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聯合倡議中國高校設立儒學一級學科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6-06-14 16:51:19
標簽:

 

原標題:學者聯合倡議中國高校設立儒學一級學科,培養(yang) 儒學專(zhuan) 才

來源:鳳凰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初十日丁卯

           耶穌2016年6月14日


 

 

 

中國儒學學科建設暨儒學教材編纂座談會(hui) 現場

 

6月11日,“中國儒學學科建設暨儒學教材編纂”座談會(hui) 在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複性書(shu) 院舉(ju) 行。來自陝西、湖南、山東(dong) 、四川、重慶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眾(zhong) 多學者專(zhuan) 家,圍繞中國儒學學科的建設、儒學教材的編纂以及儒學人才的培養(yang) 等問題進行研討。劉學智、朱漢民、王鈞林、舒大剛、顏炳罡等知名學者聯合倡議在中國高等院校設立儒學一級學科。

 

座談會(hui) 由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尹波教授主持,議題召集人、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教授介紹了將儒學建設為(wei) 一個(ge) 學科的目標、原因、意義(yi) 與(yu) 現實條件,認為(wei) 應本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宗旨,探討儒學學科體(ti) 係,研究儒學學術體(ti) 係,重建儒學話語體(ti) 係,編撰係列儒學教材,培養(yang) 合格儒學人才,並就此提出了相關(guan) 任務和實施步驟。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世文教授結合初擬的儒學教材編撰大綱,匯報了儒學教材編纂的具體(ti) 規劃,並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具體(ti) 問題。

 

隨後,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陝西省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劉學智,湖南大學教授、嶽麓書(shu) 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山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孔子研究》主編王鈞林,山東(dong) 大學教授、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就儒學學科設置與(yu) 教材編纂發表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與(yu) 會(hui) 學者就建設儒學學科進行論證

 

劉學智教授充分肯定了建設儒學學科的設想,認為(wei) 這一目標的提出走在時代前沿,意義(yi) 非凡;在教材定位、內(nei) 容選取、出版規模等方麵還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商議;如準備周密,相信整體(ti) 計劃會(hui) 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

 

朱漢民教授從(cong) 學科建設和教材編寫(xie) 兩(liang) 方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wei) 儒學學科的建設十分重要,在國學的基礎上,將儒學突出,建設成一級學科很有必要;應該努力使儒學進入到國民教育體(ti) 係中,在通識教育中加強儒學教育。

 

王鈞林教授也認為(wei) 建設儒學一級學科勢在必行,在一級學科下,還應設置經學等二級學科,形成完備的學科體(ti) 係;儒學教材的編撰最能反映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建設儒學學科體(ti) 係要有中國的特色。

 

顏炳罡教授比較了國學與(yu) 儒學的不同,認為(wei) 國學體(ti) 係龐雜,內(nei) 涵豐(feng) 富,總括諸多學科門類。儒學學科性質明確,體(ti) 係完備,價(jia) 值巨大,適合建設為(wei) 一級學科,他指出建設中國傳(chuan) 統學科對培養(yang)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人才十分重要,主張現代學科設計應該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學科設計相銜接,而不是一味迎合西方的學科建設。

 

台灣元智大學教授、四川大學特聘教授詹海雲(yun)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郭齊教授、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秘書(shu) 長彭華教授,來自成都、重慶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者及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師生參加了座談。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和中國學術的中堅,在經典體(ti) 係、發展曆史、国际1946伟德、文獻積累、信仰體(ti) 係、道德倫(lun) 理、實踐功能、教育經驗等方麵有自成體(ti) 係的完整設計,完全具備設置一級學科的各項條件。曆史上,儒學曾在奠基中華文明,塑造民族性格、承繼文化基因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居功至偉(wei) ,意義(yi) 深遠。在當前社會(hui) 背景下,設置和完善儒學學科,係統編纂儒學教材則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必然之選,而且時機成熟,迫在眉睫。座談會(hui) 就儒學學科建設、教材編纂等係列問題達成初步共識,並形成了《設置和建設儒學學科倡議書(shu) 》。

 

附:關(guan) 於(yu) 設置和建設儒學學科的倡議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體(ti) ,經過兩(liang) 千多年的發展與(yu) 演變,已經走出國門,成為(wei) 與(yu) 基督教文明、伊斯蘭(lan) 文明並立的三大文明形態之一。經過曆代學者的努力,儒學已具有自足圓滿的經典體(ti) 係、悠久綿長的發展曆史、內(nei) 涵豐(feng) 富的国际1946伟德、數量龐大的文獻積累、係統完整的信仰體(ti) 係、日用常行的道德倫(lun) 理、淑世濟人的實踐功能、成果豐(feng) 碩的教育經驗等等,構建了儒學特有的學科體(ti) 係和學術體(ti) 係,成為(wei) 塑造中華民族乃至東(dong) 亞(ya) 社會(hui) 信仰價(jia) 值、道德行為(wei) 、知識技能、體(ti) 用經世等文化性格的主要力量,是中國人乃至整個(ge) 東(dong) 亞(ya) 文化認同、身份認同的突出標誌和精神家園。為(wei) 適應中國當代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道德倫(lun) 理建設的需要,我們(men) 建議國家教育部設立儒學一級學科,這不僅(jin) 順應了曆史發展的大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表現。為(wei) 此,我們(men) 特提倡議如下:

 

一、從(cong) 國家層麵、製度設計上,在高等院校設立儒學一級學科。國學是中國傳(chuan) 統學術之大全,儒學是中國傳(chuan) 統學術之主幹。設立儒學一級學科,可以極大地推動國學門類建設。國學內(nei) 涵豐(feng) 富,包羅廣泛,涵蓋諸科,體(ti) 係複雜。作為(wei) 國學主體(ti) ,儒學在整個(ge) 國學體(ti) 係中具有標誌性意義(yi) ,儒學興(xing) 則國學興(xing) ,儒學衰則國學衰。在國學中設立儒學一級學科,無疑將有效地突出國學的核心價(jia) 值和終極靈魂,為(wei) 國學的成立與(yu) 建設注入永續而持久的活力。

 

二、經濟不興(xing) 則無以聚民心,文化不興(xing) 則無以定民誌。建國後第一個(ge) 30年階級鬥爭(zheng) 鞏固政權,第二個(ge) 30年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現在應是進行文化強國建設的第三個(ge) 階段,中國人民將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上達到和樂(le) 盛美的狀態!近百年來,由於(yu) 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在學科建設中,西方有的我們(men) 必有,而西方沒有的學科我們(men) 不敢有,導致中國傳(chuan) 統學科在製度設計上幾乎完全被西方學科體(ti) 係所取代。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複興(xing) 已經成為(wei) 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勢在必行。開創儒學學科體(ti) 係,研究儒學學術體(ti) 係,重建儒學話語體(ti) 係,編撰係列儒學教材,培養(yang) 合格儒學人才,是促進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更新,是迎接中華文化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製度保障和學術支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

 

三、中國文化既要薪火相傳(chuan) ,世代相守,又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設置和建設儒學學科,應在舊有儒學體(ti) 係的基礎上,完善課程設置,編纂滿足當今社會(hui) 需要的儒學教材。構建完善的儒學學科,應編撰含括儒學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如經學、義(yi) 理、考據、辭章、政事等)在內(nei) 的係列教材,推動儒學教材、儒學知識早日係統地進入國民教育係統。從(cong) 精神信仰、價(jia) 值追求、社會(hui) 風尚、治國安邦等方麵著手,培養(yang) 合格公民、塑造君子人格,是全麵改善和提升社會(hui) 公德、職業(ye) 道德、家庭美德和個(ge) 人品德的康莊大道。

 

四、恢複書(shu) 院,保護和發揮現有文廟功能,重建民族精神家園。為(wei) 適應精神文明建設需要,配合國家“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戰略,應探索能夠有效促進儒學學科建設和儒學文化普及提高的措施和途徑,推動傳(chuan) 統儒學的載體(ti) ——書(shu) 院及文廟(孔廟)的恢複、保護或重建,從(cong) 製度建設、場所保障做起,以便充分發揮儒學的淑世濟人功能。

 

總之,儒學是鑄造古代中華文明的血脈靈根,重振現代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泉。建設嶄新的儒學學科,編撰內(nei) 容係統、結構合理、適應不同層次的科學的儒學教材,恢複公共的儒學場所,重新發揮儒學教化功能,是溫情地擁抱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需要,更是儒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需要。

 

儒學重光,文化複興(xing) ,其在茲(zi) 乎,其在茲(zi) 乎!凡我同仁,勖哉勉焉!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