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軸心時代:辨析與思考

在《曆史的起源與(yu) 目標》一書(shu) 中,卡爾·雅斯貝爾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古希臘)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發展現象稱之為(wei) 軸心時代。自20世紀60年代後,這一理論已引起了中外思想家和社會(hui) 學家的普遍注意。

【專訪】 楊國榮:“具體形上學”如何可能?

近代以來,尤其是步入20世紀以後,隨著對形而上學的質疑、責難、拒斥,哲學似乎越來越趨向於(yu) 專(zhuan) 業(ye) 化、職業(ye) 化,哲學家相應地愈益成為(wei) “專(zhuan) 家”,哲學的各個(ge) 領域之間,也漸漸界限分明甚或橫亙(gen) 壁壘,哲學本身在相當程度上由“道”流而為(wei) “技”、由智慧之思走向技術性的知識,由此導致的是哲學的知識化與(yu) 智慧的遺忘。

【楊國榮】倫理視域中的“熟人”與“陌生人” ——兼議關於傳統倫理的若幹言說

熟人與(yu) 陌生人的區分,現在已成為(wei) 倫(lun) 理領域所關(guan) 注的問題。費孝通認為(wei) ,中國的鄉(xiang) 村,“是一個(ge) ‘熟悉’的社會(hui) ,沒有陌生人的社會(hui) ”。這一看法漸漸成為(wei) 考察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出發點,而熟人與(yu) 陌生人,則構成了傳(chuan) 統倫(lun) 理與(yu) 現代倫(lun) 理的不同對象。

【楊國榮】宋明理學的二重性 ——兼議《宋明理學論稿》

這次會(hui) 議主題是宋明理學的價(jia) 值和流弊,以前的研究常常或者主要指出宋明理學的價(jia) 值,或者主要著重於(yu) 它的缺陷,相對於(yu) 此,現在把這兩(liang) 方麵結合起來,這樣的會(hui) 議主題是比較全麵的,這也體(ti) 現了這次會(hui) 議的獨特之處。從(cong) 宋明理學的研究本身來看,經過這麽(me) 多年的發展,對其中包含的豐(feng) 富性和多種內(nei) 涵,也已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專訪】楊國榮:不同文明如何在相遇中形成新的創造?

不同的文化傳(chuan) 統對哲學有不同理解,參與(yu) 世界性的百家爭(zheng) 鳴,需要理解現在世界共同麵臨(lin) 的問題。

【楊國榮】作為思想家的劉禹錫

首先祝賀這次會(hui) 議的順利召開,因為(wei) 其他事情,我無法直接到場,所以隻能用視頻的方式事先說說自己的相關(guan) 看法。

楊國榮 著《經典與經學》出版暨序言、前言

全書(shu) 分為(wei) 上、中、下三編。上編提出了傳(chuan) 統經學應走向現代形態的獨見,剖析經學與(yu) 經典的深層次問題,為(wei) 經學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編立足文本,對《詩經》、《荀子》、三禮、《易傳(chuan) 》、《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作出了具有現代理論意蘊的詮釋,對於(yu) 經學中的禮學研究如何走向現代學術形態,也給出了具體(ti) 案例;下編回顧中國經···

楊國榮 著《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增訂本)出版

本書(shu) 從(cong) 一個(ge) 新的視野出發,對陽明心學展開多維度的闡釋,思路開闊,創見頗多,具有開拓性。

【楊國榮】陳榮捷、蕭萐父與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

從(cong) 早期先秦的禮法之爭(zheng) ,到明清時期“天崩地解”的社會(hui) 劇變,再到近代的“古今中西之爭(zheng) ”等,都構成了我們(men) 的研究背景,屬於(yu) 源頭性的內(nei) 容。今天,同樣麵臨(lin) 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愈發錯綜複雜。從(cong) 中國哲學的研究看,這無疑也是需要關(guan) 注的思想之“源”。

【楊國榮】古典學與經學:內涵和意義

經學與(yu) 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相關(guan) 聯,兩(liang) 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從(cong) 更廣義(yi) 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西方古典學還是傳(chuan) 統經學,今天都麵臨(lin) 如何走向現代的問題。

【楊國榮】道德係統中的德性

作為(wei) 人存在的精神形態,德性在意向、情感等方麵展現為(wei) 善的定勢,同時又蘊含了理性辨析的能力及道德認識的內(nei) 容,它為(wei) 道德實踐提供了內(nei) 在的根據。道德行為(wei) 的普遍指向與(yu) 評價(jia) 的普遍準則離不開一般的規範,而規範的現實有效性又與(yu) 德性聯係在一起。德性既表現為(wei) 內(nei) 在的精神結構,又體(ti) 現於(yu) 現實的行為(wei) 過程,與(yu) 化外在規範為(wei) 內(nei) 在德性相關(guan) 聯的是化···

楊國榮 著《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增訂本)》出版

本書(shu) 從(cong) 一個(ge) 新的視野出發,對陽明心學展開多維度的闡釋,思路開闊,創見頗多,具有開拓性。尤其從(cong) “存在”的維度上闡明陽明心學的個(ge) 體(ti) 性特征,進而提出“存在意義(yi) ”的轉換問題,明確肯定陽明心學將情感、意誌視為(wei) 主體(ti) 應有的規定,這都是同類著作中少見的。又如從(cong) 陽明學關(guan) 於(yu) “心體(ti) ”、“本體(ti) ”與(yu) “工夫”等方麵所表現的二重性引出其演變分化的曆史···

【楊國榮】禮的哲學意義——基於《 荀子 · 禮論》的考察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社會(hui) 秩序的建構,涉及體(ti) 現等級差序的多重活動,這種活動包括祭祀、喪(sang) 禮,等等,其具體(ti) 展開則關(guan) 乎基本的飲食起居。禮對這些活動的製約,也展示了禮自身多方麵的規範意義(yi) 。荀子對祭祀之禮、喪(sang) 禮的看法體(ti) 現了理性的立場,一方麵,這表明理性主義(yi) 立場在整個(ge) 中國文化中一脈相承,另一方麵,也折射了禮的解釋與(yu) 神道設教觀念的···

【楊國榮】重視浙江文脈中的“浙學”品牌

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如何傳(chuan) 承好、弘揚好綿延千年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使其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與(yu) 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為(wei) 當下國家和民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新時代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推動這一方麵的進一步發展,則是其曆史使命。

【楊國榮】紀念成中英先生

從(cong) 友人處獲悉,成中英先生於(yu) 2024年7月2日不幸去世。這一噩耗既使我悲從(cong) 中來,又深感意外。不久以前,成中英先生還來電,討論有關(guan) 在“中英書(shu) 院”作經學的講座問題,言說中,成中英先生不僅(jin) 思路清楚和敏捷,而且依然表現出濃厚的學術關(guan) 切和熱忱,很難與(yu) 辭世聯係起來。所以,聞知以上信息,不覺甚為(wei) 悵然。

【楊國榮】文明的價值意義

以文明作為(wei) 一個(ge) 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義(yi) 。習(xi) 近平同誌把文明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根,也從(cong) 一個(ge) 方麵體(ti) 現了這一點。

【楊國榮】人與自然:天人之辨的多重內涵及其展開

人的存在與(yu) 天相對,這裏的“天”首先指廣義(yi) 的自然。司馬遷以“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為(wei) 治學旨趣,“古今之變”屬人自身的曆史衍化,“天人之際”呈現為(wei) 人與(yu) 對象的互動。在相近的意義(yi) 上,邵雍也指出:“學不際天人,不足謂之學。”這裏同樣把天人關(guan) 係的考察,視為(wei) 人的使命。寬泛意義(yi) 上的自然涉及一切對象:“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

【楊國榮】蕭萐父與20世紀下半葉中國哲學史研究

從(cong) 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發展來看,蕭萐父先生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貢獻,在學術界產(chan) 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楊國榮】再思荀子的人性學說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有不同表述,由此,對其人性理論,也形成了種種帶有歧義(yi) 的解釋。流行之論以荀子為(wei) 性惡說的代表,這種人性理論又被視為(wei) 孟子性善說的對立麵。晚近以來,又有所謂“性樸”說,以為(wei) 荀子的人性理論以主張“性樸”而非“性惡”為(wei) 特點,這種看法既有曲意回護的取向,也有強求新說之意,似乎很難視為(wei) 荀子的人性理論的恰當解說。合···

【楊國榮 陳贇】具體形上學與智慧的追尋

具體(ti) 形上學要求對具體(ti) 、現實、真實的世界作係統性的考察。它是對普遍性問題進行整體(ti) 追問,又有著開放性並展現為(wei) 發展過程。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