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宗】陳明:原道二十年

欄目:反響及紀念
發布時間:2015-01-07 13:54:36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陳明:原道二十年

記者:周懷宗

來源:原載 北京晨報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三

           西曆2014年12月24日


 


陳明:《原道》主編,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思辨與(yu) 論辯》等。



認識陳明,是因為(wei) 儒學,認識《原道》,是因為(wei) 陳明。

 

在很多年前,陳明就被稱為(wei) 中國當代新儒家的領軍(jun) 人物,他的名字和他主編的儒學刊物《原道》在學術圈裏廣為(wei) 人知,影響頗巨。

 

日前,《原道》雜誌在北京舉(ju) 行創刊二十周年紀念座談暨學術研討會(hui) 。二十年間,當年的艱難啟行的刊物,已經成為(wei) 國家核心期刊,當年激情飛揚的年輕人,也已經名滿天下,但陳明隻是說,“士不可以不弘毅”。

 

和“道”相關(guan) 的雜誌

 

《原道》的創辦,對陳明來說,是一個(ge) 偶然的契機,但也是必然的結果,他說,“90年代初,社會(hui) 重趨活躍,學術界也形成了一股同人刊物熱。幾個(ge) 下海經商掙了點錢的同學不忘書(shu) 生本色,也想做點什麽(me) ,於(yu) 是我就被推出來負責。但他們(men) 想辦的是‘新湘評論’之類的政論,而我在做完博士論文後相對80年代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對傳(chuan) 統有了新態度,二是對社會(hui) 有了新思考,這樣在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就出現了分歧。”

 

分歧的結果是分道,最初的支持者離開了,陳明留下了,“他們(men) 出了買(mai) 書(shu) 號的錢後不再支持,而我在買(mai) 書(shu) 號的同時不僅(jin) 早已想好了刊名、宗旨,而且連稿子都約了許多並且都是老師輩的名家,不發出來怎麽(me) 交差?隻好另外拉上劉樂(le) 賢、靳大成等幾個(ge) 同學,咬牙跺腳砸鍋賣鐵就給印出來了。本打算交了差就散學,卻沒想到學界、社會(hui) 都給予了相當的關(guan) 注和肯定,當時博思書(shu) 店老板還說今後就給他賣,於(yu) 是就一路走來了。”

 

為(wei) 什麽(me) 要把刊物取名叫《原道》,又要尋找什麽(me) 樣的道?陳明說,“是因為(wei) 當時有個(ge) 刊物叫‘原學’,當時同人刊物熱中有股思潮,就是反思80年代,認為(wei) 以前學術性不夠。我覺得,中國的問題不是知識性研究足以應對的,80年代的熱情、理想也不應因學術性的不足而加以否定,所有這一切,可以說有一種叫做‘道’的東(dong) 西在,我們(men) 必須繼承和堅持。”

 

“士尚誌,誌於(yu) 道”,這既是《原道》的宗旨,其實也是陳明自己的人生理想,“《原道》一開始,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hui) 的‘道’進行探索追問。當然這是一個(ge) 儒家式的問題,一種儒家立場定位。我的博士論文寫(xie) 的是《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結論是儒學在曆史上功用巨大價(jia) 值正麵,那麽(me) 在今天它又該發揮哪些功能?如何發揮呢?所以我們(men) 強調要經世致用,從(cong) 思想和社會(hui) 實際的互動關(guan) 係中去理解闡釋和建構儒學的新形態。這是第二點。”

 

把時間浪費在有意義(yi) 的事上

 

陳明說《原道》的宗旨二十年來一以貫之,沒有動搖過,《原道》選擇稿件的標準也同樣沒有動搖。然而一本刊物,並不僅(jin) 僅(jin) 是有理想,有宗旨就可以一帆風順的。更多現實的困難在影響著這本刊物的未來。

 

陳明感慨,“對於(yu) 一個(ge) 上無掛靠、下無資助的刊物來說艱難是常態。有次電梯裏遇見任繼愈老先生,我向他約稿,他說你更需要的是錢吧?事實確實如此,每輯2萬(wan) 塊錢書(shu) 號費就夠我頭疼的了,但壓力可不僅(jin) 僅(jin) 是錢的問題,還有政治壓力。第一、二輯出來,因為(wei) 李澤厚、辛岩和我有關(guan) 大躍進、曾國藩和台灣文化複興(xing) 運動的文章,有人告狀,領導找我談話,要我寫(xie) 檢查,學術委員會(hui) 已經通過的副研究員職稱也被否定”。

 

所以,有時候也會(hui) 憤怒,也會(hui) 抱怨,也會(hui) 發牢騷,陳明說,“有時候會(hui) 牢騷似的說渴望被收編,無論是權力還是資本。但真正在自己的心理,從(cong) 沒想到過放棄,因為(wei) 覺得還是可以承受,也還可以熬過去。這也就是所謂把時間浪費在有意義(yi) 的事情上吧。”

 

有意義(yi) 的事情,最終不會(hui) 變成沒有意義(yi) 的堅持。2012年,一個(ge) 對《原道》來說很好的機會(hui) 出現了——成為(wei) 核心期刊。陳明說,“當時國內(nei) 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ti) 係之一的南京大學中文社會(hui) 科學引文索引(CSSCI)對沒有刊號的輯刊開放。因為(wei) 我們(men) 的《原道》口碑一直不錯,我有個(ge) 同事李懷濤是南京大學負責人張一兵的學生,他鼓勵我送選,張一兵老師本身也是學界人士,對我和《原道》印象也不錯,於(yu) 是就成了” 。

 

說起來輕鬆,但二十年的堅持,二十年的風雨,對於(yu) 陳明來說,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和痕跡,在《原道》創刊二十周年座談會(hui) 上,陳明展示了幾幅當初創刊時期的照片,照片中的人,許多已經成為(wei) 了當世知名的學者,但直到今天,他們(men) 對於(yu) 儒學,對於(yu) 中國文化的理想從(cong) 未消失,陳明說,“時光流逝,也留下了一些東(dong) 西,本來就是這樣的”。

 

在嶽麓書(shu) 院辦刊

 

名正而言順,對於(yu) 《原道》這份刊物來說,轉變為(wei) 核心期刊,也使它有了更寬廣的天地,陳明說,“南京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評價(jia) 中心將《原道》納入CSSCI,也就是說,《原道》正式進入了核心期刊的行列,它意味著《原道》這份個(ge) 人創辦的刊物,在某種形式上被承認了。”

 

陳明說,“現在的學術生產(chan) 和評價(jia) 製度被很多人批評,我也認同。但是將《原道》納入到CSSCI,成為(wei) 核心期刊,卻是一個(ge) 標誌性的事件,對《原道》來說是一個(ge) 轉機,而對出版而言,何嚐也不是一個(ge) 特殊的轉機——一個(ge) 私人創辦的刊物成為(wei) C刊。對《原道》來說,這個(ge) 轉機很重要,因為(wei) 成為(wei) C刊之後,它的政治身份似乎也被洗白,而很多地方也需要這樣的學術平台”。

 

成為(wei) 核心期刊,最終要選擇一家學術機構“落戶”,而陳明選擇了嶽麓書(shu) 院,他說,“當時我與(yu) 一些單位交涉,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原道》歸它;它們(men) 提供出版所需的資金、聘我為(wei) 兼職教授。”

 

為(wei) 什麽(me) 選擇嶽麓書(shu) 院?陳明說,“我的考慮是,書(shu) 院是儒家道場,而我自己又是湖南人,就在書(shu) 院對岸的湘江邊長大,有一種認祖歸宗的意思和意義(yi) 。直接的好處則是我不用再為(wei) 每輯的書(shu) 號費發愁,這個(ge) 平台可以充分運轉,離開我它依舊可以繼續發揮作用”。

 

堅持二十年,如今的《原道》,不僅(jin) 僅(jin) 是平台擴大了,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也擴大了。

 

對於(yu) 陳明來說,二十年的堅持算是有了一個(ge) 好的結果,但陳明並不認為(wei) 這是修成正果,而是一個(ge) 更加積極的開始,他說:“成為(wei) C刊,交予嶽麓書(shu) 院,談不上什麽(me) 修成正果。我是從(cong) 儒家文化內(nei) 在生命力和發展去理解,因為(wei) 這兩(liang) 點,這個(ge) 平台可以有更大的拓展,可以吸納更多的年輕人進來。不是C刊,不便向年輕人約稿,他們(men) 要麵對考評。這當然是大好事。”

 

儒學讓我更豐(feng) 富

 

在當代新儒家學者中,陳明是非常特別的一位,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他在儒學領域的素養(yang) ,也因為(wei) 他為(wei) 儒學的複興(xing) 而付出的許許多多努力,他思想敏銳,觀點犀利,又待人謙和,很有儒家的君子之風。而他為(wei) 儒學四處奔走時,又像一位社會(hui) 活動家。

 

很多人的眼裏,是陳明和那些為(wei) 《原道》辛苦堅持二十年的人們(men) 的努力,才成就了《原道》,但在陳明眼裏卻並非如此,他說,“現在發現事情的真相或本質,並不是我陳明為(wei) 儒學做了什麽(me) ,而是儒學為(wei) 我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賦予了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和積極的意義(yi) 。”

 

在傳(chuan) 統文化日漸興(xing) 盛,在儒學被大多數人所重視的今天,陳明對於(yu) 儒學的過去未來,也有他自己獨到的認識,他說:“製度價(jia) 值奠基、社會(hui) 認同維持、個(ge) 體(ti) 身心安頓,這些在曆史上都是儒家文化扛大梁。近代以來,從(cong) 西方引進的革命敘事和啟蒙規劃這兩(liang) 種思想體(ti) 係,在運作了百年之後,人們(men) 已經意識到它們(men) 實際並非足夠有效。這也是儒家文化近二十年來日益受到關(guan) 注的原因。”

 

而傳(chuan) 統的儒學,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這樣一個(ge) 和傳(chuan) 統時代完全不一樣的現代社會(hui) ,在斷裂百年之後,究竟應該怎樣重新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陳明說,這不是簡單的複古就可以實現和完成的,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說,“如何回歸社會(hui) ,如何因應時代課題和需要,需要儒學人士和社會(hui) 各界從(cong) 方方麵麵進行努力,目前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勢頭”。

 

二十年過去,不論是陳明自己,還是《原道》,都已經有了許多變化,許多成長。陳明說,未來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參與(yu) ,“《原道》就是要把中華文化之道大化流行。我很期待,到20年後,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還因為(wei) 《原道》、因為(wei) 中華文化、因為(wei) 儒家,在一起相聚。”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