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
作者:郭齊勇、杜永寬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二日丁未
耶穌2016年11月21日
王立新著《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錢穆言:“論中國古今社會(hui) 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ti) 可稱為(wei) 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wei) 後代中國。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hui) 。東(dong) 漢以下,士族門第興(xing) 起。魏晉南北朝定於(yu) 隋唐,皆屬門第社會(hui) ,可稱為(wei) 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hui) 。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hui) 。除蒙古滿洲異族入主,為(wei) 特權階級外,其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chuan) 統的遺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hui) 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這樣一種大轉變既有時代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個(ge) 人的努力和抉擇。麵對曆經五代亂(luan) 世,道德淪喪(sang) 的神州大地,宋太祖順應天道,胸懷仁德,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開創了有宋一代三百餘(yu) 年的基業(ye) ,使整個(ge) 宋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達到一個(ge) 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立新教授的《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從(cong) 對宋太祖的介紹可一窺整個(ge) 宋代的基調。該書(shu) 基本以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的時間順序為(wei) 依據,對宋太祖波瀾壯闊、充滿傳(chuan) 奇色彩的一生進行了梳理,其中尤為(wei) 著墨於(yu) 宋太祖“仁德”一麵。
近年來,有關(guan) 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主體(ti) 性和獨特性問題有不少學理上的探討,對中國文化何以能夠延續幾千年、自漢代以降儒家文化何以能夠成為(wei) 主導等問題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說明。《大宋真天子》一書(shu) 雖屬普及性讀物,但作者以真摯的感情和嚴(yan) 肅的理性思考為(wei) 我們(men) 展開了宋代開國初期的絢麗(li) 長卷,使我們(men) 直接接觸到宋太祖高潔的品德和超邁的文治武功,詮釋了中國的外王學是如何以內(nei) 聖學作為(wei) 指導的。作者首先詮釋了“天”及“天命”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yi) ,指出“所謂天,不僅(jin) 包括時勢所趨、機緣湊巧、民心所向等現實元素,也蘊含著仁德和智慧等更加深邃的內(nei) 涵”。天命包含了兩(liang) 層意義(yi) ,一是自然天命,二是人在命運前的主觀努力。前者體(ti) 現了天對人的自然生命的限製,這種人所無法左右的力量落實到人並表現為(wei) 個(ge) 人之命運;後者雖然出於(yu) 人,但必須證之於(yu) 天,是天命的真正意義(yi) 所在。天命下貫、體(ti) 現在人生之中,離開人生,無從(cong) 講天命,離開天命,人生也無從(cong) 談起,天命與(yu) 人生貫通為(wei) 一。所以即便自然命運得天獨厚,如果不能養(yang) 育仁德、成就仁德,也隻會(hui) 白白浪費天命所賦予的優(you) 勢。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天子不過是天的經辦人,代天理政,需效法天命而行政事。作者用了一個(ge) 簡單又頗為(wei) 妥帖的比喻:“任何一個(ge) 王朝,任何一個(ge) 帝王,都不過是替曆史當班,他們(men) 都是中國曆史的值日生。”這就把王夫之在《宋論》中的說法“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通俗化地表現出來。宋太祖作為(wei) “值日生”中的佼佼者,就在於(yu) 能夠體(ti) 會(hui) 到天命的兩(liang) 層含義(yi) 。“仁”作為(wei) 人內(nei) 在的自覺道德,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凸顯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宋太祖自覺地以儒家仁愛精神為(wei) 治道、治術的指針,在促進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繁榮中起到關(guan) 鍵作用。
以道德和德性作為(wei) 政治的基點,是否具有仁德成為(wei) 作者評價(jia) 上位者的關(guan) 鍵因素,這是該書(shu) 的一個(ge) 重要特色。在描寫(xie) 大部分割據勢力時,作者都充滿了鄙夷、嘲諷的態度,把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zheng) 稱為(wei) “搶奪土地與(yu) 人口的戰爭(zheng) ”。之所以用“人口”而不用“人民”,是因為(wei) 他們(men) “不過把民眾(zhong) 當成能幹活的牲口,用來表明自己的搶奪力,同時也為(wei) 自己提供榨取和宰割的對象”。但在描寫(xie) 割據福建的王氏三兄弟時,卻難得有所讚譽。正因為(wei) 三人禮賢下士,興(xing) 辦教育,行德政於(yu) 民,獲得了百姓的真心擁戴。在作者看來,宋太祖完美符合這一評價(jia) 標準,達成了孔子所說的“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拱之”的效果。得益於(yu) 宋太祖的做法和取向,自宋朝建立以來,渾濁不堪的社會(hui) 風氣得到了極大改善。宋太祖“懷仁愛,行正道;孝親(qin) 敬長,善待友朋;不提倡貪功冒進,不喜歡阿諛逢迎;不急切於(yu) 事功成就,不怠惰於(yu) 日常事務;慎思明辨,沉穩持重;開朗直率,誠信待人;不吝賜人而自奉儉(jian) 約。太祖的做法,首先感染了周圍的大臣,進而又通過身邊的大臣,影響到周圍更廣大的人群”。風氣的改變既不是通過口頭的宣傳(chuan) 和規定,也不是通過物質的刺激,而是需要上位者的表率,這就是王夫之在《宋論》中說的“德之盛者,求諸己而已。舍己而求諸人,名愈正,義(yi) 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如彼者,不謂之涼德也不能”。在公元9世紀末大動亂(luan) 時代,人民生活困苦,生命賤如螻蟻,即使一時貴為(wei) 王侯,也朝不保夕,隨時要麵臨(lin) 大廈將傾(qing) 的局麵。因此大部分割據勢力的統治者追求無窮無盡的物質享受,目光集於(yu) 當下,對於(yu) 民族的傳(chuan) 統、國民命運的未來毫不關(guan) 心。宋太祖則是亂(luan) 世中的一股清風,吹散了挾裹整個(ge) 社會(hui) 的烏(wu) 煙瘴氣。他不僅(jin) 理順民心,以民為(wei) 本,以安民為(wei) 務,而且對待投降和被俘的國君也同樣心懷仁德,接續起三代時“興(xing) 滅國,繼絕世”的人道主義(yi) 傳(chuan) 統。朝代興(xing) 亡大多伴隨著武力和血腥,以致於(yu) 有“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的哀願。但宋太祖從(cong) 陳橋兵變時的和平交接,到供養(yang) 丟(diu) 掉割據政權的君王,都表明他自覺、主動地繼承了以仁為(wei) 核心的儒家人道主義(yi) 政治原則。人文精神的逐漸複蘇使得人的生命與(yu) 生活得以莊嚴(yan) 化,中華文化中“尊生”的特性被重新樹立起來。
中國儒學政治哲學把修己與(yu) 治人聯係在一起,強調修齊治平,帶有一種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yi) 色彩。在這一設想中,君主不僅(jin) 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也必須是道德上的楷模。但現實中道德上無瑕疵的君主幾乎不存在,驕奢淫逸、殘暴不仁者反倒層出不窮。作者認為(wei) 宋太祖的偉(wei) 大就在於(yu) 他將內(nei) 聖與(yu) 外王、修己與(yu) 治人連接了起來,以高尚的個(ge) 人品德保證了權力運用的規範化和正常化。正是在這一意義(yi) 上,宋太祖才堪稱“真正的天之驕子”。
作者表明通過介紹宋太祖,希望大家能夠“學習(xi) 到認真負責的精神、尊重曆史文化的態度、愛護公共財物和公共資源的用心、仁愛天下蒼生的情懷,還有勤勉工作的熱忱”。把傳(chuan) 統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與(yu) 樹立新時代公民意識融合起來,提倡的是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求與(yu) 現代接洽的資源。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寧新昌】孫中山與(yu) 心學研討述要
【下一篇】第四屆尼山論壇閉幕演講 許嘉璐談人類自救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