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萱按:全日製讀經學堂,即招收3-15歲(如有誌於讀書,可擴及十五歲以上青年)之學員,每日讀經4-8小時(隻管熟讀,不求甚解),謂之老實大量讀經。亦有人稱之為現代私塾,以其取代體製內教育。多年來,此事爭論不斷,茲發表讀經學堂有一兩年到五六年讀經經曆之學生心得摘錄,以增進了解。
“讀經”讓曾經的一個體製學校中的壞學生找到了真正做一個學生的感覺,並且我還要努力做一個好學生,是讀經讓我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絲光亮。
現在的我錯誤還是會犯,但是每次犯了錯都會有長進,隨著時間的流逝。過去的往事雖然還記憶猶新,但我已不再留戀,不再向往,並且要試著去忘記。犯過的錯誤也仍然記得,每次都會有的新的長進和收獲,真愛在這裏,還有那樸實而珍貴的師生情。也正是這一點一滴的愛讓我有了今天。
如果我不讀經,像以前那樣發展,繼續混下去,那將來隻有一個地方會成為我長時間的歸宿——監獄。曾經那麽漫長的時間,兩年,在暗無天日中度過,隻是喜歡那種無謂的快樂,與短暫的幸福,不,不隻是兩年,按我現在的思想與觀念來說應該是整整十五年,生活在一個空虛的世界中,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來指引我。後來通過讀經的深入我也漸漸的回歸理性,漸漸明理,學會了冷靜的麵對事情。
以前的我的那種行為,是不理智的,那煩躁的性格,那種不要吃虧,爭強好勝的小心眼,是讀經改變了我,讓我漸漸的改掉這些缺點,完善自我,收斂自己的性格行為。
——王怡霄(十五歲)
一個人是在追求真理,追求人性的圓滿的過程中奮鬥著,我們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的遺言,漸漸抹去心靈的汙垢,返璞歸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讀過經典後,才真正的感覺出學習中的快樂,愉悅,盡管現實不再那麽安逸,沒有零食,沒有電視,電腦,沒有花花綠綠的世界,但那終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學中求樂,苦中求樂。生活中苦難的出現正是磨練我們的意誌,激勵我們前進的好機會。
簡單的環境,簡單的作息,簡單的學習,還有一座與世隔絕的德謙,似乎就是一個世外桃源,讓我們的心欲一收再收,起初對學校古板苛刻的規矩甚是不理解,怨聲四起,很是不滿意,而現在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學能夠坦然的遵守每一條校規,我們懂得所有製度的製定是為了我們的學習更快的長進。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多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收起一顆浮於世俗的心,能夠安心的潛入到學習中,是一件何等福氣的事情,生命誠可貴,雖然年齡已經不再是黃金階段,但父母給我提供優厚的條件,做一名無憂無慮的學生已是不幸中的萬幸,是我當下最幸福的生活。
—— 傅小益(十九歲)
在德謙可以說是踩著自己的檢討和保證,傷著家長的心過來的。期間也有厭學,想逃掉的時候,但隨著經典的熏陶和內化,楞是走到了現在,原來是人家玩時,我玩,人家讀時,我再玩一會兒。現在則是可以自主的學習,以前的自己總是被感情所駕駛,現在則是一步步趨近理性,也在追求理性和客觀的人生態度。一個被感情駕駛的人難成大事,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也隻是一時情緒激蕩而表現出的不合理性。那樣也很容易傷人傷己。以前總喜歡也習慣了經常“嗷”幾嗓。現在已在慢慢改變中,因為我知道“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以前總是對未來感到迷茫,現在已為自己立誌,已有了達濟天下的擔當!
——張馨月(十七歲)
在將近兩年的過程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會幹了很多活,背了經典,也盡己所能的改善自己!
讀書時常常讀著讀著就突然感知到一些意思!有的呢似乎理解了,但不知道該怎麽表達!現在試想,如果就這樣把經典背完,到解經的時候應該就既能理解也能表達了吧!再想想如果現在還去上所謂的“義務學校”一直到大學,可能連找個工作都麻煩!這樣算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23或24歲,用這20年來讀經典,就光讀經典,進社會的話一定了不得!比起來好象上學等於浪費時間!而且那些什麽小學、初中、高中等學校都是用分數來評你是否認真學習!但再認真的學生,不一定代表他聰明或能答題!所以這樣判斷是錯誤的。
而再想想我們,與世隔絕,在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安靜又無外界幹擾的好地方學習,讀經典,生活,玩耍,真應該去珍惜呀!
經典會給人智慧!曾經把讀書當成功課任務!而現在已情不自禁,樂在其中!
讀經典為的是培養人才,是為了讓讀經的我們成器,成為國家棟梁!雖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哲學家、思想家和所謂的“棟梁”,但至少可以成為一位安其本份的君子!我知道每一個智慧之人都會去經曆一條生命學問之路,而這就是我們將來所要經曆的!這也許是從沒讀經典到讀經後的體悟吧!
——宋澤馨(十一周歲)
我開始慢慢正視過去,正視自己。曾經的我自卑著,厭惡著自己,懦弱著,逃避著過去,現在的我一點點改變著自己,可以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不再浮躁,不再驕傲,我知道驕傲隻是我偽裝自卑的麵具,我慢慢摘下了那沉重的麵具,內心中曾經並不光彩的一麵漸漸淡化消失了,我開始是真正的自己了,內心有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我終於直視自己的過去,不再自暴自棄,一切開始回複正常。雖然在這過程中,也曾有走過錯的時候,但我隻認定了好好讀經這個方向,隻是一心讀經,雖然在這過程中並沒有看出讀經發揮多大的作用,但確實是經典的力量幫了我很多很多。如果當初不來讀經,改變自己的這條路,對我而言,可能還要經曆更多苦難,浪費更多時間。經典讓我的內心逐漸歸於平靜,心情不再有很大的波動,看開了很多,也明白了好多,曾經雜亂的思想逐漸簡單單純,心思少了很多,同時也鍛煉了我的毅力恒心。
——高正斐(十七歲)
讀經前的我和讀經後的我相比,可以說是脫胎換骨,脫時是痛,換完是樂。
寫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優美的詞匯,隻是把我的心聲道出,讓更多家長了解讀經孩子的真實情況,並更有信心的做出決定,不要害怕孩子吃苦,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了成就,回想兒時所受的苦,已了無痕跡,而所讀的經典,卻是源泉滾滾,影響一生。
——王鶴儒(十六歲)
記得去年秋天,秋風掃過幾片落葉,我才剛剛開始接觸經典,接觸這種教育,剛開始我也不相信這種教育,甚至很想笑,因為瞧不起這種教育,記得老子曾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在去年我也屬於後者吧,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慢慢長大,接觸經典的時間越來越長,自己的進步當然也越來越大,我知道我非生而知之者,所以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努力學習,成為學而知之者,勉強而行之者。我相信是金子就會發光,所以還是那句話,努力過,耕耘過,就一定會有收獲。
隻要路子走對了,才有可能到達終點。記得一句話:隻有到終點才是真正的勝利者。現在那些路子還沒有走對的人,他們現在該怎麽辦?這樣想一想,我就覺得自己幸運多了,最起碼我接觸過經典,至於聖賢,雖然成聖成賢是不太可能的,但自己也會成為君子,無憂無慮生活在世間,進行自己的教育,教化下一代的人,這就是自己的誌向。為了這個目標,也為此而努力,也為了下一代的人們。
——肖成龍(十五歲)
我決定——去體驗一下!於是初一下半年,我來到萊州德謙學堂,剛來王老師就把我安排到大班,由於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繁體字,所以,就先和王老師一起讀《學庸論語》,現在才感覺到那段時間是那麽的快,那麽的令人回憶。在經典學堂讀完一年後,回到家,家人都說我變了,變得更懂禮貌了,而且還變了好多好多。我自己也知道努力和長進了,老師們也說我變了。當時一聽,自然是很興奮了,因為每個人都追求長進,人都是在長進中起來的。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歲就誌於學,我比他小二歲,也就比他多出兩年誌於學,孔子可以做到,相信我也可以做到!就這樣,我度過了讀經學習生涯的第一年。
轉眼間,寒假已過去,今年和往年不一樣的是,我的知識又高了一層,見識又遠了一些……一開學,我給好朋友寫了一封發自內心的信,希望讓她也能來讀經,接觸讀經教育。但我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她最後還是沒能來,真的很可惜!可能我比她有福分吧......
——王靜儀(十三周歲)
...這痛苦的一切一直持續到十六歲,直到2008年7月10日那個讓我一生銘刻在心的日子。初二暑假,我參加了德謙學堂在萊州舉辦的為期四十天的經典暑期班,從未遠離過父母的我一開始隻有回家這一個念頭,從未打算留下,很快,不到一個月,我以回家為動力,把一本莊子背了下來,但當這四十天接近尾聲時,我卻開始猶豫,想留下來...8月25日,我正式加入德謙學堂,這是我一生當中做出的最明智的決定,他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就像黑夜裏霧氣彌漫的大海上的燈塔,為過往的船隻指引著光明的方向,在這裏我結識了自學大班,遇到了王老師與吳老師,我的生命價值有了質的飛躍,讀書的氣氛感染著我,我每天過的很充實,快樂,總感覺時間飛速,不夠利用,終於找到了精神家園。
——邢鴻宇(十六歲)
放眼看我已度過的十六個春秋,這十六年來不知經過了多少酸甜苦辣,給家裏帶來了多少的麻煩和淚水?但最終還是讓我找到了歸宿,就是讀經。雖然從一個中學生到成為一名讀經人,這期間的變化也是很多,起起伏伏很不穩定。但是依靠經典的力量,這些問題都將不解而解。
在讀經有一段時間後,感覺到思考問題和做事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思想也變化了很多,在沒有讀經以前,我一直以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則是為能上一所好的大學,上了大學則是為了找一個好的工作,找一個好工作則是為了賺錢,賺錢則是為了想有一個好的家庭,就這樣一直過下去,但是讀經後便不這樣想了,甚至感覺以前的想法很幼稚,很好笑,現在想的則是要學習為人之道,和怎麽提高自己的德性。隻有懂得怎麽做人,才能和萬物融為一體,不會再感到種種的不好。而是從容的麵對一切,即使遇到了再大的苦難,也不會再為此而抱怨,還有提高自己的德性,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再來感化身旁的人,使之越來越美好和諧,最終達到大同世界。說的容易做的難,更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果真能像想象的那樣該多好啊,即使達不到大同,但最少也要讓自己學會怎麽做人和提高德性。
——劉秉嶽(十六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經典智慧之結晶,給了我無限啟發,讓自己真正的直接接觸到了文化傳統之最高智慧。“其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似“潤物細無聲”之微妙,在經典的潛移默化中陶養了自己的心性氣質。遠離城市的喧鬧,擺脫了許多擾亂學習的外界音符,讓我們大家在清心寡欲中提升自我,讀經後方知“有誌於學,乃為務本”,一個人應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活出光彩,絕非在吃穿,在金錢等處,那是一種“小氣”,做一名君子應是“不器”。生命需要一種內在的充實,一種內在的長進,一種心懷“仁義禮智信”的寬闊胸襟,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許多的讀經曆程使自己內心對善的向往逐漸顯現,且學會了自我反省,擇善而從……同樣的時間,不同的選擇,卻給人不同的人生觀。此種心性的提升絕非在當今體製學校教育內所能比。思及普天之下,莘莘學子們,不免為他們歎息,隻怪福氣不夠吧!佛家“四難”之一種講法:人身難得,中國難生,聖教難聞,聖賢難成!不知上輩子需積多少善,今生方有此機緣讀經!真想時光可以倒流,讓自己重回到胎兒期,成為一個“讀經寶寶”,但不太現實,僅能利用當下了!
——王藝曉(十九周歲)
前些日子,廣毅先生在班會課上詢問了大家多半對之產生了“距離美”的“讀書之目的”,方式是不自由的點名式。諸學生搔耳托腮,絞其腦汁,磬其所有,或曰“為心安”,或曰“為立君子品”,甚者如慧中學弟直言“成佛”,實令人作長太息哉。及至先生點名問我,說:“你現在的讀書目的肯定和以前不同吧,乃至和幾個月前的也不同。”我聽罷,默然頷首。誠然,幾個月前,我有著壯闊而振奮的學習目的:開發人類全幅理性,接通華族慧命之類。而今每每思索,深入內心的卻是另一番向往。我緩緩答道:
“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能有一天 …在一個葉子很濃密…陽光透不進來的…葡萄園裏溫暖的…泥土地上…安穩的睡上一覺。”
季謙先生常言:“讀經的孩子是有福的。”回照自己,這個“福”到底有多大呢?我不敢把握。在我風華正茂無憂無慮的年紀,我選擇了讀經,而這一刻即將消逝,一去永不複返。現在我所作的努力,不隻是為某個階段而作的努力,帶著我一如既往的熱忱與虔誠,將一生奉行。
——黃岸穀(十八周歲)
我不是書呆子哦,隨著自己理解力的增強,以前學過的才藝,全在腦子中浮現,整合,從而得到升華,每天寫毛筆,閑時練琴,畫畫,唱段京劇,卻是自己調節生活的方式,而這些才藝,也在不知不覺融貫,飛速長進著,若說這種方式會讀成書呆子,隻有一種可能——他本身就呆,但通過讀書變成書呆子,也比呆子強好多吧!
其實回過頭來看,我的每一步,都是在驗證王教授的理論,也是越走越感覺到王教授的不容易,光網絡回複集成整理起來就足足有兩大本那麽厚,該說的都說了,該回答的都回答了,可問題還在,為什麽,沒有堅持去做唄!所謂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就像趙升君老師那句單純而富有實踐哲理的話:“讀經,讀經,讀經就好!”所以老子感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王教授何等德量,何等見識,路已明朗,走就好了,難免小坎坷,隻要認準目標,終會成功,你會越來越塌實,像我這種問題少年都覺得踏實都變的沒問題,更何況大家。那不懂怎麽辦?現在我進入複習默寫,什麽不懂!?是越來越懂,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快樂,這又印證了王教授的話,我已知自己的的路該如何走,這也是王教授早已安排好的,剩下的就是懷著感恩的心努力向前走吧。
就像一位朋友開玩笑說:“肚子裏三十多萬字經典,哪怕作賊,也要作像蕭十一郎那樣劫富濟貧的大盜,作殺人犯,也要專殺貪官汙吏”這固然隻是個笑話。
一路走來,沐浴著聖賢的榮光,而在背完最後一本書那一瞬間,不是狂喜,而是釋然,平淡,這個句號終於畫上了,而肩膀上不自覺又有了一點小小的責任感,而這又是我不忍翻開過去的另一個原因。
對這一路,關注,期許我,和我傷害,辜負的人,盡力報答,以後償還。
——王丘山(十六周歲)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