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 著《道體與心性》出版暨序言

呈現了作者繼《道體(ti) 學引論》(2019)之後的最新思考,推進了其“太一論”與(yu) “道體(ti) 學”的論述,也體(ti) 現了當代中國哲學尋求自我突破、“自立吾理”、構建體(ti) 係的努力。

【丁耘】孔子之教與孔門之學——《論語·學而》新釋

1-4章是學之總綱,即一個(ge) 人如要學儒學,學什麽(me) 、怎麽(me) 學。第5章講為(wei) 學與(yu) 為(wei) 政的關(guan) 係,偏於(yu) 仁政的總綱。第6-8章講為(wei) 學的要目。第9-11章也是講為(wei) 學與(yu) 為(wei) 政關(guan) 係,偏於(yu) 仁政的要目。第12-13章講禮,第14-15章又回到好學,側(ce) 重於(yu) 學禮,第16章則是對首章末句的一個(ge) 呼應,首尾完整,條理清楚。

【丁耘】心物問題與氣論

晚明氣論通過揚棄陽明學,回應了唯心論,解決(jue) 了心物問題。劉宗周和王夫之借鑒唯識學克服陽明心學的思路,從(cong) 唯心論翻轉出氣論的道路。氣論的特性在這一翻轉中得到了清楚的顯示:從(cong) 工夫論進入心性論,用唯識學重述心性論,用唯氣論轉化唯識學。其中需要著重論證的是王夫之將阿賴耶識轉為(wei) “太虛即氣”。

【丁耘】敬挽張祥龍先生

質美濁世能保此心為(wei) 赤子,學醇首丘猶全其性是人師。

【丁耘】天道、心性與現象學之道學轉向 ——評張祥龍《儒家哲學史講演錄》中的心學···

本文關(guan) 注的是現象學運動在麵對中國哲學傳(chuan) 統時所發生的“道學轉向”。張祥龍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學史講演錄》中,將這一轉向推進到一個(ge) 新階段。本文試圖在闡述張祥龍思想轉變、新著貢獻的基礎上,討論此書(shu) 為(wei) 當前中國哲學的創發帶來的新契機。首先,祥龍教授思想的突轉尤其體(ti) 現在:不再以海德格爾哲學為(wei) 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將重心轉向儒···

丁耘 著《儒家與啟蒙——哲學會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增訂版)出版暨後記、引言

新世紀以來,人類進入了前所難料的新處境。中國思想界的問題旨趣與(yu) 研究方式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在一個(ge) 更完整的視野裏,以更真切的方式重新開展了“古今中西”問題的討論。《儒家與(yu) 啟蒙》即是以自己的方式探究了古今中西之辯的思想症結,並從(cong) 哲學會(hui) 通的角度加以深入。

丁耘 著《道體學引論》出版暨後記

本書(shu) 從(cong) 闡述道體(ti) 學典籍(重《易》、《庸》,旁參《莊子》)的精義(yi) 入手,重新梳理中國哲學的義(yi) 理脈絡,並轉而在此立場上統攝西洋哲學的基本問題。最終我們(men) 將看到,一種告別“本體(ti) 論”而走向“道體(ti) 學”的哲學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丁耘】五四、儒家與啟蒙——“封建專製”問題再思考

在人類的社會(hui) 文化史上,也許很少有這樣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像五四新文化運動那樣,在它當時的發生、隨後的解釋與(yu) 最終的評價(jia) 中都充滿了熱情洋溢的理論爭(zheng) 辯,而又是以不同社會(hui) 集團之間日益殘酷的政治鬥爭(zheng) 為(wei) 背景的。沒有一場以文化性自命的社會(hui) 運動具有像五四運動那樣直接的政治起因與(yu) 深遠的政治後果。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