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啟蒙時代的譯介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欄目:新聞快訊
發布時間:2016-11-29 12:01:20
標簽:

“儒家思想在啟蒙時代的譯介與(yu) 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北京大學舉(ju) 行

來源: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九日甲寅

          耶穌2016年11月28日

 


   


(會(hui) 議合照)

 

    


(會(hui) 議現場)

 

   

 

(杜維明教授致辭)

 

  

 

(孟華教授發表會(hui) 議主旨說明)

 

2016年11月26日至28日,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和世界倫(lun) 理中心主辦的以“儒家思想在啟蒙時代的譯介與(yu) 接受”為(wei) 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於(yu) 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1號路108會(hui) 議廳隆重召開。來自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ya) 、日本及國內(nei) 各一流高校的28位知名專(zhuan) 家學者會(hui) 聚一堂,對啟蒙時代儒家經典在西方的譯介與(yu) 接受、傳(chuan) 播與(yu) 詮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會(hui) 議拉開帷幕。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係人文講席教授杜維明先生致開幕辭,提出在寬廣的人文視域下進行交叉學科的深度對話,可以內(nei) 在整合人的自我理解,以及自我與(yu) 社群、自然、天道的共生式理解。高研院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yu) 比較文化研究所孟華教授對工作坊進行了主旨說明,指出本次國際工作坊具有跨學科、跨文化、跨代際的特點。第一場報告由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與(yu) 北京大學哲學係人文講席教授安樂(le) 哲(Roger T. Ames)共同主持。德國漢諾威大學教授、萊布尼茨研究所所長李文潮首先發言,李教授考察了啟蒙運動早期四位德國思想家萊布尼茨、沃爾夫、托馬修斯、畢爾封格對孔子人格及學說的接受與(yu) 評價(jia) ,對於(yu) 當時西方理解中國的模式、偏見以及誤解所遺留下來的影響提出了見微知著的觀察。隨後,來自法國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的藍莉(Isabelle Landry-DERON)研究員做了主題發言,她講述了通過傳(chuan) 記、畫像等材料對十七世紀孔子形象在歐洲的傳(chuan) 布與(yu) 變化作出的考察。學者們(men) 就兩(liang) 位教授的報告進行了交流,對於(yu) 中西方文化交匯過程中麵臨(lin) 的範疇轉換和翻譯等問題作出深入探討。

 

下午14時,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德國漢諾威大學李文潮教授分別主持了第二場和第三場發言。來自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曆史係夏伯嘉(Ronnie P. Hsia)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羅瑩副教授、中山大學哲學係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教授、澳大利亞(ya) 悉尼大學的柯修文(DanielCanaris)博士進行主題報告。夏伯嘉教授通過說明龍華民如何利用宋明理學資源對利瑪竇所作的儒學解釋進行挑戰與(yu) 批判,呈現出在耶穌會(hui) 士影響下的近代西方對儒學的理解分歧。羅瑩教授以來華耶穌會(hui) 士對《中庸》的譯介為(wei) 中心,對十七、十八世紀儒學典籍的西譯情況作出探究。梅謙立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耶穌會(hui) 士衛方濟(François Noël)的《中國哲學》(Philosophica sinica,1711)是東(dong) 學西漸的重要轉折點。衛方濟不接受利瑪竇所作的古今儒家的區分,而是同龍華民一樣強調儒家的連續性,他在這本書(shu) 裏重新評估宋明儒學,並試圖在許多方麵結合宋明理學與(yu) 基督宗教,他對宋明理學的認識與(yu) 萊布尼茨有許多相通之處。此外,因故未能到會(hui) 的葉格正(Henrik Jäger)教授也提交論文,討論了衛方濟在“四書(shu) ”拉丁語全譯工作中對儒家經典的獨到詮釋,指出他利用亞(ya) 裏士多德學說(尤其是尼各馬可倫(lun) 理學)作為(wei) 跨文化的“元文本”,搭建起解釋和翻譯“四書(shu) ”的詮釋學框架。在之後的開放討論中,與(yu) 會(hui) 學者探討了傳(chuan) 教士所理解的儒家“天”概念背後承載的宗教性因素,杜維明先生指出,在中國思想內(nei) 部,如何理解“天”是一個(ge) 重要問題,東(dong) 學西漸研究與(yu) 儒家傳(chuan) 統的精神性考察有著內(nei) 在的密切關(guan) 聯。

 

11月27日上午,進行了第四場和第五場主題報告,分別由浙江大學羅衛東(dong) 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楊慧林教授主持。第四場報告中,加拿大拉瓦爾大學曆史係教授、魁北克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晟文討論了法國耶穌會(hui) 士李明在《中國近事報道》(Nouveaux mémoires sur l'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一書(shu) 中對耶穌會(hui) 士傳(chuan) 教政策的辯護,以及李明對儒家思想文化的評價(jia) 與(yu) 詮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韓琦教授根據17、18世紀來華耶穌會(hui) 士和歐洲學者的書(shu) 信、論著和檔案,分析歐洲學者對儒家經典的研究及其對中國古史真實性的討論。在第五場報告中,浙江大學副校長、人文學院教授羅衛東(dong) 從(cong) 古典經濟學向現代經濟學的轉圜著眼,以中國傳(chuan) 統經典和蘇格蘭(lan) 啟蒙思想為(wei) 資源,對啟蒙理性影響下的經濟人預設提出反思,認為(wei) 未來經濟學的創新首先需要建立一個(ge) 更加可靠的人性理論,在情感和理性之間架起橋梁。之後,北京郵電大學的韓淩老師將視線投注於(yu) 作為(wei) 啟蒙發端的英國哲學家洛克,以洛克的“中國筆記”手稿和《人類理解論》為(wei) 核心文本,梳理了他對中國宗教觀、包括儒教的認識。

 

27日下午,進行了本次工作坊的最後兩(liang) 場報告。第六場報告由夏伯嘉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曆史學係高毅教授探討了法國重農(nong) 學派與(yu) 中國文化的關(guan) 聯,圍繞魁奈《中華帝國專(zhuan) 製製度》一書(shu) ,指出重農(nong) 學派推崇中國文化中的平等因素。魁奈與(yu) 伏爾泰都認為(wei) 中國是一個(ge) 開明專(zhuan) 製的國度,這種認識對法國大革命產(chan) 生了內(nei) 在影響。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yu) 比較文化研究所孟華教授對伏爾泰閱讀儒家典籍、尤其是閱讀《孟子》時所做的《頁邊筆記》進行了尋章摘句式的深入研究,認為(wei) 伏爾泰所理解、崇尚並宣傳(chuan) 的儒學,應該涵蓋了孟子的主要思想。這主要體(ti) 現在他的“開明君主製”(或曰“哲學家國王”)理想中,也體(ti) 現在他爭(zheng) 取言論自由的行動和檄文中。

 

第七場報告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陳平原主持,日本築波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hui) 研究科的井川義(yi) 次(IGAWA Yoshitsugu)教授探討了儒家思想對歐洲理性與(yu) 啟蒙時代所產(chan) 生的影響,並對日本關(guan) 於(yu) 儒學古典對西洋哲學影響的研究作出綜述說明。他重點梳理了沃爾夫通過傳(chuan) 教士的多種《四書(shu) 》譯本接觸宋明時代的儒學世界觀,進而為(wei) 啟蒙思想奠定基礎,並指出沃爾夫的哲學後來被康德、百科全書(shu) 派、黑格爾等人批判地吸收。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榮譽院長張西平教授帶來終場報告,他針對當下中國學術界在理解西方啟蒙思想和中國思想的關(guan) 係時種種“後見之明”式的誤區,提出應當厘清啟蒙思想與(yu) 中國文化在曆史與(yu) 思想上的聯係。張教授認為(wei) ,通過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啟蒙時期的傳(chuan) 播和影響接受研究,我們(men) 可以從(cong) 根源上對啟蒙做更為(wei) 全麵的反思,可以走出啟蒙思想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對立的思考模式,克服後現代主義(yi) 對啟蒙片麵批判和固守在啟蒙思想內(nei) 部發展思想的兩(liang) 種傾(qing) 向,從(cong) 中國的曆史和啟蒙的曆史做出新的解釋,將曆史重新激活,將中西思想重新融合。這個(ge) 觀點正是本次工作坊的初衷與(yu) “內(nei) 在理路”。

 

11月28日上午9時,由杜維明教授主持了工作坊的圓桌討論會(hui) ,特邀對話嘉賓有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人文講席教授安樂(le) 哲(Roger T. Ames)、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陳平原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劉樹森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倪培民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楊慧林教授。這場小型的“文明對話”以儒家思想與(yu) 啟蒙時代的交匯碰撞為(wei) 主線,透過啟蒙思想家的視線觀照中國傳(chuan) 統,對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包容與(yu) 融合提出了展望。通過學者們(men) 的探討與(yu) 對話,對於(yu) 儒家思想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義(yi) 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yu) 比較文化研究所孟華教授致閉幕辭,並宣布本次工作坊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