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人求作者簡介:朱人求,男,西元一九七一年生,安徽宿鬆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二級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職中華朱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儒家文化哲學研究》《大學衍義(yi) 》《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新視野》《百年東(dong) 亞(ya) 朱子學》等。 |
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的新課題
作者:朱人求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四日己酉
耶穌2016年11月23日
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在時間向度上,指東(dong) 亞(ya) 曆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朱子思想及其後學;在空間向度上,具體(ti) 表現為(wei) 中國朱子學、日本朱子學和韓國朱子學等多種實存形態。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是全球化時代的需要,也是朱子學發展的內(nei) 在需要。目前漢語學界對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仍缺乏係統性,今後宜在以下幾方麵進一步展開。
一是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總體(ti) 性研究。未來的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應從(cong) 整體(ti) 上闡釋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話語體(ti) 係,揭示其內(nei) 在的問題意識、思想脈絡和朱子學的相互交涉,並給其思想以正確的理論定位。中日韓朱子學承傳(chuan) 與(yu) 創新及各自的特色、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普遍性與(yu) 特殊性、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共同價(jia) 值、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問題意識、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人文精神、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接受模式和類型、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一體(ti) 與(yu) 多元、走向“東(dong) 亞(ya) 文化共同體(ti) ”的可能性、東(dong) 亞(ya) 文化的相互交涉、文明對話中的東(dong) 亞(ya) 文化、東(dong) 亞(ya) 文化的未來、朱子學與(yu) 全球化、朱子學的當代實踐、朱子學如何走向世界,等等,都是我們(men) 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重要課題。隻有在全球化的境遇中,這一研究才能得以充分展開並成為(wei) 現實。
二是中日韓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相互交涉。朱子學自13世紀起開始向世界廣泛傳(chuan) 播,在日本、韓國曆史上曾得到充分發展,達到很高的水平,成為(wei) 東(dong) 亞(ya) 近世文明共有的思想形態。在上一個(ge) 千年期,朱子無疑是一位有著世界影響的傑出人物。陳來先生指出,以朱子學和陽明學為(wei) 核心的“新儒學是東(dong) 亞(ya) 文明的共同體(ti) 現”。學界如不全麵了解朱子學的各方麵,就無法了解東(dong) 亞(ya) 朱子學者對朱子學的承傳(chuan) 與(yu) 創新。隻有全麵了解中國宋元明清儒學內(nei) 部對朱子哲學的各種批評,才能真正了解日本德川時代儒學對朱子的批評中,哪些是與(yu) 中國宋明儒學的批評一致的,哪些是與(yu) 宋明儒學的批評不同而反映了日本思想特色的。反過來,隻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李退溪、李栗穀、伊藤仁齋的思想,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學體(ti) 係所包含全部邏輯發展的可能性,不能了解朱子思想體(ti) 係被挑戰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朱子學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換言之,中日韓朱子學的相互交涉、相互促進,構成了東(dong) 亞(ya) 朱子學承傳(chuan) 與(yu) 創新的獨特風景。
三是東(dong) 亞(ya) 朱子學經典文本的承傳(chuan) 與(yu) 創新。要研究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經典文本及其傳(chuan) 播,中日韓對朱子學文本的接納、理解與(yu) 創新,不同朱子學文本在東(dong) 亞(ya) 各國的不同命運,等等。例如,朱子的代表作《四書(shu) 章句集注》在中國和韓國作為(wei) 科舉(ju) 教材備受重視,在日本卻被《四書(shu) 輯釋》和《四書(shu) 大全》所取代,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把朱子學經典文本放進東(dong) 亞(ya) 特定時空進行分析,許多被曆史遮蔽的問題便脫穎而出,這進一步拓寬了朱子學的研究空間,豐(feng) 富了朱子學的理論內(nei) 涵。
四是東(dong) 亞(ya) 朱子學話語的同調與(yu) 異趣。中國朱子學話語體(ti) 係包括本體(ti) 話語(體(ti) 認天理、理氣先後、無極而太極、理即事、事即理、理氣動靜、心即理、理一分殊)、工夫話語(格物致知、主敬窮理、誠意正心、定性、慎獨、拔本塞源、心統性情、尊德性與(yu) 道問學、操存省察、已發未發、致知力行、下學而上達)、社會(hui) 政治話語(正君心、出處、國是、教化)、境界話語(見天地之心、識仁、自得、致良知、民胞物與(yu) 、全體(ti) 大用)等。日本朱子學話語體(ti) 係包括本體(ti) 話語(理氣一體(ti) 論、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工夫話語(格物窮理、主敬涵養(yang) 、靜坐、全孝心法、事上磨練、智藏說等)、境界話語(如全體(ti) 大用等)、社會(hui) 政治話語(如神體(ti) 儒用、名分大義(yi) 論、夷夏之辨、國體(ti) 、王霸等)。韓國朱子學話語體(ti) 係包括本體(ti) 話語(如理氣之發、理乘氣發、理氣一途、人性物性異同論等)、工夫話語(如四端七情、心體(ti) 善惡、心統性情、定心與(yu) 定性等)、社會(hui) 政治話語(如事先理後、起用厚生等)。在具體(ti) 分析基礎上,揭示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話語體(ti) 係與(yu) 理論類型,揭示東(dong) 亞(ya) 朱子學話語體(ti) 係的異與(yu) 同及其根本原因,是極具挑戰性的。
五是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社會(hui) 化及其實踐。東(dong) 亞(ya) 朱子學是東(dong) 亞(ya) 文化所依憑的重要精神資源,在東(dong) 亞(ya) 曆史上曾一度成為(wei) 中日韓國家最高統治哲學。東(dong) 亞(ya) 朱子學如何通過書(shu) 院教育、科舉(ju) 、社倉(cang) 、鄉(xiang) 約、家族、朱子家禮的實踐等方式推進朱子學的社會(hui) 化並上升為(wei) 國家意識形態?中日韓三國朱子學社會(hui) 化及其實踐有何不同?目前,學術界對東(dong) 亞(ya) 朱子學社會(hui) 化及其實踐研究的關(guan) 注度還不夠,相關(guan) 成果十分薄弱。對東(dong) 亞(ya) 朱子學社會(hui) 化及其實踐進行係統研究,有利於(yu) 提高東(dong) 亞(ya) 各國的生命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政治認同感,促進東(dong) 亞(ya) 文化共同體(ti) 的形成,這方麵的研究可謂任重道遠。
總之,東(dong) 亞(ya) 朱子學在曆史上呈現出“一體(ti) 多元”的理論格局,“一體(ti) ”指以中華文化為(wei) 體(ti) ,以朱子學為(wei) 體(ti) ,“多元”指中日韓朱子學的多元化發展與(yu) 具體(ti) 呈現。未來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應以東(dong) 亞(ya) 為(wei) 視域,以經典、話語與(yu) 實踐為(wei) 核心,以中日韓不同文化為(wei) 脈絡,分析中日韓朱子學的承傳(chuan) 與(yu) 創新,既求其同,又求其異。全球化時代,如果我們(men) 立足東(dong) 亞(ya) ,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dong) 亞(ya) 文化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東(dong) 亞(ya) 朱子學經典文本、話語與(yu) 實踐及其未來發展,東(dong) 亞(ya) 朱子學研究必能在21世紀開拓創新、綻放異彩。
注:作者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dong) 亞(ya) 朱子學的承傳(chuan) 與(yu) 創新研究”首席專(zhuan) 家、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