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漢民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
宋明儒學的學術形態——《宋學·理學·心學》自序
作者:朱漢民
來源:《原道》2016年第3輯(總第31輯,新星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二日丁未
耶穌2016年11月21日
貴陽孔學堂致力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和推廣,製定了《孔學堂文庫》編纂與(yu) 出版的規劃,我的文集有幸列入。我長期從(cong) 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宋明儒學,故而從(cong) 多年的著述中選出二十多篇文章,以《宋學·理學·心學》(孔學堂書(shu) 局即將出版)之名充數其中。
我為(wei) 什麽(me) 將這本文集命名為(wei) 《宋學·理學·心學》,有必要做一些交待。
毫無疑問,儒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核心與(yu) 主幹。中國儒學史可以分為(wei) 先秦儒學、漢唐儒學、宋明儒學、清代儒學等不同階段。這一本集子集中搜集的是關(guan) 於(yu) 宋明儒學的研究論著。我之所以將這本書(shu) 命名為(wei) 《宋學·理學·心學》,恰恰是因為(wei) 我心目中的“宋學”“理學”“心學”代表了宋明儒學的主要內(nei) 容;而且,“宋學”“理學”“心學”是三個(ge) 既有內(nei) 在聯係、又有特殊涵義(yi) 的概念。
曆史上,無論是宋明儒學學者的自我標榜,還是學術史家的學術評論,宋明儒學的學術稱謂十分豐(feng) 富,包括“宋學”“明體(ti) 達用之學”“為(wei) 己之學”“實學”“聖學”“內(nei) 聖外王之學”“道學”“理學”“義(yi) 理之學”“性理之學”“身心之學”“心學”等等。我個(ge) 人認為(wei) ,從(cong) 中國學術史的角度來看,“宋學”“理學”“心學”三個(ge) 名稱最為(wei) 重要。
在中國學術史的編纂、敘述中,宋明儒學常常被稱為(wei) “宋學”,以和漢唐時期的儒學即“漢學”區分。後代學人研究、總結宋明學術時,意識到這一段儒學的獨特性,往往以“宋學”命名這種獨特的學術形態。“宋學”是相對於(yu) 漢唐儒學而言的,“宋學”是指宋代建構、但是延續到元明的一種新的學術範式、知識形態。宋學概念首先是指一種以闡發經典中“義(yi) 理”為(wei) 學術特征的儒家經學形態,但是,宋學學者不僅(jin) 推動了經學思想、經學形態的變革,同時其“義(yi) 理”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概念還滲透到他們(men) 的史學、子學、文學的學術文化領域中去,從(cong) 而形成一種異於(yu) 兩(liang) 漢、魏晉、隋唐士大夫群體(ti) 的學術風尚、知識旨趣、人格追求。清代學者在議論到“宋學”的學術範式、評價(jia) “宋學”短長時,總是將“宋學”與(yu) 義(yi) 理探究、形上思辨、心性修養(yang) 等特點聯係在一起。
所以,“宋學”與(yu) “理學”又密切相關(guan) 。宋明儒學喜歡稱自己的學術形態、學術範式為(wei) “義(yi) 理之學”“性理之學”,並將“義(yi) 理之學”“性理之學”簡化為(wei) “理學”,明清和近代之後的學術史進一步將“理學”的名稱定型。我們(men) 發現,在宋學學者的話語中,“義(yi) 理之學”與(yu) “理學”之間是沒有嚴(yan) 格的區別的。宋學學者既以“義(yi) 理之學”為(wei) 學術目標,同時也稱自己的學術形態為(wei) “理學”。張載《經學理窟》專(zhuan) 設“義(yi) 理”章,並標榜“義(yi) 理之學”,他說:“義(yi) 理之學,亦須深沉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朱熹在為(wei) 理學中人宋若水撰墓誌銘時稱其“玩意於(yu) 聖賢義(yi) 理之學,近自周、程、張、馬之言以達於(yu) 經。”真德秀曾說“自淳熙後,義(yi) 理之學日明”。在他們(men) 看來“義(yi) 理之學”與(yu) “理學”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是一致的,他們(men) 既稱自己是學說為(wei) “理學”,又自稱為(wei) “義(yi) 理之學”。所以,南宋末年宋學學者黃震說:“本朝之治,遠追唐虞,以理學為(wei) 之根柢也。義(yi) 理之學獨盛本朝,以程先生為(wei) 之宗師也。”黃震以程頤為(wei) 宋代“義(yi) 理之學”的宗師,是帶有本門派的看法,但是將“理學”等同於(yu) “義(yi) 理之學”卻反映了宋代學人的普遍看法。
同時,“理學”與(yu) “心學”也密切相關(guan) 。在中國思想史上,理學家也往往將自己的學術形態標榜為(wei) “身心之學”或者“心學”。宋明儒家將自己的學說稱之為(wei) “身心之學”,往往是為(wei) 了強調儒學中的道德義(yi) 理不能付之於(yu) 空洞的說教和抽象的道理,而是應該將這些道德義(yi) 理與(yu) 自己的身心實踐結合起來。但是,由於(yu) 這種道德義(yi) 理與(yu) 身心實踐的結合過程,完全是建立在個(ge) 體(ti) 存在的主體(ti) 精神與(yu) 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的,故而他們(men) 普遍追求“心與(yu) 理一”的人生境界。這時,宋明儒家的身心之學,就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個(ge) 體(ti) 道德修身的學問,同樣也是一種個(ge) 體(ti) 生命存在的學問。宋明儒學學者肯定身心一體(ti) ,希望追求自我身心的愉悅、灑落、安然、超脫,以實現個(ge) 體(ti) 自我的精神滿足,他們(men) 普遍十分強調“心”在道德修養(yang) 、精神超越過程中的重要性。由於(yu) 宋明儒家強調修心的重要性,不僅(jin) 陸九淵、王陽明標榜自己的學術宗旨是“心學”,就是二程、朱熹也十分熱衷探討“心學”,並且將“心”放在能夠主宰萬(wan) 物的重要地位。
但是,當代學界對宋明儒學的研究過程中,又發現了“宋學”“理學”“心學”三個(ge) 概念的重要差別,故而又形成了“宋學”“理學”“心學”三個(ge) 概念的不同學術涵義(yi) 。按照當代學界對宋明儒學的基本分類,我們(men) 需要將“宋學”“理學”“心學”三個(ge) 概念作一分疏。
首先,“宋學”與(yu) “理學”的使用有區別。在當代的中國學術史敘述中,“宋學”是指宋代以來以義(yi) 理解經的經學學術形態。在整個(ge) 宋代學者群體(ti) 中,後來被稱之為(wei) “理學”的群體(ti) 隻是宋學學者的一部分,另外還有許多十分重要的學派、學者並不是列於(yu) 這個(ge) 群體(ti) ,包括範仲淹、王安石、蘇軾、歐陽修、薛季宣、陳傅良、葉適、陳亮等,雖然他們(men) 在學術上十分重視以義(yi) 理解經,故而也是以“宋學”稱之。事實上,當代學者所說的“宋學”,其思想特征及學術範式是“擺落漢唐,獨研義(yi) 理”,其外延是比較寬泛的。而人們(men) 說到“理學”,總是與(yu) 那種推崇道統、形上思辨、心性修養(yang) 等特點聯係在一起,並不包括哪些事功學派。所以,“宋學”是一個(ge) 比“理學”外延更寬的概念。
其次,“理學”與(yu) “心學”有區別。學者們(men) 發現,程朱學派的“理學”體(ti) 係以“性”與(yu) “理”兩(liang) 個(ge) 為(wei) 核心概念,故而又稱“性理之學”。由“性”與(yu) “理”組合而成的“性理之學”,充分體(ti) 現和完整表達了“理學”的哲學體(ti) 係和思想特色。而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則強調“心”為(wei) 核心概念,並且在“心”與(yu) “理”兩(liang) 個(ge) 概念中特別強調“心”的本源性、主宰性的意義(yi) ,他們(men) 在討論關(guan) 於(yu) “心”的工夫時,總是強調“心”的本源、主宰意義(yi) 、他們(men) 大講“盡心”“良知”的重要性,凸顯了人的主體(ti) 意識是一個(ge) 由心主宰天地萬(wan) 事萬(wan) 物的過程。
我認為(wei) ,研究宋明儒學,不得不涉及“宋學”“理學”“心學”的學術範式、知識旨趣、學術形態等問題,同時也包括它們(men) 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和相互區別等問題。我的《宋學·理學·心學》一書(shu) 分為(wei) 三輯,分別論述宋學、理學、心學的知識旨趣與(yu) 思想特色。但是,宋學、理學、心學均屬於(yu) “宋明儒學”的一個(ge) 曆史階段,是和先秦儒學、漢唐儒學相區別的另一種學術形態,故而其相通性恰恰也是本書(shu) 關(guan) 注的重點。
2015年8月18日於(yu) 嶽麓書(shu) 院文昌閣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第四屆尼山論壇閉幕演講 許嘉璐談人類自救
【下一篇】泰安30多名漢服愛好者進商場展漢服之美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