 容涉及對哲學自身的本源性追問、倫(lun) 理問題的考察、中國哲學以及中西哲學關(guan) 係的反思、儒學的再思考。哲學對自身的追問不僅(jin) 圍繞何為(wei) 哲學、哲學何為(wei) 等問題展開,而且體(ti) 現於(yu) 對哲學自身走向的思考。由哲學理論和倫(lun) 理問題轉向哲學的曆史,便涉及如何理解中國哲學的問題。寬泛而言,理解中國···
從(cong) 孔子開始,儒學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過程又與(yu) “學”緊密聯係在一起。作為(wei) 儒學中的重要人物,荀子也延續了將修身與(yu) “學”相聯係的傳(chuan) 統。
倫(lun) 理共識不僅(jin) 關(guan) 乎如何可能,而且涉及何以必要。從(cong) 觀念層麵看,達到倫(lun) 理共識或價(jia) 值共識,首先與(yu) 避免道德相對主義(yi) 和虛無主義(yi) 相聯係;就實踐層麵而言,倫(lun) 理共識則從(cong) 一個(ge) 方麵為(wei) 社會(hui) 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擔保。達到上述意義(yi) 的倫(lun) 理共識,既以認識人自身為(wei) 形上前提,也關(guan) 乎價(jia) 值態度、理性溝通以及現實的社會(hui) 條件。
事實上,作為(wei) 主流中的支脈,“浙學”每每通過挑戰主流思想的方式,顯示自身的學術品格:王充挑戰當時主流的經學,事功學派挑戰主流的儒學,王陽明挑戰正統的理學,章學誠挑戰主流的乾嘉學派,等等。直到近現代,馬一浮的思想也蘊含著對西學思潮的某種挑戰。可以看到,以有別於(yu) 主流的獨特方式延續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構成了浙學的個(ge) 性特···
隨著曆史的發展,人類的命運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從(cong) 經濟的發展、普遍的安全到生態的維護,等等,人類在各方麵都成為(wei) 休戚與(yu) 共的共同體(ti) 。這種共同體(ti) 既不同於(yu) 個(ge) 體(ti) 性的存在,也不限於(yu) 特定的地域、民族、國家;既非源於(yu) 血緣的自然共同體(ti) ,也非僅(jin) 僅(jin) 以利益關(guan) 切為(wei) 中心的利益共同體(ti) :它表現為(wei) 基於(yu) 經濟、政治、生態等紐帶而形成的一種相···
“新儒學”(Neo-Confucianism)、道學、理學構成了理學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學”指稱理學,體(ti) 現了理學與(yu) 傳(chuan) 統儒學之間的曆史傳(chuan) 承關(guan) 係,用“道學”概括理學,表明了理學以“性與(yu) 天道”為(wei) 對象,理學之名折射了理學從(cong) 普遍之理和殊理的統一中來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趨向。
“心”生成於(yu) “事”,“物”敞開於(yu) “事”。由“事”而顯的意義(yi) 則在進入人之“心”的同時,又現實化為(wei) 意義(yi) 世界,後者既是不同於(yu) 本然存在的人化之“物”,又呈現為(wei) 有別於(yu) 思辨構造的現實之“物”,“心”與(yu) “物”基於(yu) “事”而達到現實的統一。離“事”言“心”、離“事”言“物”,邏輯地引向“心”與(yu) “物”的分離;揚棄這種分離,則需要引入“事”的視域。基於(yu) “事”的心物互動···
我的治學之路始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從(cong) 1978年入學到1988年師從(cong) 馮(feng) 契先生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我在華東(dong) 師大度過了10年求學時光後,留校任教至今。回憶當時的學習(xi) 場景,與(yu) 馮(feng) 先生的接觸並不頻繁,於(yu) 我影響至深的,還是他的學術著作。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