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shu) 是作者“生活儒學”(Life Confucianism)的選集,從(cong) 2004年至2021年間作者關(guan) 於(yu) “生活儒學”的大約200篇文章中選出,按照導論、方法論、本體(ti) 論、知識論、倫(lun) 理學、美學、曆史哲學的大類編排而成。
春秋早期的鄧曼,堪稱“中國第一女哲”。她對中國哲學的貢獻,不僅(jin) 在於(yu) 具有涵蓋形上學、形下學以及“天人之際”關(guan) 係的思想係統,更在於(yu) 她做出的三個(ge) 思想首創:一是“天道”概念(天帝顯示的必然法則);二是“天不假易”命題(天帝絕不寬容傲慢輕率之人);三是“天道盈蕩”命題(事物發展到滿盈狀態時,就會(hui) 動蕩不安,這是天帝確定的必然法則)。
今天的座談會(hui) ,主題是“近十年來儒學研究趨勢的回顧與(yu) 前瞻”。這看起來時間跨度不長,其實是一個(ge) 大題目,因為(wei) :它涉及的是儒學研究的一種重大轉變;這種轉變,如果不能說是“時代性”的,也是“曆史時段性”的,這取決(jue) 於(yu) 怎樣理解“時代”概念。
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太極”範疇是一個(ge) 宇宙論概念,而朱熹《太極圖解》的“太極”範疇是一個(ge) 本體(ti) 論概念。“太極”這個(ge) 詞語來自《易傳(chuan) 》,雖然也是宇宙論概念,卻不同於(yu) 周敦頤的宇宙論。但無論是本體(ti) 論還是宇宙論,都是存在者化的觀念,因而都麵臨(lin) 著當代哲學之前沿思想的解構。
“生活儒學”和“進步儒學”都涉及現代儒學的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即“進步”與(yu) “自由”。對這兩(liang) 個(ge) 基本價(jia) 值觀念的理解,生活儒學與(yu) 進步儒學之間既有基本的共識,特別是在對現代性價(jia) 值的認同上;同時又有一些重要的差異,尤其是在儒學與(yu) 自由的關(guan) 係問題上。
當代儒學理論已經形成一股明顯的情感轉向趨勢,其中尤以“情理學派”為(wei) 代表。目前亟需通過反思其中暴露出來的理論問題,推動當代儒學情感轉向的進一步發展與(yu) 深化。
孔子的經典詮釋學思想,不僅(jin) 具有“哲學詮釋學”那樣的世俗存在論意義(yi) ,還具有創世論的超凡“創生”意義(yi) 。這種思想深刻地蘊含在孔子的“天命”觀念之中,可以稱之為(wei) “天命詮釋學”。
蒙培元在其數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不僅(jin) 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力重新梳理了儒家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見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哲學思想體(ti) 係“情感哲學”(學界稱為(wei) “情感儒學”),包括其中涵攝的次級理論“心靈哲學”和“生態儒學”。
從(cong) 個(ge) 體(ti) 生命養(yang) 護的角度看,孟子的學說可以視為(wei) 一種養(yang) 生哲學,其宗旨是“事天俟命”,即養(yang) 生以事天和修身以俟死。由此,養(yang) 生獲得了終極信仰的意義(yi) 。就此而論,孟子的“心學”就是一套養(yang) 生心法。
孟子“可欲之謂善”是一個(ge) 極其深刻的命題,它揭示了意欲與(yu) 道德之間的關(guan) 係,特別是揭示了意誌自由與(yu) 社會(hui) 正義(yi) 之間的關(guan) 係。“欲”意味著自由意誌;但主觀的意誌自由並不等於(yu) 客觀的社會(hui) 自由,前者需要在實際的意誌行為(wei) 中才能實現。而“可”則確定了實現意誌自由的條件,即符合社會(hui) 正義(yi) 。
討論“生生”觀念,不能脫離其原初文獻依據,即它在《係辭傳(chuan) 》中的原初涵義(yi) ,亦即“生生何謂”的問題。然後才是“生生何為(wei) ”的問題,即“生生”觀念在當代哲學語境下轉化的可能。就其原初涵義(yi) 來看,“生生”觀念乃基於(yu) “生”觀念,而“生”是說的形上存在者“天地”的活動;因此,“生生”是說的形上存在者“天地”的運行。就其轉化可能來看,可將“生生”觀···
蒙培元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中國心性論”,將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儒家、道家、佛家等都歸入“心性論”,這是一個(ge) 獨創的觀點,既歸納了各家心性論的共性,又特別強調了儒家心性論的特性。“中國心性論”是當代哲學“情理學派”的產(chan) 物,涉及“新理學”、“情感儒學”、“生活儒學”,以及“自由儒學”“心靈儒學”等。
聖人就是溝通天人的中介,但聖人仍是有限的人,而不是全能的天。孔子指出“唯天為(wei) 大”,意在強調天是生成並統攝、高於(yu) 並優(you) 於(yu) 一切存在者的唯一超凡者。人的理性或德性可以超越經驗,卻永遠無法超越這個(ge) 凡俗世界;因此,“人”永遠不能取代“天”。人對天的態度,應當是敬畏。
《漢書(shu) ·藝文誌》絕不隻是一篇目錄學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對於(yu) 秦漢以來的帝製儒學的形成發揮了極為(wei) 重要的影響。這是因為(wei) :當時正處在帝製儒學的形成過程之中,而《漢誌》的儒學正是典型的帝製儒學。
要將實踐哲學視為(wei) 真正的第一哲學,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真正徹底地重新理解和解釋“實踐”,即真正徹底地回到“前存在者”、“前主體(ti) 性”的觀念視域;這同樣適用於(yu) 儒家的“功夫”觀念,即“功夫”被理解和解釋為(wei) 前存在者、前主體(ti) 性的事情。
與(yu) “精神人文主義(yi) ”相對的,是這樣兩(liang) 種既有的人文主義(yi) :一種是“外在的人文主義(yi) ”,即“物質主義(yi) ”;一種是“凡俗的人文主義(yi) ”,即“科學主義(yi) ”,實質上是指的工具理性意義(yi) 上的理性主義(yi) 。換言之,精神人文主義(yi) 具有這樣兩(liang) 個(ge) 思考維度:一是精神的內(nei) 在性與(yu) 物質的外在性;二是精神的超越性與(yu) 理性的凡俗性。
李澤厚和蒙培元是中國哲學情感進路當代複興(xing) 的先驅,而兩(liang) 者的差異是:李澤厚的思想是曆史唯物論的,而蒙培元的思想則是儒學的。當前的情感哲學複興(xing) 存在著三個(ge) 方麵需要反思的問題:一是情感的存在者化問題;二是情感的價(jia) 值中性問題;三是情感的超越問題。
我把這些“象辭”跟《詩經》以及其它一些先秦古謠作了比較研究。結果令我確信:《易經》中隱藏著一部比《詩經》還古老的詩集。
《易經》之“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易經》之“帝”亦然,與(yu) “天”同義(yi) ,同位同格。《易經》“天”“帝”不僅(jin) 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易經》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驗的,即人的一種超越經驗世界而通達超凡者的努力。《易經》的超越觀念存在著一種矛盾:一方麵肯定帝王的超驗性、神聖性,另一方麵又解構帝王的超驗性,否定帝王的神聖···
孔子對管仲的批評集中於(yu) “仁”(博愛)與(yu) “禮”(製度)的關(guan) 係:“克己複禮為(wei) 仁”意味著“禮”是“仁”的必要條件;“人而不仁如禮何”意味著“仁”也是“禮”的必要條件。因此,從(cong) 管仲“不知禮”必然推論出管仲“不知仁”;反之亦然,從(cong) 管仲“如其仁”(即非真仁)必然推論出管仲“不知禮”。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