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政局未穩,賴有孫複、石介和胡瑗等人在各地辦學,培育人才。他們(men) 通過書(shu) 院的方式,堅持道德優(you) 先的原則,並探索獨特的教學方式,在範仲淹和歐陽修等朝廷有識之士的支持下,為(wei) 二程乃至宋代理學的複興(xing) 奠定了基礎。其中胡瑗的“明體(ti) 達用”之學,尤因其方法和實踐的完美結合而對後世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
本書(shu) 是一部係統介紹儒家的特點、價(jia) 值觀、政治思想的概論性教學用書(shu) ,通過對仁、禮、心、性等觀念的分析,描述和闡釋了儒家思想的內(nei) 涵,指出儒學在構造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念和思想模式中的意義(yi) ,從(cong) 儒家的宗教性、儒家與(yu) 中國社會(hui) 等角度,指明了儒家與(yu) 傳(chuan) 統中國的社會(hui) 秩序和生活方式之間的關(guan) 係。
本書(shu) 的基礎是幹春鬆教授在北大講授多年的“儒學與(yu) 中國社會(hui) ”課程的講義(yi) ,共十五講。作者致力於(yu) 儒家思想和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書(shu) 稿涉及“儒學的基本內(nei) 容與(yu) 演變”“儒學與(yu) 傳(chuan) 統政治”“儒學與(yu) 中國地方秩序”乃至“儒學與(yu) 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等主題。
本書(shu) 是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專(zhuan) 著。在古代中國,沒有真正意義(yi) 上“國家”的概念,而傳(chuan) 統的天下一家的觀念一直是主要的觀念形態。在晚清時期,中國逐漸從(cong) 封閉的國家轉變為(wei) 現代民族獨立的國家。本書(shu) 介紹了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意義(yi) 以及發展曆程,通過對近代中國主要的思想大家留下的浩瀚思想遺產(chan) 資料進行爬梳,清晰地展現出作為(wei) 概念的“國···
1927年2月16日,湯一介出生於(yu) 天津一個(ge) 書(shu) 香門第,他的祖父湯霖是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進士,父親(qin) 湯用彤是近現代中國哲學界融會(hui) 中西並精通中文和梵文的學術大師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47年,湯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係,正式開始哲學修習(xi) 。
1927年2月16日,湯一介出生於(yu) 天津一個(ge) 書(shu) 香門第,他的祖父湯霖是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進士,父親(qin) 湯用彤是近現代中國哲學界融會(hui) 中西並精通中文和梵文的學術大師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47年,湯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係,正式開始哲學修習(xi) 。
“感”作為(wei) 宋明道學政治哲學的一個(ge) 重要概念素來缺乏研究者的關(guan) 注,然二程、張載和朱熹通過對《周易·係辭》和鹹卦中有關(guan) “感”的意義(yi) 的闡發,尤其是建構寂感體(ti) 用的哲學框架,來闡明聖人感萬(wan) 物而照察人間疾苦,並通過感化來調節社會(hui) 秩序的思想旨趣。
李存山繼承張岱年和馮(feng) 友蘭(lan) 文化哲學觀,主張從(cong) 價(jia) 值係統去厘定文化的常道,並提出了他自己對儒家文化“常道”的概括。他認為(wei) 儒家價(jia) 值體(ti) 係要因應社會(hui) 曆史的變革而不斷發展,對人與(yu) 人、人與(yu) 環境等挑戰發揮其獨特的價(jia) 值。尤其是如何從(cong) 民本到民主的探索,體(ti) 現了李存山對儒家文化“新命”的體(ti) 認。
我認為(wei) 就近二百年的中國思想而言,康有為(wei) 和章太炎是最為(wei) 值得注意的雙峰。就思維的深刻性和對於(yu) 全球時代的反思能力而言,無能出章太炎其右者。而就對儒學轉折、新國家形態的複雜性的認知而言,康有為(wei) 有其獨到的卓識。他們(men) 或合或分,但都具有超越同時代人的人類性的視野,並為(wei) 我們(men) 描繪了平等、自由的未來世界圖景。
對於(yu) 未來的民族國家的建立,以章太炎為(wei) 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啟超、楊度為(wei) 代表的改良派,圍繞民族、國家體(ti) 製以及文明觀念等問題展開激烈的爭(zheng) 論。他們(men) 展現出現代民族國家觀念進入中國之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多民族國家建立的不同暢想,這些討論也體(ti) 現了當時人們(men) 對於(yu) 現代國家的不同理解。
楊度一生的政治思想複雜多變,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受福澤諭吉等人的文明觀的影響,認識到西方文明論所具有的對內(nei) 和對外的不同麵貌,從(cong) 而認為(wei) 要從(cong) 中國的實際出發,建立起新的民族和國家觀念,他所提倡的開國會(hui) 的策略和多民族融合的民族觀念,深刻影響了當時及以後的中國思想界,也是革命派與(yu) 改良派在辛亥前論爭(zheng) 的重要主題。
首先,在民族問題上,康有為(wei) 采用“文化民族”觀,主張滿漢融合,為(wei) 新國家提供堅實的民族力量;章太炎堅持“曆史民族”觀,強調滿漢在曆史中的差異性,漢族應當是新國家的主體(ti) 。其次,在革命問題上,康有為(wei) 從(cong) 公羊學的三世說出發,認為(wei) 革命民主是未來社會(hui) 的狀態,中國的時情隻適合君主立憲;章太炎借用公羊學的複仇理論,論證排滿革命才是建···
儒家強調審美活動的教化指向,在製禮作樂(le) 的過程中,樂(le) 要服從(cong) 於(yu) 禮儀(yi) 秩序建構的需要,從(cong) 孔子的“盡善盡美”到《荀子·樂(le) 論》與(yu) 《禮記·樂(le) 記》,都體(ti) 現出道德目標對審美體(ti) 驗的優(you) 先性。但在實際的藝術創作中,偉(wei) 大的藝術作品總是會(hui) 突破美學偏向,在教化的目標下,吸收道家和佛教的超越性、非功利性思想,從(cong) 而呈現出儒釋道圓融合一的傾(qing) 向。
就學術進路而言,如果說,本科畢業(ye) 後我之所以選擇中國哲學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是受到了兩(liang) 個(ge) 人的重要影響,一位是方立天老師;1984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上本科二年級的時候,方老師最後一次給本科生上課,他不會(hui) 故作驚人之語,特別平實,講課和文章都是這樣。他講的先秦魏晉思想以及佛教文獻,正好是他的特長。他的課對我們(men) 影響很大,我們(men) 班當時有···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係統闡發了自己的“天命”“天道”“元”等概念,並由此展示出在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下,儒家如何借助漢初自然化的天人觀念來建構其普遍性的政治原理。在此基礎之上,董仲舒進一步借助“元”觀念形成了天道對政治秩序、倫(lun) 理秩序的支撐,完成了儒家政治哲學的重要轉折。
儒家思想有一些重要的觀念深刻影響到中國人的觀念,複仇就是其中一個(ge) 。在經典中對複仇有明確的表述,但在後世的法律體(ti) 係中又明令禁止複仇。如此就造成經典與(yu) 法律的衝(chong) 突,從(cong) 而吸引了曆代思想家對此問題的深入討論。一方麵經典所提倡的價(jia) 值並不會(hui) 因為(wei) 得不到現實製度的支持而失去其對人們(men) 生活的指引,另一方麵,絕對背棄經典的法律製度亦···
我們(men) 現在正經曆新的“曆史時刻”,這個(ge) 時刻即是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理解中國的“曆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men) 突破“小道”“小力”,而追求人類之公共福祉。荀子相信聖人可學而致,我們(men) 每一次對於(yu) 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都是對“天下主義(yi) ”的接近。而如果沉淪於(yu) 依賴於(yu) 術勢的統治術,則是“坐井觀天”的自縛之道。
作為(wei) 一個(ge) 長期從(cong) 事儒學研究的人,看見有一本詩集名之曰《蕺山草》,心裏的觸動或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因為(wei) 在這座山上,曾經有一位老儒在這裏聚徒講道,而學生中有黃宗羲、陳確這些在隨後的時代中不斷產(chan) 生影響的人。
在帶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情感智能人出現之後,可能會(hui) 導致人的自我認知、社會(hui) 結構和價(jia) 值目標的進一步轉變,這將比工業(ye) 革命更為(wei) 徹底地顛覆儒家倫(lun) 理,因此,加強對儒家價(jia) 值與(yu) 人工智能的關(guan) 係的分析,對於(yu) 理解儒家的未來,對於(yu) 人類應如何更好地利用技術都將有十分重大的意義(yi) 。
梁漱溟的政治關(guan) 切在於(yu) 如何建立一個(ge) 新的國家,他基於(yu) 對於(yu) 中國社會(hui) 的獨特的社會(hui) 結構和思維模式的認識,認為(wei) 中國隻能走由鄉(xiang) 村起步的現代國家建構模式。在1949年之後,他對新中國現實的了解有限,但他的一係列作品,對於(yu) 我們(men) 認識社會(hui) 主義(yi) 理想和儒家價(jia) 值之間的內(nei) 在關(guan) 係依然有巨大的啟發。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