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楊朝明新著《儒學精神與中國夢》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引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6-11-12 00:35:23
標簽:

楊朝明新著《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引言


  


書(shu) 名:《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

作者:楊朝明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介紹】

 

2016年8月,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研究員的新著《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由安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基礎之上,它蘊含著極其豐(feng) 富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元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倡導“天下為(wei) 公”,追求天下“大同”。這些來源於(yu) 儒家精神的優(you) 秀思想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建構提供了豐(feng) 富養(yang) 料,使中國夢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血脈相連。楊朝明研究員的新著《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細致梳理了儒學精神與(yu) 中國夢的血脈聯係,解讀了儒家的社會(hui) 理想追求與(yu) 人民信仰的內(nei) 在關(guan) 係,闡釋了儒學精神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與(yu) 精髓,分析了儒學精神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建設的密切聯係,指出儒學精神為(wei) 實現中國夢提供豐(feng) 富養(yang) 分。著作通過對儒學精神和“中國夢”的介紹,以及闡釋儒學精神在“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意義(yi) ,顯示“中國夢”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土壤,有助於(yu) 中外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國夢”的內(nei) 涵。同時,楊朝明研究員認為(wei) ,從(cong) 元典時代走來的孔子儒學,是此後兩(liang) 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對於(yu) 中國,以孔子儒學為(wei) 代表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對於(yu) 整個(ge) 世界,儒家文明與(yu) 異質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十分有助於(yu) 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的良性發展。

 

【目錄】

 

引言: 儒學、中國夢與(yu) 民族複興(xing)

 

第一章   儒家的社會(hui) 理想追求與(yu) 人民的信仰

 

一、孔子學說中有最基本的價(jia) 值支撐

二、孔子的“大同”思想與(yu) 社會(hui) 和諧

三、“大同”思想學說中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一)“天下為(wei) 公”與(yu) 公共意識

(二)“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

(三)“立愛自親(qin) 始”的仁愛之道

(四)社會(hui) 和諧,人心和順

 

第二章  儒學精神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與(yu) 精髓

 

一、儒學精神是一種深層的哲學文化

(一)文化學視野中的儒家文化

(二)重新認識孔子的道德學說

(三)關(guan) 於(yu) 儒家的“中道”哲學

二、儒學精神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表

(一)儒學在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

(二)儒家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三)儒學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三階段

 

第三章儒學精神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建設

 

一、儒學精神在當代中國的意義(yi)

(一)孔子文化與(yu) 當代中國社會(hui)

(二)關(guan) 於(yu) 儒家文化的教化意義(yi)

(三)孔子智慧:樹立人民信仰的文化支撐

二、紮根數千年文化,築牢價(jia) 值觀基礎

(一)道以明德,德以尊道——構建核心價(jia) 值觀的意義(yi)

(二)政者正也,正身修己——抓住價(jia) 值體(ti) 係建立的關(guan) 鍵

(三)以德興(xing) 國、以德立人——從(cong) 數千年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放眼民族興(xing) 旺的百年大計

三、中國儒學與(yu) 傳(chuan) 統的廉政思維

(一)“文武之政”與(yu) “糾察”

(二)孔子談“正法”與(yu) “論吏”

(三)正身修教與(yu) “廉平”

(四)義(yi) 利關(guan) 係與(yu) “廉節”

 

第四章  儒學精神為(wei) 實現中國夢提供豐(feng) 富養(yang) 分

 

一、崇尚正義(yi)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用傳(chuan) 統“八德”照亮世道人心

(一)為(wei) 什麽(me) 要講“德”

(二)“八德”是怎樣形成的

(三)怎樣理解“八德”

(四)“八德”與(yu) “明理”

(五)“八德”曆久彌新

 

結語: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最偉(wei) 大禮物

  

【引言】


儒學、中國夢與(yu) 民族複興(xing)

 

儒學,即儒家之學。說起來,它好像隻是屬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範疇,其實,由儒學的特性所決(jue) 定,它不僅(jin) 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er) 女,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底色,而且今天依然存在於(yu) 廣大民眾(zhong) 的心理深層,滋養(yang) 著國人的價(jia) 值信仰。中華民族偉(wei) 大中國夢的實現,不能離開中國優(you) 秀的儒家文化。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中國夢正式提出於(yu) 2012年11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界定了中國夢的內(nei) 涵,他說,“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wei) 大夢想”,他堅定地表示,這個(ge) 夢“一定能實現”。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概括為(wei) “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即到2021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具體(ti) 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五位一體(ti) 建設。

 

不言而喻,中國夢內(nei) 涵豐(feng) 富,意蘊深遠,凸顯了以人為(wei) 本、家國天下的情懷。國家不富強,就難以擺脫被人欺侮的厄運;民族不複興(xing) ,怎能擔當“龍的傳(chuan) 人”?強國才能富民,國強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民富則是國強的內(nei) 生動力。沒有人民富裕,發展就不算成功;沒有人民幸福,複興(xing) 就不算完成。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當然不是簡單地重尋昔日的榮光,而是要讓曾經飽受列強欺侮,迄今還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發展、政治昌明、文化繁榮、社會(hui) 和諧,到21世紀中葉成為(wei)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讓中國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hui) 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ou) 美的環境;讓孩子們(men) 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尊嚴(yan) 的生活,實現每個(ge) 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如果是這樣,中國就能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yu) 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破解人類發展難題。

 

不難看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ge) 中國人的夢。這就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因為(wei)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hui) 好”。他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中國夢的本質和豐(feng) 富內(nei) 涵,闡釋了國家、民族、個(ge) 人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guan) 係。可見,中國夢的實現,其深邃力量源自每個(ge) 人的內(nei) 心,來自人們(men) 的價(jia) 值追求。所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人民的信仰就是社會(hui) 的價(jia) 值體(ti)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中成為(wei) 今天這個(ge) 樣子的。”習(xi) 總書(shu) 記又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ge) 國家、哪一個(ge) 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diu) 掉了思想文化這個(ge) 靈魂,這個(ge) 國家、這個(ge) 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國夢的夢想成真,必須立足於(yu)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發展,必須以解決(jue) 人們(men) 的心靈依歸為(wei) 前提。

 

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延續,我們(men) 不能割斷曆史。認識今天的中國,必須了解曆史的中國。2013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chuan) 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他特別要求要引導人們(men) 更加全麵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宣傳(chuan) 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ge) 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講清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chuan) 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men) 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人民日報》 2013年8月21日)

 

在講話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了對待我國傳(chuan) 統文化和國外的東(dong) 西的科學態度,要堅持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wei) 我所用。習(xi) 總書(shu) 記也對我國傳(chuan) 統文化有一個(ge) 基本的定位,認為(wei) 中華文化沉澱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men) “最突出的文化優(you) 勢”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個(ge) 定位說出了很多學者的心聲。

 

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以儒學為(wei) 主幹。儒學由孔子開創,後世儒家以孔子為(wei) 宗師。《淮南子•要略》敘述儒學的產(chan) 生說:“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漢書(shu) •藝文誌》則概述儒學的特點說:“儒家者流,蓋出於(yu) 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yu) 六經之中,留意於(yu) 仁義(yi) 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其重言,於(yu) 道為(wei) 最高。”可見,“儒家之學”是孔子繼往以開來,對中國五千多年曆史文化的傑出貢獻。

 

儒學重“道”,儒學正是在繼承和弘揚“先王之道”的基礎上形成的,曆代儒家都以“道”為(wei) 孜孜不倦的追求。儒家“於(yu) 道為(wei) 最高”,孔子要求士人“誌於(yu) 道”,他本人甚至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儒家所謂“道”就是信仰,就是信念,就是價(jia) 值體(ti) 係、價(jia) 值觀念,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價(jia) 值觀念是中華文明最廣泛的信仰構成。

 

顯而易見,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建立在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基礎之上,它蘊含著極其豐(feng) 富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元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倡導“天下為(wei) 公”,追求天下“大同”。這些來源於(yu) 儒家精神的優(you) 秀思想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建構提供了豐(feng) 富養(yang) 料,使中國夢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血脈相連。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這些價(jia) 值觀也都為(wei) 大家所共知,比如“四維”“五常”“八德”。“四維”就是“禮、義(yi) 、廉、恥”,“五常”就是“仁、義(yi) 、禮、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二十四字表述,我認為(wei) 與(yu) 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內(nei) 在精神是一致的。

 

可以這麽(me) 理解,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表述分成不同的層麵,有國家層麵,也有社會(hui) 層麵和個(ge) 人層麵。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hui) ,實際上都是由個(ge) 體(ti) 的人組成的。所以,一個(ge) 人對於(yu) 社會(hui) 層麵的理解和認識,對於(yu) 國家層麵的價(jia) 值追求,實際上最終是歸根到個(ge) 人修身做人方麵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個(ge) 人層麵中的“愛國、誠信、敬業(ye) 、友善”,實際上就是在講述修身做人的問題。如果社會(hui) 中每個(ge) 人做人的問題都解決(jue) 了,那麽(me) ,我們(men) 無論是作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人”還是“國家人”的所有問題都能解決(jue) 。

 

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中的“四維”“五常”與(yu) 我們(men) 現今的修身做人之間有關(guan) 聯,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中的“忠”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的“愛國”也是一致的,而“敬業(ye) ”實際上就是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中的“義(yi) ”。什麽(me) 叫義(yi) ?作為(wei) 職業(ye) 工作者,對自己的職業(ye) 應該踏踏實實去做,“義(yi) 者,宜也,斷決(jue) 得中也”,也就是事情應當如此。敬業(ye) 、誠信當然是“信”,而“友善”就是講述人與(yu) 人之間如何處理關(guan) 係。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中最深層的內(nei) 涵就是在解決(jue) 如何修身做人的問題,而做人問題自古至今都是所有信仰的基礎,也是不論傳(chuan) 統還是現代價(jia) 值觀的核心問題,二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

 

價(jia) 值觀念、精神追求等都屬於(yu) “文化”的範疇。文化可以分為(wei) 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的製度文化、深層的哲學文化等不同層級。就各層級的關(guan) 係而言,哲學文化對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起著決(jue) 定的作用。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哲學文化是文化最為(wei) 重要、最為(wei) 根本的方麵。

 

就哲學文化而言,孔子儒學對中國的影響至大至巨。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 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chuan) ,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ce) ,上海:東(dong) 方出版社,1988年,第231頁。錢穆先生說:“孔子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曆史文化當已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曆史文化又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曆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yu) 孔子相比倫(lun) 。”錢穆:《孔子傳(chuan) 》序言,北京:三聯書(shu) 店,2002年。梁漱溟先生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裏,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cong) 孔子那裏出來。”梁漱溟:《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99年,第150頁。

 

關(guan) 於(yu) 孔子的曆史影響和非凡地位,外國一些人持同樣看法。例如,英國作家貢布裏希說: “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貢布裏希:《寫(xie) 給大家的世界史》,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989年,在“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yu) 學術討論會(hui) ”上,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總幹事代表泰勒博士則說: “如果人們(men) 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yi) ,人們(men) 很快就會(hui) 發現,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兩(liang) 千五百多年裏,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不管我們(men) 取得進步也好,或者缺少進步也好,當今一個(ge) 昌盛、成功的社會(hui)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於(yu) 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jia) 值觀念。”(《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中外人士的這些典型說法幾乎人所共知!這些看法給我們(men) 以重要啟示,即我們(men) 今天思考“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與(yu) 中國夢”,必須為(wei) 數千年來深深影響著曆代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念苦下一番爬梳剔抉、陶冶渾成的功夫,將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符合現代中國實際、符合馬克思主義(yi) 基本精神的概念、範疇、觀念加以選擇。事實上,孔子的政治追求、政治理想、價(jia) 值觀念,在他對“大同”社會(hui) 的表述及言論中都有闡發,包含了他對國民精神的希冀,作為(wei) 中國曆代士人的“宗師”,孔子的理想包含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觀念與(yu) 精神追求,在今天依然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