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這一範疇,既與(yu) “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關(guan) ,又與(yu) “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際”(所謂“性與(yu) 天道”)的思想結晶,而後乃成為(wei) 人性論的重要成果,進而轉化為(wei) 傳(chuan) 統儒家詩學的核心範疇,成為(wei) 衡量和評判詩之本質和詩之境界的根本準則。
對“雅人深致”的正確解讀,既是詩學問題,也是人學問題,既關(guan) 乎詩教和詩品,更關(guan) 乎人教與(yu) 人品。謝安是《世說新語》中記載最多的魏晉名士,他對於(yu) 中國“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偉(wei) ,其“雅人深致”的詩學觀念具有非常豐(feng) 富的闡釋空間,這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證明了《世說新語》的詩學價(jia) 值。
溫海明教授的大著《論語明意》即將付梓,承其美意,命我為(wei) 序,堅辭不獲,不得不勉為(wei) 其難,聊敘拜讀之心得如下。
:遠古時代,詩與(yu) 歌,或者說文學與(yu) 音樂(le) 本就是一體(ti) 的,《詩經》作為(wei) 一種詩、樂(le) 、舞三合一的“混合藝術”,最早揭示了詩與(yu) 歌離合與(yu) 正變的內(nei) 在規律。而作為(wei) “閱讀文本”的現代新詩則不同。盡管其也以“詩歌”標目,本質上卻與(yu) “歌”毫無關(guan) 係,加上其失去了禮樂(le) 和倫(lun) 理的約束,在“以義(yi) 為(wei) 用”和泛個(ge) 人化的道路上一往無前,隻能走向“曲高和寡”與(yu) “曲低···
錢穆先生一生從(cong) 事教育,曆任多所大學教授,著述等身,弟子遍及海內(nei) 外。錢先生一生學問,有其皇皇1700萬(wan) 字的近百部著作可以為(wei) 證,而其一生事功,不妨說盡在新亞(ya) 書(shu) 院。欲了解新亞(ya) 書(shu) 院的曆史,有兩(liang) 本書(shu) 可供參考,一是《新亞(ya) 遺鐸》,一是《師友雜憶》。
“書(shu) 院夢是學術夢,貫通文史哲;書(shu) 院夢是文化夢,出入儒釋道;書(shu) 院夢是教育夢,關(guan) 係你我他;書(shu) 院夢還是民族夢,承載家國天下。”這是我對書(shu) 院發展的一個(ge) 粗淺理解。今天的書(shu) 院發展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基於(yu) 這樣一種現實,我對書(shu) 院有以下這三點反思:一思大與(yu) 小,二思新與(yu) 舊,三思進與(yu) 退。
癸卯雜詩秋冬卷(九首)
說到魏晉風度,當然離不開藥與(yu) 酒[1]。有意味的是,藥與(yu) 酒,雖都是訴諸口腹之欲的身外之物,最終卻極大地影響了一個(ge) 時代的精神狀況。一方麵,這當然與(yu) 魏晉特殊的政治社會(hui) 生態有關(guan) ,另一方麵,也可視為(wei) 思想領域中諸如“形神”“內(nei) 外”“情禮”“名教自然”等的緊張關(guan) 係,在士人心態和行為(wei) 方式上的折射和投影。
慈濟之誌業(ye) 對於(yu) 儒學現代轉換之路具有如下啟示:首先,應從(cong) 經典教育入手,培養(yang) 民族文化正信。其次,應將儒學核心價(jia) 值與(yu) 人類普適價(jia) 值對接,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時代潮流。第三,儒學應從(cong) 學院走向民間,從(cong) 義(yi) 理走向實踐,從(cong) 心動走向行動,將“良知”轉化為(wei) “良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傅斯年曾經發表過一個(ge) 觀點。他說:“想知道中國家族的情形,隻有畫個(ge) 豬圈。”(《萬(wan) 惡之原》)魯迅也說父子之間沒有什麽(me) 恩:“飲食的結果,養(yang) 活了自己,對於(yu) 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yu) 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我們(men) 現在怎樣做父親(qin) ?》)這些話聽起來很深刻,其實流弊很大。因為(wei) 它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基於(yu) 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事實判斷,而···
杜詩之所以難讀,蓋因其詩中有“學”,詩中有“道”,詩中有“神”;這三點,恰好對應著杜甫作為(wei) 學者、儒者、詩人這三種文化身份認同。學者杜甫雖不以經學立身,卻有著深厚的經學修養(yang) ;儒者杜甫的聖賢誌向和醇儒抱負,成就了杜詩的思想深度和詩學高度;詩人杜甫則“經學與(yu) 詩學並重”,通過“以《詩》入詩”“經史並用”“以道運詩”的詩學創造,開出···
樂(le) 廣此說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yi) 重大:一方麵,它是對魏晉玄學“名教與(yu) 自然之辨”的現實回應,從(cong) 中可見樂(le) 廣在“貴無”與(yu) “崇有”的二極論爭(zheng) 中,秉持的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中道立場,體(ti) 現了他對儒家“名教”中“內(nei) 聖”境界的體(ti) 認和捍衛;另一方麵,此說還直接啟發了宋儒對“孔顏樂(le) 處”的探尋,豐(feng) 富並提升了宋明理學中“名教之樂(le) ”的思辨品格和形上···
鮑鵬山的文化身份定位和學問趨向的變化過程,我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目擊者和見證人。讀者可能有所不知,古典文學出身的我之所以心儀(yi) 儒學,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鮑鵬山的引領和啟發,在長達二十年的交往中,我們(men) 切切偲偲,同道同行,其中愉悅誠非言語所能道——也許,這就叫“以文會(hui) 友,以友輔仁”?
儒家的身體(ti) 觀不是個(ge) 人主義(yi) 的而是整體(ti) 主義(yi) 的,不是生物意義(yi) 的而是生命意義(yi) 的,是一種蘊含人文價(jia) 值和道德生命的身體(ti) 觀。其核心精神不是別的,正是愛。自愛便是愛親(qin) ,反過來,愛親(qin) 也就是愛己啊。
本書(shu) 通過逐篇、逐章解讀《論語》文本,吃透原典,全麵講述夫子之道,凸顯儒家思想精義(yi) 與(yu) 核心。全書(shu) 分為(wei) “經文”“新注”“新譯”“新識”四部分,既精準注釋了字詞,又疏通了每一章的文義(yi) ,在此基礎上,收集和比較諸多資料,對《論語》的篇章結構、人物關(guan) 係、疑難問題給予深入淺出的分析,立體(ti) 呈現《論語》精華。
對於(yu) 孔子,大多數人停留在中小學教科書(shu) 或百度百科的認識上,即所謂“三家一人”說:“三家”是說孔子是偉(wei)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人”呢?
“文學史”本來就不是文學,而是“關(guan) 於(yu) 文學的曆史”,不可能過分表現對文學的審美和感悟。反過來,“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如果寫(xie) 得好,倒有可能成為(wei) 文學。正如一個(ge) 學者不能有“知識的傲慢”一樣,我們(men) 也不能因為(wei) 自己文學的鑒賞能力強,就產(chan) 生一種“文學的傲慢”。
感謝孟母堂舉(ju) 辦這次活動,讓眾(zhong) 多朋友都能線上相會(hui) ,漫談讀經教育。其實,對於(yu) 讀經教育,我自己是“卑之無甚高論”的,隻不過有十幾年感同身受的體(ti) 會(hui) 而已。所以今天我分享的隻是一些個(ge) 人感想,僅(jin) 供諸位交流研討的朋友們(men) 參考。我要講的話題可以稱作——“讀經三問”。
我還想表達一點,我很佩服方老師以“治道”為(wei) 對象進行課題研究,我想他其實有一個(ge) 抱負,就是想對當今的“治道”研究進行“創新性發展與(yu) 創造性轉化”,這其實是一個(ge) 很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men) 文科的研究多數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象牙塔裏,很多成果沒有辦法進行轉化,所以“治道”能不能轉化恰恰就是一個(ge) 問題。
當空間性的身體(ti) 作為(wei) 一種大體(ti) 不變的常量而存在,時間性的身體(ti) 必然會(hui) 以變量的方式存在,並表現出判然有別的代際特征。這時,作為(wei) 總體(ti) 的人的“精神狀況”,便比作為(wei) 總體(ti) 的人的“身體(ti) 狀況”,體(ti) 現出更多的價(jia) 值感——盡管有時候,這種價(jia) 值感是以對“身體(ti) 狀況”的無視為(wei) 代價(jia) 的。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