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高麗棒子”本義補證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6-11-18 17:28:32
標簽: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高麗(li) 棒子”本義(yi) 補證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十九日甲辰

           耶穌2016年11月18日

 

 

 

所謂“高麗(li) 棒子”者,係中國民間對朝鮮人的一種貶低性稱呼,是一種鄙視性的綽號或諢號。但此綽號起源於(yu) 何時何地?該綽號的本義(yi) 是什麽(me) ?民間使用該綽號的人一般並不去深究,口語世界的上代人也並不向下代人、周遍人等解釋或交代,此《荀子·正名》所謂“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而已。

 

於(yu) “高麗(li) 棒子”一詞的源起,民間探解甚多。有的說該“棒子”實指木棒之類,其中一說“木棒”語有不開竅、木訥義(yi) ,如同“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木頭木腦”、“呆若木雞”等;二說木棒有硬直之性,引申為(wei) 朝鮮人性格硬直故以“棒子”稱之(暫未聞誰說“棒”有讚歎義(yi) 故“高麗(li) 棒子”係“高麗(li) 很棒”之意);三說日本占領中國東(dong) 北時朝鮮人充當“二鬼子”欺淩中國人,但他們(men) 隻用棍棒而無槍支——日本人不準朝鮮人執槍支;四說日本占領中國東(dong) 北時,遷中國東(dong) 北生活的朝鮮人常仗恃日本人之威而用洗衣棒毆打中國人;五說隋唐時中央王朝征討高勾麗(li) 時,高麗(li) 人持棍棒以抵抗,或以棍棒策馬應戰;六說該“棒子”本指玉米棒,謂此跟朝鮮人栽種、食用玉米有關(guan) 或玉米棒小而賤等;七說該“棒子”本指人參,人參在東(dong) 北叫“棒槌”或“棒子”且高麗(li) 最為(wei) 盛產(chan) 人參,如此等等。

 

觀察貶低性綽號、諢號的一般形成機製(即源於(yu) 指代用法且指代者甚鄙賤與(yu) 形象),上述將“高麗(li) 棒子”之“棒子”釋木棒、棍棒、洗衣棒、玉米棒、人參等的解釋都很牽強,可能性極小。“高麗(li) ”無疑是指代朝鮮(高句麗(li) 、高麗(li) 政權及國製盡管早已無存),然“高麗(li) 棒子”究竟本指什麽(me) 呢?《南京大學學報》文科版2012年第5期刊登了韓國學者黃普基先生《曆史記憶的集體(ti) 構建:“高麗(li) 棒子”釋意》一文,他首先征引清人王一元《遼左見聞錄》述康熙年間朝鮮使團中“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的說法,並詳征朝鮮燕行錄文獻中金昌業(ye) 《老稼齋燕行日記》述康熙年間朝鮮朝貢使團進出中國的見聞等,加以朝鮮語言的對證分析,認為(wei) “高麗(li) 棒子”之“棒子”一詞源於(yu) 朝鮮語“Bangza”,Bangza在朝鮮漢籍文獻裏寫(xie) 作“幫子”、“榜子”、“房子”。黃該文說:

 

在韓語裏,Bangza是古代在地方衙門幹活的男性仆人……結合《燕行錄》文獻記載和韓語發音,我們(men) 可以確認王一元筆下的“棒子”就是朝鮮使團中的仆役。這些仆役也就是“高麗(li) 棒子”的最初形象……“棒子”最初來源於(yu) 韓語詞匯“幫子”,該詞在朝鮮王國本用來稱呼國內(nei) 的仆役階層。而在朝鮮朝貢使團中絕大多數成員都屬於(yu) “幫子”階層。隨著朝鮮朝貢使團的頻繁來華,“幫子”一詞逐漸為(wei) 中國人所熟知。而朝鮮“幫子”在中國違法亂(luan) 紀,騷擾沿途百姓的行為(wei) ,使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留下惡劣的印象。“幫子”開始成為(wei) 令人厭惡的代名詞。[①]

 

  


圖1


   


圖2


據2007年《鐵嶺文史資料》第20輯靳恩全《〈遼左見聞錄〉注釋·關(guan) 於(yu) 〈遼左見聞錄〉的說明》,王一元《遼左見聞錄》成書(shu) 於(yu) 康熙六十一年(圖1、2為(wei) 舊抄本,《八千卷樓書(shu) 目》等錄有此書(shu) )[②]。《遼左見聞錄》關(guan) 於(yu) “朝鮮貢使從(cong) 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的記載很早就已為(wei) 曆史學家羅繼祖所關(guan) 注,黃普基《“高麗(li) 棒子”釋意》一文也曾簡單提及此,未抹殺羅繼祖的發現與(yu) 關(guan) 於(yu) “棒子”、“高麗(li) 棒子”的判斷。羅繼祖係大學者羅振玉之長孫,生卒於(yu) 1913-2002年,長期生活於(yu) 中國東(dong) 北並精於(yu) 東(dong) 北史研究,其1984年中華書(shu) 局版《楓窗脞語》一書(shu) “雜俎”部分第26條“棒子”全文曰:

 

解放前,聞人呼朝鮮人為(wei) “高麗(li) 棒子”,不解所謂。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然其意義(yi) 為(wei) 何尚懵然也。及讀王一元《遼左見聞錄》,中有一則雲(yun) :

 

朝鮮貢使從(cong) 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wei) 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yu) 齊民,鬢發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wan) 裏,不得乘騎,藉草臥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始知其人為(wei) 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wei) 一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雍正元年曾諭令削除墮民籍而習(xi) 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摺再請削除,文見楊壽枏《思衝(chong) 齋文別鈔》謂乃據浙江紳士江蘇候補同知盧洪昶等呈請,中言浙江墮民散處各郡不下二萬(wan) 餘(yu) 人。予婦家蕭山,曾聞墮民男女自為(wei) 婚配,皆執賤役,是民國初年猶然也。徹底鏟除恐在解放後。朝鮮之“棒子”當亦早返為(wei) 齊民矣。[③]

 

可見羅繼祖困惑於(yu) 東(dong) 北“棒子”一語的源起,待讀得《遼左見聞錄》而認為(wei) “高麗(li) 棒子”一語跟朝鮮貢使中的卑役稱為(wei) “棒子”有關(guan) ,這是正確的判斷。但他認為(wei) “棒子”本義(yi) 是“其人為(wei) 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wei) 一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則是錯誤的,與(yu) 《遼左見聞錄》“蓋國中之賤而勞者”的判定也完全不符。事實上朝鮮卑役尤朝鮮貢使中的卑役有私生子出身的賤民在其中完全屬事實,但“棒子”為(wei) 私生子出身之賤民的專(zhuan) 稱卻並非是事實,故羅繼祖於(yu) “高麗(li) 棒子”的來源似有一些誤讀而不夠完全準確。


          


圖3


        


                   圖4

    

朝鮮、琉球、安南等國曾是東(dong) 亞(ya) 中央帝國的附屬小國,在清代的時候這些屬國境內(nei) 的國民其身份等級森嚴(yan) (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四庫全書(shu) 所錄《皇清職貢圖》卷一中有朝鮮國、琉球國、安南國、暹羅國、蘇祿國、南掌國、緬甸國等國不同等級身份之國民的畫像,其中朝鮮有“夷官、官婦、民人、民婦”兩(liang) 性四類國民畫像,琉球國、安南國、暹羅國、南掌國有“夷官、官婦、夷人、夷婦”兩(liang) 性四類國民畫像(朝鮮稱“民人”、“民婦”而琉球、安南稱“夷人”、“夷婦”或是歸化、親(qin) 近差異之故),而且《皇清職貢圖》裏記朝鮮國處有文字曰(圖3、4):

 

朝鮮國民人俗呼為(wei) “高麗(li) 棒子”,戴黑白氈帽,衣袴則皆以白布為(wei) 之;民婦辮髪盤頂,衣用青藍色,外係長裙,布襪花履,崇釋信鬼,勤於(yu) 力作。

 

據《四庫全書(shu) 總目》、《清文獻通考》、葉德輝《書(shu) 林清話》等,官修的《皇清職貢圖》成書(shu) 於(yu) 乾隆十六年,時在《遼左見聞錄》成書(shu) 後近三十年。《皇清職貢圖》記錄朝鮮國的“民人”被俗呼為(wei) “高麗(li) 棒子”,即是朝鮮國的平民被俗呼為(wei) “高麗(li) 棒子”,故“棒子”應是在指代或指稱社會(hui) 平民甚或社會(hui) 賤民,此與(yu) 康熙年間《遼左見聞錄》“朝鮮貢使從(cong) 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的記述完全吻合。

 

            


圖5                                                                       圖6



關(guan) 於(yu) “高麗(li) 棒子”起源於(yu) 朝鮮本土指稱本土賤民或平民的“棒子”一語的直接證明,除了羅繼祖、黃普基曾征引的《遼左見聞錄》這一條以及前述《皇清職貢圖》這一條外,清道光二年石經堂刻本《梅庵全集》之《梅庵文鈔》卷七《吉林窮棒子說》一文也是很好的證據(圖5、6)。該文說:

 

人何以棒子稱吉林產(chan) 參土人?稱參為(wei) 棒棰,稱刨夫為(wei) 棒子。又高麗(li) 稱其窮賤者為(wei) 棒子,棒子而窮,故窮之雲(yun) 爾。參,珍藥也,佳者數百換,至下亦數十換,每歲須刨夫數萬(wan) 人。以故直隸、河南、山東(dong) 、山西以至大江南北無業(ye) 丁夫多襆被至此邦供刨參之役,至死不返。有徒手起家數十萬(wan) 者,有終身溫飽積餘(yu) 貲作經紀者,有僅(jin) 足供一身衣食年複一年自壯而老者,其最下則死於(yu) 虎狼者有之,死於(yu) 嵐瘴者有之,死於(yu) 道路者又有之。其幸而不死於(yu) 虎狼嵐瘴道路則流為(wei) 餓莩,此窮棒子之所以多也。吉林每歲窮棒子幾及千餘(yu) 人,嚴(yan) 冬酷寒無衣無食,死亡不計其數,官為(wei) 抬送城外匯集空地,至春後開一穴掩埋之,歲常五六百人。餘(yu) 甚憫之,奈隻身遠竄,旅況蕭然,既無力以安置之,又無貲以衣食之,直視其死不救,何以為(wei) 情?因思此等餓莩固死於(yu) 餓,亦死於(yu) 凍,使得夜有暖屋棲身,日間行乞糊口,似尚可活其什一……且吉林為(wei) 邊遠之區,內(nei) 地官民有罪者始分遣戍,此輩俱未犯法條,乃甘心自遣死於(yu) 非命,罪等極刑,其愚真不可解矣。為(wei) 作《窮棒子說》,以告世之騖意外之利而忘切身之害者。

 

《梅庵全集》、《梅庵文鈔》的作者是鐵保。據《清史稿·鐵保傳(chuan) 》等,鐵保是正黃旗滿人,姓棟鄂(有書(shu) 誤作鄂棟),先世原姓覺羅而後改,字冶亭,號梅庵,吉林長白人,乾隆十七年生,二十歲中進士並授吏部主事,後官至尚書(shu) 、廣東(dong) 巡撫、兩(liang) 江總督等,道光四年即1824年卒。

 

按鐵保之說,吉林稱挖參之賤民為(wei) “棒子”是因人參被稱“棒棰”;“高麗(li) 稱其窮賤者為(wei) 棒子”,故稱“窮棒子”是取其窮之又窮之意。其實朝鮮人稱“棒子”和吉林人稱“棒棰”未必有關(guan) ,至於(yu) 為(wei) 何人參被吉林人叫“棒棰”則值得諳悉東(dong) 北語言與(yu) 曆史的學人另考。而吉林人以“棒子”或“窮棒子”稱呼刨夫役者,或正來自朝鮮人的“棒子”概念,因為(wei) 康熙初年大清封禁東(dong) 北龍興(xing) 地後不到30年,朝鮮人迫於(yu) 人口與(yu) 土地壓力等持續北移中國東(dong) 北拓地生存,漢人與(yu) 滿人、朝鮮人在中國東(dong) 北混雜存在及有語言交流互動。

 

另外,朝鮮入華使團中的卑役被朝鮮人甚或中國人稱為(wei) “棒子”,本質上並不是因財富貧困,而是因身份下賤甚或人格素養(yang) 下賤。所以人參被康乾時的東(dong) 北土語稱為(wei) “棒棰”應當並非是朝鮮賤民被稱為(wei) “Bangza”以及由此朝鮮人被鄙稱為(wei) “高麗(li) 棒子”的根源,而康熙時漢人王一元《遼左見聞錄》“蓋國中之賤而勞者”的判定及康乾時滿人鐵保道出的“高麗(li) 稱其窮賤者為(wei) 棒子”的事實才是“高麗(li) 棒子”及“高麗(li) 棒子”之“棒子”一詞的真正根源。黃普基《“高麗(li) 棒子”釋意》一文的其他論證材料,更足證明鐵保“高麗(li) 稱其窮賤者為(wei) 棒子”的忠實敘述及王一元“蓋國中之賤而勞者”的準確判斷。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2008年8月28日曾登出一篇自署作者為(wei) “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劉光鍾”的解釋“高麗(li) 棒子”之短文,該文中文版說(按語係本作者校字所加):

 

韓國人把曾侵占韓半島的日本人稱為(wei) “肘巴裏(音,豬蹄子,源於(yu) 日本人穿著木屐腳看起來像豬腳一樣)”,把在古代朝貢體(ti) 係下炫耀中國大國身份的中國人貶稱為(wei) “ttaenom(音,沒有正確的解釋,帶有貶義(yi) )”。韓半島人(現在的韓國人和朝鮮人)也並非例外。日本人將韓國人稱為(wei) 帶有貶低色彩的“朝鮮人(ちょうせんじん)”,中國人將韓國人稱為(wei) “高麗(li) 棒”或是“高麗(li) 棒子(在‘高麗(li) 棒’後麵加上詞綴‘子’)”。

 

“高麗(li) 棒子”和韓國人貶低日本人或是中國人所用的詞語一樣,詞源不祥(按:祥當作詳)。為(wei) 什麽(me) 加上意為(wei) “棍棒”的“棒”字則更無定論。有人認為(wei) ,這與(yu) 中國隋朝侵犯高句麗(li) 王朝時,整個(ge) 韓半島男女老少都拿著棍棒出來抵抗有關(guan) 。其實,上述說法……與(yu) 現在的貶稱並不相符。下麵的說法似乎更有說服力,即日本在吞並韓半島之後,通過滿洲地區向中國發動侵略,而部分韓國人(當時國號為(wei) “大韓帝國”)則作為(wei) 日本的傀儡手裏拿著棍棒欺負中國人。中國人當時把日本侵略軍(jun) 稱為(wei) “日本鬼子”,把日本的傀儡——韓國人稱為(wei) “二鬼子”。[④]

 

韓國人也曾用不雅甚至不敬的綽號、諢號來鄙稱、賤稱日本人與(yu) 中國人等,一如日本人也曾以這種方式來鄙稱、賤稱韓國人與(yu) 中國人等一樣。這種鄙稱、賤稱別國或別國人的現象在歐洲曆史上也應該是存在的(世界史方家或外語專(zhuan) 家可補證之),一如鄙稱、賤稱個(ge) 人的現象在民間的交往生活尤其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社群生活中(無論中外)是較普遍的現象一樣。

 

黃普基《“高麗(li) 棒子”釋意》一文曾另征引朝鮮人洪大容《湛軒燕記》所記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於(yu) 朝貢路上的這樣一則見聞(按語係本作者所加):

 

……過此(按:指某地),有乘車少婦(按:當指中國少婦),掀簾窺望。頗豔麗(li) 。平仲(按:當指朝鮮某使官)直視不回避,指點稱奇。其幫子看車者(按:指中國少婦的仆役),蹲坐簾前,喃喃誶罵(按:或罵平仲失禮),平仲不知覺也。而已,有群童數十,競呼“高麗(li) 幫子”,吆喝而追之(按:當是追叱朝鮮使者)。餘(yu) (按:或即《湛軒燕記》作者洪大容)促平仲疾馳,僅(jin) 以免焉。[⑤]

 

此則數十位中國少年群叱朝鮮使者為(wei) “高麗(li) 幫子”的事件似比鐵保《吉林窮棒子說》“高麗(li) 稱其窮賤者為(wei) 棒子”的記述略早若幹年,但“棒子”一語在身份下賤與(yu) 人格下賤的語義(yi) 關(guan) 聯或語義(yi) 發展上並無任何突兀或不可能,反而由身份到人格以及身份、人格皆有之的語義(yi) 衍變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口語現象。

 

所以,“棒子”或“幫子”即朝鮮語“Bangza”,一音或一字之轉而已,它本是朝鮮人最遲在清代康乾時已出現的、用以稱呼朝鮮賤民的一種稱呼或稱謂,後來朝鮮人甚至朝鮮遣華使者也用“幫子”或“棒子”之類來稱呼中國賤民。但是,加了屬地限定的“高麗(li) 幫子”或“高麗(li) 棒子”竟然最後成為(wei) 了中國人反諷惡俗之朝鮮人的一個(ge) 指代詞,這真是曆史的一種幽默或語言的一種滑稽。

 

走筆至此,筆者不由地想起1980年代讀初中時,同班某鄉(xiang) 下來的男生喜以“鴨公”戲謔性地賤稱同班男生,不料最後“鴨公”竟成為(wei) 該男生公認的諢號,我們(men) 男生都徑直呼他“鴨公”,他也久之不惱而習(xi) 慣地應答,此可供思究“高麗(li) 棒子”一語來源時一哂。

 

羅繼祖說“高麗(li) 棒子”一詞“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今語言真相上厘清“高麗(li) 棒子”之真切來源及本義(yi) ,則更應依禮而行。孟子雲(yun)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yu) 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於(yu) 禽獸(shou) 又何難焉?”甚是。


2013年1月撰於(yu) 徐州



注釋:

 

[①]黃普基:《曆史記憶的集體(ti) 構建:“高麗(li) 棒子”釋意》,《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第122頁。

[②] 靳恩全:《遼左見聞錄注釋》,《鐵嶺文史資料》第20輯,政協鐵嶺市學習(xi) 宣傳(chuan) 和文史委員會(hui) 輯,2007 年。

[③] 羅繼祖:《楓窗脞語》,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4 年,第198 頁。

[④] 劉光鍾:《韓國人對“高麗(li) 棒子”一詞的理解》,中央日報中文網,2008年8月28日,https://chinese.joins.com/gb/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4790&category=002005

[⑤] 洪大容:《湛軒書(shu) ·外集》卷8,轉引自黃普基《曆史記憶的集體(ti) 構建:“高麗(li) 棒子”釋意》。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