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稱華夏,《尚書正義》有雲,“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自是大國無疑。然《尚書》複雲,“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可知華夏並未並攬天下,反倒是天下內涵中華。《禮記》有雲,“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古代的天下秩序,便正是中華秩序的外化規定。
古代世界交通不便,雖不至“一沙一世界”,然“一個文明一世界”卻是常態。中華秩序的內生與外化,便構成了所謂世界的全部。古典時代,中國看周邊,考古今,五服之分,華夷之辨,宇宙洪荒,天理流行,世界跟從著中華的脈搏呼吸。華夏是個“大國”:冕服采章,文學氣度;但又不是大“國”:中華所統攝之“家-國-天下”的倫理宇宙結構下,無有堪與中華並立者,“國”不過是“天下之王”“分地”而成,中華流風所被,“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無遠弗屆”畢竟還是有界,此界便是自然地理所限。中華-天下東極大海,西抵絕域,北略大漠,南迄莽瘴,立基於大地,窮極於八荒,煌煌千載,德盛教尊。未料千載之下,困窘於西方一隅、隔絕於華夏天朝的歐羅巴洲卻倏然崛起。作為中華之界的大海,在彼時的歐人眼中實乃天下通途。有此等大道,中華所謂“天圓地方”之地,轉換為歐人眼中的“地球”。“一個文明一世界”的孤寂被打破,文明與文明的碰撞,帶來了多重世界的融合,華夏在西方的擠壓之下,開始了從“大國”向大“國”的艱難轉型。
此一轉型,首在轉變視界,這卻恰是最為艱難的。中國人從無認識他人的訓練,曆史長河中,他人永遠是被定義的對象,而非自我認知的坐標,所以,中國人也並不真的知道自己是誰。這裏沒有曆史,曆史早在布化與歸化陳陳相因的循環中終結。中國人也做過認識周邊世界的嚐試,比如魏源,比如梁啟超,比如顧維鈞。所有努力,或不被重視,化作國朝上下共識,或被一次次激烈革命打斷,半途而廢。中國人始終建立不起對周邊世界的常識性認識結構,最終也不能完成自我定位,因此付出的代價,庶幾無可計算矣。
現代性的強大衝力畢竟打破了古典性的持守。近乎百年之前,中華帝國慘然退場,中“國”問世。幾經跌宕,中“國”漸已成為國人認識世界與自我的前提。再曆一個甲子的試驗,半個甲子的改革,中“國”又勃興起來,一時之間,“大國崛起”的議論不絕於耳。
在對“大國崛起”的思考當中,我們於2004年創辦了《大國》叢刊。該叢刊甫一推出,便獲得業內的重視與坊間的認可。出版了四期之後,《大國》卻又暫時停下腳步,未有繼續。概因初期多有聲氣相求之士聚於一堂思考大國問題;當今思想界卻是一片嘈雜狂妄之音,“中國崛起”的虛假亢奮遮蔽了思考的眼睛,扭曲了我們的方向。當代知識人長期昧於小圈子利益,坐井觀天,畫地為牢,長於“主義”之鬥,短於建設性競爭。《大國》停下腳步,不是對此失望,而是意圖在沉潛之中,尋找真正的突破。
沉潛五載,我們將步向調整為對於大格局的思考。概因一個民族的命脈,很大程度係於知識人的全部積累。建立周邊世界的常識性認識結構,構鑄我們的憲政體製,參與全球格局體係的塑造,缺少不了知識人的精密且具宏觀視野的基礎工作。大的格局視野是中華真正複興的心理基礎,再造大格局之使命,端在我輩知識人!是故,《大國》改版為《大觀》,重新問世。《大觀》承續《大國》的基本欄目格局,但是額外加上了一個“世界觀察”欄目。我們會配合《大觀》的出版,每季召開一次精幹的學術會議,從世界大格局到關於中國周邊的常識性認識結構,從世界的視界到我們自己的視界,圍繞一個主題會生發出多方位的高強度思考,其成果凝結為“世界觀察”欄目中的論文,冀望此中的思考能夠成為國人觀念突破的助力。
孟子有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1931年在清華的就職演說中仿說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今天亦可再次仿說:“所謂大國者,非謂有大GDP之謂也,有大觀之謂也。”惟願《大觀》能對中國的大觀有所助益。
附錄一:《大觀》前三期目錄
主 編 高全喜
編 委 談火生 施 展 王 利 泮偉江 李 筠 昝 濤
海外編委 翟小波 劉 晗
主 辦 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
出 版 法律出版社
《大觀》第一期目錄
一、世界觀察:科耶夫與現代世界秩序
邱立波:會議主持者言
劉小楓:科耶夫與毛澤東—— 一種研讀科耶夫《法國國是綱要》的嚐試
高全喜:黑格爾、科耶夫與現代世界秩序
邱立波: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李永晶:“帝國論”視域中的中國現代化——以科耶夫的“拉丁帝國”論為中心
王 利:世界曆史與文明帝國:論科耶夫的意圖
施 展:法國國家國家戰略原則演變曆程簡述
高全喜:現代政治、民族國家與帝國敘事——“科耶夫與現代世界秩序”南通會議發凡
邱立波:會議主題相關論著舉要
二、專題論文
張 安:塑造國家權力,奠定帝國基石——1800年至1900年的美國國家戰略研究
周桂銀、蘇黎:體係變革與戰略選擇: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收縮戰略的締造與實踐
杜正艾:北極熊的性格——俄羅斯外交傳統研究
於海峰:丘吉爾大戰略領導藝術研究——理性、暴力與激情的矛盾與統一
屈從文:國際政治學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反思與超越——從主權國家體係觀念在中國的“普世性”曆史建構談起
三、宏文與解讀
(德)蘭克(吳征宇譯):論列強(1833)
時殷弘:《論列強》和蘭克的國際體係觀——回顧和展望
四、翰墨短簡
崇 明:政治經濟學的民族與政治
昝 濤:伊朗的動蕩與伊斯蘭革命理念
《大觀》第二期目錄
一、世界觀察:氣候外交與新帝國主義
王 利:會議主持者言
唐穎俠: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機製
謝懷築:碳金融:理論、製度與實踐
王 利:碳空間與新帝國
吳 強:歐洲的環境政治:環境運動和協商政治
劉 晗:科技、法治與民主——氣候變化與美國法政文化
王 利:碳時代的世界秩序——“氣候外交與新帝國主義”北京會議發凡
談火生:會議主題相關論著舉要
二、專題論文
李育民:從“暫事羈縻”到“考究條約”——清政府應對和接受條約關係的考察
任智勇:近代海關製度建設
徐 爽:他們從西方帶回了什麽——1905-1906年清廷五大臣出洋考政始末
牛仲君:外爭國權:論北洋時期的多邊外交
泮偉江:挑戰與應對:在全球化語境中思考中國國家建設問題
三、舊籍新識
(美)約翰·伊肯伯裏(柳思思、肖洋譯):中國的崛起與西方的未來
劉 晗 編譯:中國崛起重構世界格局?——伊肯貝裏教授的文章的在西方的背景與反響的綜述
四、翰墨短簡
泮偉江:過一種正義的生活乃是人類最深的本性——柏拉圖和他的教育理想國
李 筠:聖奧古斯丁眼中的國家
周林剛:馬基雅維裏的夢
明 輝:《聯邦黨人文集》與美國憲政
《大觀》第三期目錄
一、世界觀察:非西方國家的現代敘事——俄羅斯
施 展:會議主持者言
李 筠:政治文化視野中的俄羅斯彌賽亞意識
馮紹雷:俄羅斯的歐亞空間
張 健:“苦難的俄羅斯”:一個失敗國家?
張 昕:自然資源、地緣政治經濟學與亞歐主義
劉小楓:民族國家抱負與普濟主義異象——白銀時代文人的國家意識初窺
泮偉江:世界結構中的自我定位之痛——試析俄羅斯的轉型困境
金 雁:揭示“俄羅斯性格”的謎底
楊 成:外交傳統與後冷戰時期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邏輯
施 展:歐亞?帝國?歐亞合眾國!——“非西方國家的現代敘事:俄羅斯”包頭會議發凡
施 展:會議主題相關論著舉要
二、專題論文
吳重禮:美國“分立性政府”與“一致性政府”體製運作之比較與評析
沈有忠:德國威瑪憲法的設計與實踐
蕭子音:1970年代英國地方民主改革
三、宏文與解讀
(德)路德維希·德約:歐洲體係的消逝
吳征宇:均勢與霸權:路德維希•德約的國際關係思想
四、翰墨短簡
李 筠:阿奎那與“亞裏士多德革命”
附錄二:《大國》四期目錄
主 編 高全喜
編 輯 呂本富 高超群 周子衡 程亞文
策 劃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
出 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大國》第一期目錄
一、論 文
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體係中的中國國家利益安全
王 建: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與新帝國主義戰爭
呂本富:和平崛起中的中美關係——對米爾斯海默“猜想”的理性解答
任東來:大國崛起的製度框架和思想傳統——以美國為例
吳稼祥:民主進程中的中國崛起
郭樹勇:大國和平崛起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周子衡: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戰略與東亞經濟一體化
高全喜:對民族主義的一種自由主義考察
二、筆 談
關於“和平崛起:可能、挑戰及其選擇”主題筆會(部分內容):
李 強:和平崛起與中國發展戰略的選擇
吳稼祥: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的三個理論問題和三個發展階段
王義桅:中國和平崛起的三重解讀
王博永:關於和平崛起的幾點看法
朱 鋒:和平崛起:創造理論還是發現理論?
高全喜:超越戰爭與和平:一種政治哲學的思考
陳 明:大國的文化之維
高 粱:產業發展和升級:我國經濟步入大國的一個基本問題
三、評 論
張千帆:大國的福與禍——關於國家製度安排的隨想
劉海波:政體科學與大國
程亞文:文明形態、外部環境與“中國崛起”命題
秋 風:原則性外交與策略性外交
四、舊文新識
1.儲安平:政治上的英人與法人
2.王 焱:儲安平視野中的英法政治文化
五、書 評
高超群:曆史及戰爭
夢 洲:種族•民族••中國現代性缺失
翟小波:飄飄憲政香
《大國》第二期目錄
一、論 文
高全喜:論國家利益——一種基於中國政治社會的理論考察
楊光斌:以製度為中心的曆史發展觀——現代化研究的新視野
霍偉岸:《聯邦黨人文集》與審議性民主——兼論中國問題
林國榮:海戰啟示錄
丁 新:和平保國與武力崛起的對決——甲午戰爭時期中日國家安全戰略比較
二、他山之石
呂 芳:資源稟賦、階級結構與阿根廷的衰落——對“阿根廷之謎”的一種政治解讀
昝 濤:保守主義與戰後日本的國家戰略概論——以吉田路線為主
三、專題論述
程亞文:節製與主動——世界戰略格局演變中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的選擇
李學堯、馮建鵬:在法科生和台獨分子之間——對民進黨高層的一種法社會學考察
四、舊文新識
(法)邁斯特爾:論憲政的生成原理(節選)
馮克利:路徑依賴說的古典資源——邁斯特爾及其反革命政治學
五、讀書劄記
秋 風:政教分離之後——阿克頓漢譯著作閱讀劄記
楊 廣:曆史·理論·戰略——讀《大國的興衰》
戴嘉琦:讀書劄記:施利芬計劃
《大國》第三期目錄
一、論 文
李 強:超越大眾民義與權威主義——共和政體對中國民主轉型的啟迪
吳稼祥:論“現實的自由主義”
田德文:論中歐夥伴關係中的觀念因素
李開盛:崛起中的不安全:新興大國的困境及應付
聶 露:試論美國對華決策模式:以1995年李*登訪美為例
二、專題報告
張 安:麵向二十一世紀的國家戰略:曆史演進與理論構建
何中順:經濟外交與中國的選擇
三、會議摘要
政治、法律以及兩種資源、一個原理——《政治與法律思想論叢》座談會摘要
四、評 論
鄭秉文:中國正在“拉美化”嗎?——我對“拉美化”的看法
任東來:美國的強國之路和大國之道
儲昭根:什麽是單邊主義?
五、舊文新識
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
吳小龍:梁啟超的“國家主義”
六、讀書劄記
李公明:現代性理論中的極權主義問題——讀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劄記
喻常森:東盟安全共同體構想與現實挑戰——《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介評
《大國》第四期目錄
一、論 文
秦 暉:權力、責任與憲政:中西曆史中關於自由放任與國家管製的兩種論爭
王思睿:最後的大國:中國新千年大國之道
劉培峰:社團立法:公民權利和國家秩序
張德榮:從“數目字管理”看執政能力與中國的進步
管清友:中國的農地製度:收益和成本
陸符嘉:腐敗是什麽?——關於腐敗行為的理論研究及其對中國之適用
二、專題報告
張文木:印度的國家發展及其潛力評估——與中國比較(上)
馮興元 中國農村內生金融發展與創新研究報告
三、會議摘要
大國之道與中國問題——《大國》叢刊學術座談會摘要
四 、舊文新識
(土耳其)阿克儲拉: 三種政策
昝 濤:奧斯曼帝國的衰敗與土耳其民族主義的產生
五、評論與劄記
毛壽龍、王巧玲:水資源利用的製度基礎
薑春良:21世紀的中國石油安全戰略析論
查君紅:中國的戰略利益——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判定之比較
屈從文:美國崛起與擴張的產物——珀金斯《門羅主義史》述評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