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一位讓自己脫胎換骨的老師並由他親(qin) 自講授一本讓自己刻骨銘心的書(shu) ,這應該是求學生涯中最為(wei) 難得的因緣。《論語》就是這樣一本讓我刻骨銘心的經典,而勞悅強先生的《論語》課在我而言真有脫胎換骨的受用。
當代朱子學研究有必要對作為(wei) 理學的朱子學和作為(wei) 經學的朱子學進行區分。就作為(wei) 經學的朱子學而言,朱子主要通過“五經”詮釋回應了其他學派的挑戰並完成了對漢唐經學與(yu) 北宋理學的融合;就作為(wei) 理學的朱子學而言,《易經》構成其重要的經學基礎,不能簡單地認為(wei) 是單純建立在“四書(shu) ”的基礎上。
一直想要寫(xie) 篇文章向儒學界的朋友們(men) 介紹郭文龍先生的儒學事業(ye) ,這在我而言既是出於(yu) 公義(yi) ,也帶有一份私心。
作為(wei) 霍先生一個(ge) 短暫親(qin) 炙的學生,我並沒有忘記先生的斧琢,也不敢遺忘自己立下的約定。我寫(xie) 下這些回憶的片段,既是對先生的一種紀念,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
本文基於(yu) 荀子人性論基本範疇和義(yi) 理結構的分析,認為(wei) “性惡”、“性善”、“性樸”三種概括都與(yu) 荀子人性論的義(yi) 理結構不符,“心善”、“性善”、“偽(wei) 善”三種解釋方案也都無法單獨解釋“善”的起源。“善”從(cong) 積極的一麵來說是源於(yu) 先驗的德性,從(cong) 消極的一麵來說是源於(yu) 才性的後天強化。欲性解釋了“善”為(wei) 何必要,才性與(yu) 德性解釋了“善”如何可能。
未來,我還會(hui) 開設“比較哲學”,還會(hui) 指導學生研讀張先生的《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天道》,也還會(hui) 重溫與(yu) 張先生雪泥鴻爪的交往,而張先生那長須拂胸、古服古行、仙風道骨的形象也必然會(hui) 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我的眼前,為(wei) 我傳(chuan) 遞源自他那獨特的精神世界深處的緣在訊息。
地方人文與(yu) 自然之融合無間,共樂(le) 園可為(wei) 一範例。今離珠海,托寓於(yu) 廈門集美之杏林灣畔,新居粗安,不忘舊遊,爰賦四章以紀之。
本文通過對荀子禮論的詮釋,論證在荀子的禮論中,規則與(yu) 美德是自然人性與(yu) 社會(hui) 建構、“天”與(yu) “人”、“性”與(yu) “偽(wei) ”、理論與(yu) 實踐的統一。這種統一性是由荀子的宇宙論奠基的。這裏所謂的“統一性”,是指規則與(yu) 美德共同構成荀子“善”概念的兩(liang) 個(ge) 要件,而且是相互建構,不能彼此還原的。
現代教育是否還需要保留經學課程?經學課程適用於(yu) 大學、中學抑或小學?經學在現代學校課程中如何定位?這些問題都在民國“讀經問題”的討論中引發廣汎爭(zheng) 議。唐文治在民國“讀經問題”的討論中是力主讀經的一位代表人物。自然,經學的現代學術定位也是唐文治必須麵對和回應的問題。
現代經學麵臨(lin) 兩(liang) 個(ge) 突出的挑戰:第一個(ge) 挑戰是如何處理經學內(nei) 部長期存在的漢宋之爭(zheng) ;第二個(ge) 挑戰是如何回應西方科學方法的挑戰。作為(wei) 晚清民國之際江南地區著名的教育家和經學家,唐文治對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提出了創造性的回應。他的治經方法旨在超越漢宋之爭(zheng) 而回歸孔子,在“孔門家法”的旗幟下,他以孔子及孔門經說“大義(yi) ”為(wei) 歸,既超越了漢宋,也會(hui) ···
“漢宋調和”與(yu) “中體(ti) 西用”是中國近代兩(liang) 股重要的思潮。以往的中國經學史研究往往忽視“中體(ti) 西用”論的經學史背景及其與(yu) “漢宋調和”思潮的內(nei) 在關(guan) 聯,而有關(guan) “中體(ti) 西用”論成因的解釋也往往隻強調外部的西方文化衝(chong) 擊或政治鬥爭(zheng) 。但“中體(ti) 西用”論的提出絕不僅(jin) 僅(jin) 是由於(yu) 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也不隻是起於(yu) 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鬥爭(zheng) ,而是更深層地起於(yu) 嘉道以···
在晚清以來蔑經廢經的大潮流中,少數學者對經學的價(jia) 值提出了各種辯護。其中,唐文治的「讀經救國」論便是當時頗具代表性的一種。然而,唐文治有關(guan) 讀經問題的論述長期湮沒無聞。本文旨在闡發唐文治的讀經主張,並就其「讀經救國」論的理據進行檢討。
朱子的《大學》詮釋在其經學體(ti) 係中至關(guan) 重要,其過程也屢經嬗變。本文以朱子的《大學》詮釋為(wei) 切入點,爬梳參稽《大學章句》、《大學或問》、《朱子語類》等文獻,力圖完成兩(liang) 件工作:第一,考證朱子學習(xi) 、研究、詮釋《大學》,尤其是其修訂《大學》注解的經過。第二,闡明朱子對於(yu) 《大學》一書(shu) 認識的轉變,以及基於(yu) 此認識的轉變而開展的···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