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正作者簡介:王正,男,西元1983年生於(yu) 北京,北京大學文學與(yu) 哲學雙學士,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師從(cong) 顏炳罡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師從(cong) 李存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後(合作導師杜維明教授)。現就職於(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編審,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學、儒家道德哲學、儒家工夫論,著有《先秦儒家工夫論研究》,《先秦儒家道德哲學十論》等。 |
儒家新人文主義(yi) ——儒學未來發展的一條可能路徑
作者:王正(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初七日辛酉
耶穌2016年12月5日
近年來,儒學創新或者說構建基於(yu) 本土資源而具有世界性意義(yi) 的儒學表達,成了對儒學未來之探討的一個(ge) 熱點。順應這一趨勢,數位儒學大家,以宏闊的視野,嚐試為(wei) 儒學開辟一條麵向未來的新的哲學和文化思路,這就是一條基於(yu) 儒家資源的新人文主義(yi) 路徑。不過他們(men) 各自的表述略有不同。儒家新人文主義(yi) ,既回溯軸心時代的基源性問題和對這些問題的豐(feng) 富回答,又反思啟蒙以來現代性導致的弊端,更麵向全人類的共同未來,因而它期待人類能在精神領域有所突破和更加完善,從(cong) 而使“人”自身得到成長。
一
杜維明先生將他對21世紀儒學的發展集中於(yu) 一個(ge) 核心理念——精神人文主義(yi) 。精神人文主義(yi) 集中關(guan) 注“何為(wei) 人”的問題,杜維明認為(wei) :不能通過下定義(yi) 的本質主義(yi) 、歸約主義(yi) 的方式理解人。而應當像傳(chuan) 統儒家那樣,還原人的多元麵向:人是感性的、政治的、社會(hui) 的、曆史的、精神的綜合性的存在。人是動物,但“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所以人又超越動物,因為(wei) 人是“仁”的存在;而且人因其精神性而能與(yu) 天道貫通,這種貫通導向儒家式的在日常生活中即體(ti) 現最高超越意義(yi) 的生活。因為(wei) 人本身的多樣性,所以杜維明特別強調儒家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對話,因此他的精神人文主義(yi) ,雖然基於(yu) 儒家,但並不僅(jin) 僅(jin) 就是儒家。他之所以特別強調精神一詞,也在於(yu) 他認為(wei) :軸心時代幾大核心文明的精神思考在今天仍然有重要意義(yi) 。精神人文主義(yi) 必須要通過儒家和其他文明的對話,來豐(feng) 富和發展自身,隻有這樣,才能為(wei) 人類的未來奠定精神領域的基礎。
成中英先生的新覺醒時代,更多的是經由對當代社會(hui) 的反省,認識到未來人類的發展應當進入一個(ge) 人類心靈的全麵創新、重新整合的時代,也就是人的新的覺醒。在這一覺醒時代中,儒家傳(chuan) 統的覺醒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yi) :儒家思想中對天道、人性的體(ti) 驗,對天人之際的掌握,對社會(hui) 生民的察知,對知行互動、主客依存、上下相持的理解,可以為(wei) 我們(men) 提供覺醒的內(nei) 外動力。所謂內(nei) 力,是指儒家認識到的人的同群性與(yu) 相依性,人有本體(ti) 的良知和智慧並能將之體(ti) 現於(yu) 人文創造中。所謂外力,是指儒家具有勇於(yu) 麵對天下責任而又憂樂(le) 圓融的心態,以及強調從(cong) 公心出發、啟蒙或教化大眾(zhong) 的道德與(yu) 政治理念。由這種覺醒,儒學自身也會(hui) 進入“新新儒學”的時代:針對新儒學的盲點而再啟蒙、再出發,使儒學能夠立足於(yu) 全人類,持全以用中,同時又能針對具體(ti) 問題加以解決(jue) 。
湯一介先生用新軸心時代來指稱新人文主義(yi) ,而湯夫人樂(le) 黛雲(yun) 先生則明確使用新人文主義(yi) 一詞。湯先生認為(wei) ,傳(chuan) 統儒學是一種身心性命之學,它開啟了天人合一、普遍和諧與(yu) 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中國哲學體(ti) 係。而基於(yu) 儒學的新軸心時代,則是一種開放性的人類多元發展的時代。湯先生的新軸心時代,就是回顧自身文化源頭,傳(chuan) 承文化命脈,會(hui) 通古今中西文化之精華。而儒家仁與(yu) 禮的資源可以為(wei) 解決(jue) 21世紀最大的危機——人的精神信仰的危機提供幫助,即在權錢之外還需要心靈和信仰,在權利之外還需要義(yi) 務與(yu) 責任。樂(le) 黛雲(yun) 先生的思路與(yu) 湯先生基本一致,而其獨具特色的理論是:新人文主義(yi) 應反對帝國論,而以非殖民化的思維來理解世界曆史,從(cong) 而形成一種多元化的、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yi) 的曆史發展觀。基於(yu) 這種曆史觀,新人文主義(yi) 的意義(yi) 和必要性會(hui) 更加顯明。
綜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新人文主義(yi) 要求重新思考人、了解人的豐(feng) 富性,進而突出人的道德性和精神性;確立和肯定本文化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而又自覺開放地麵對世界其他文明;既肯定並接受現代性的正麵意義(yi) 和積極元素,又反思啟蒙以來西方中心主義(yi) 和科學理性萬(wan) 能主義(yi) 的負麵因素。
二
不過,立足於(yu) 儒家的新人文主義(yi) ,仍然需要證明其自身的獨特價(jia) 值何在。因為(wei) 在人類思想史和文明史上,至少存在過兩(liang) 種人文主義(yi) :一是文藝複興(xing) 到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yi) ,二是20世紀前期美國學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yi) 。基於(yu) 儒家資源的新人文主義(yi) ,與(yu) 它們(men) 有何區別呢?
從(cong) 文藝複興(xing) 到啟蒙時代的人文主義(yi) ,是一種針對中世紀基督教黑暗時代的人文主義(yi) ,它強調的是擺脫以上帝為(wei) 中心的思維方式,而發現人性、人的尊嚴(yan) 、人的價(jia) 值,要求在生活世界和思維世界中,確立人的主體(ti) 性地位,運用人的理性能力,使人自由地發展其本性。這種人文主義(yi) 最終走向了人類中心主義(yi) 。它和現代性有一種深層次的聯係,即世俗或凡俗的興(xing) 起。這種興(xing) 起曾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產(chan) 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這種人文主義(yi) 忽略了對人的精神領域的關(guan) 注,有巨大的空白與(yu) 缺陷;另外,它因為(wei) 對個(ge) 體(ti) 的過度強調,形成了一種原子主義(yi) 的自我觀念,進而擴展到民族、國家和文化觀念,於(yu) 是民族衝(chong) 突、國家衝(chong) 突和文化衝(chong) 突成為(wei) 一種必然;另外,當對人的理性的強調成為(wei) 一種絕對的肯定後,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便壓縮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靈領域,造成了對人自身的傷(shang) 害。因此,這種人文主義(yi) 在造就現代社會(hui) 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埋下了現代性弊病的根源。
為(wei) 此,在20世紀初期,美國學者白璧德提出了一種新的人文主義(yi) 。白璧德認為(wei) 舊人文主義(yi) 認為(wei) 人可以無限發展是有問題的,所以他的新人文主義(yi) 要以平衡和自律來改善人的境況。同時,白璧德也重視東(dong) 方的智慧,這一傾(qing) 向,直接影響了他的數位中國學生,如吳宓、梅光迪等,這在20世紀中國思想界中造就了《學衡》一派。具體(ti) 來講,白璧德指出了西方思想犯了過度誇大理性作用和過分強調實用主義(yi) 的錯誤,由此,人很難在情感與(yu) 理性、統一與(yu) 雜多之間獲得平衡,而失去了這種平衡,就使得人類淪入了過度的自然主義(yi) 或科學主義(yi) 。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yi) 則要重建一種人能平衡自身情感與(yu) 理性的能力,即建設一種真正的克製,這種克製比知識或同情心要更為(wei) 重要。另外,他對自由與(yu) 限製也有一種平衡性的理解。他認為(wei) ,過度的自由和過度的限製,都會(hui) 導致失敗的結果;尤其是在教育中,隻有實現了自由和限製的平衡,才可能使新人文主義(yi) 的人得以養(yang) 成。從(cong) 總體(ti) 上看,白璧德新人文主義(yi) 隻將人理解為(wei) 情感與(yu) 理性的存在,而忽視了人的精神具有超越性的需求。另一方麵,他雖然表達了一定對東(dong) 方思想的親(qin) 和,但始終沒有走出西方中心主義(yi) ,隻是試圖在希臘、希伯來和近代思想中尋求一種平衡的可能。他也無法真正走出人類中心主義(yi) ,所以他才會(hui) 簡單地將科學主義(yi) 和自然主義(yi) 等同,而沒有認識到自然的獨立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
基於(yu) 儒家的新人文主義(yi) 與(yu) 上述兩(liang) 種人文主義(yi) 都不同。一方麵,它是人文主義(yi) ,也強調重新認識人,但是它認識的人,不僅(jin) 包括人的理性與(yu) 價(jia) 值,還包括人的豐(feng) 富的精神領域、信仰追求。另一方麵,它之新,要求人擺脫人類中心主義(yi) ,還原整個(ge) 宇宙自然的價(jia) 值,認清人類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擺脫原子主義(yi) 的自我觀,還原社會(hui) 群體(ti) 的價(jia) 值,認清個(ge) 人在社群中的價(jia) 值;擺脫民粹主義(yi) 、國家主義(yi) ,還原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認清本文化傳(chuan) 統在世界文化中的意義(yi) 。
三
儒家對人、對社群、對自然、對精神的理解,與(yu) 西方不同。中國思想是在一種“存有的連續”中去思考各個(ge) 方麵、各個(ge) 層次的關(guan) 係,而西方則是以各個(ge) 分解的邏輯或定義(yi) 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在這樣一種差別下,基於(yu) 儒家思想的新人文主義(yi) 可以為(wei) 我們(men) 提供一個(ge) 新的思考基礎和實踐方向。
儒家認為(wei) 個(ge) 人不是個(ge) 體(ti) 性的存在,因此儒家根本反對西方近代以來原子主義(yi) 式的對人的理解。儒家認為(wei) 每一個(ge) 個(ge) 體(ti) 都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這個(ge) 世界上的,每一個(ge) 人都生活在一個(ge) 具體(ti) 的與(yu) 他人共同在一起的倫(lun) 理情境中,所以儒家特別重視人倫(lun) 觀念。孔子就曾說:“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yu) 而誰與(yu) ?”(《論語·微子》)人應當按照人倫(lun) 規定來生活,任何試圖逃離人倫(lun) 之外的想法和做法從(cong) 根本上都是有問題的。
對於(yu) 社群,儒家認可獨立社群的獨立存在意義(yi) ,但儒家並不認為(wei) 各個(ge) 社群之間是一種絕對不同或者完全隔離甚至處於(yu) 衝(chong) 突的狀態,而是將各個(ge) 家庭、社區、民族、國家和文化共同體(ti) 看作相互關(guan) 聯著的社群,並認為(wei) 由這些社群共同構成了一個(ge) 最大的社群——整體(ti) 人類生活的這個(ge) 世界,而這個(ge) 最大社群的和睦正是它的共同善。由此可知,儒家認為(wei) 每個(ge) 小社群之間不應當是衝(chong) 突對立的,而是應當基於(yu) 對大社群和諧的認同而處於(yu) 和睦的狀態。
儒家認為(wei) 自然雖然有其獨立客觀的意義(yi) ,但從(cong) 根本上講,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不是外在於(yu) 自然的,因此自然在一定意義(yi) 上也內(nei) 在於(yu) 人的存在中。也正因如此,人雖然有其特殊於(yu) 其他物種的特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就高於(yu) 自然,而恰恰是自然賦予了人這種獨特性,所以人應當在一定的不傷(shang) 害自然的範圍內(nei) 去實現自己的獨特性。當這種獨特性和自然恰到好處地共同實現的時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了。
當然,儒家的天還有命運之天和義(yi) 理之天的含義(yi) ,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並不僅(jin) 是自然意義(yi) 的合一,還有終極超越意義(yi) 的合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認為(wei) “天”無聲無息而自然作用,生化萬(wan) 物而並不與(yu) 人分裂,因此它是人本來應具之天性和最終應達之境界。所以人應以天為(wei) 則,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最終實現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儒家將人的精神提升到具有宗教性意義(yi) 的程度。
因為(wei) 儒家如上對人、社群、自然、精神的認識和追求,基於(yu) 儒家的新人文主義(yi) 可以成立。而這種成立,不僅(jin) 是一種經典闡釋上的成立,更是一種哲學理念的成立。因為(wei) 它是當代儒家學者經由和西方以及其他文明的對照,而在傳(chuan) 統儒家基礎上重新發掘出的具有新意義(yi) 的哲學理念,所以它可以在當下這個(ge) 現代甚至後現代的時代生發出真正的力量,去影響人、改變人。當然,我們(men) 應當給基於(yu) 儒家資源的新人文主義(yi) 一個(ge) 長時間的發酵,以使它正常而順利地發展,而不宜過於(yu) 苛刻的要求它迅速發生效力,那最終隻會(hui) 傷(shang) 害到這一理念的自發性生長,而造成儒家思想一次新創生的遲滯。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