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儀(yi) 式與(yu) 認同:以首屆福州兩(liang) 岸聯合祭孔典禮為(wei) 中心的考察
作者:古嶼鑫、李瑞祥
來源:《原道》第31輯,陳明 朱漢民 主編,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初十一日丙申
耶穌2016年11月10日
內(nei) 容提要:本文繞開“儒教是否是宗教”的爭(zheng) 議性話題,而從(cong) 具有儒教信仰因素的祭孔儀(yi) 式入手,以客觀中立的立場,采用經史互證的方法,基於(yu) 2014年首屆福州兩(liang) 岸聯合祭孔典禮的田野調查資料展開相關(guan) 論述。此次祭孔的祭祀團隊均為(wei) 台灣民間宗教團體(ti) 一貫道的普通民眾(zhong) ,承辦方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是目前台灣民間唯一有能力舉(ju) 辦大型儒家祭祀禮樂(le) 活動的宗教團體(ti) 。下文首先介紹海峽兩(liang) 岸聯合祭孔儀(yi) 式的緣由,接著從(cong) 祭祀人員的構成、祭祀空間的設置、祭孔儀(yi) 式的流程及其闡釋來還原祭孔儀(yi) 式的麵貌,最後總結祭孔儀(yi) 式的社會(hui) 曆史功能與(yu) 意義(yi) 。兩(liang) 岸民眾(zhong) 雖然有著不同的社會(hui) 生活秩序和文化麵相,但是共同的曆史記憶、文化信仰依然是今後增進彼此交流、認同與(yu) 互信的契機與(yu) 平台,華夏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與(yu) 傳(chuan) 統古禮,在當今社會(hui) 仍然發揮著凝聚和認同的重要作用。
關(guan) 鍵詞:文化信仰;祭孔儀(yi) 式;文化認同;兩(liang) 岸關(guan) 係;
一、 祭孔沿革
法備於(yu) 三王,道述於(yu) 仲尼,祭孔儀(yi) 式是華夏民族為(wei) 了尊崇與(yu) 追思至聖先師孔子,而在文廟舉(ju) 行隆重的釋奠典禮,延續了兩(liang) 千多年,曆代皆有所更迭。其曆史淵源可追溯到孔子卒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衣冠塚(zhong) 改置於(yu) 山東(dong) 曲阜闕裏孔子故裏,後孔子故裏逐漸演變為(wei) 孔子後人祭祀祖宗的家廟,此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先聖立廟。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率軍(jun) 平定淮南王英布之亂(luan) 後路過山東(dong) 曲阜孔廟,以“太牢”(豬、牛、羊)之重禮祭祀孔子,這是帝王祭孔之先例。東(dong) 漢光武帝建武五年派遣大司空至曲阜闕裏孔廟,以“太牢”祭祀孔子,這是帝王遣特使祭祀孔子的初端。東(dong) 漢章帝元和二年在闕裏釋奠典禮中采用《雲(yun) 門》《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代之樂(le) ,此為(wei) 祭孔用樂(le) 之始。魏晉南北朝是“孔廟設學”與(yu) “太學釋奠”結合的開始,對後世頗具影響的“廟學合一”製度得以確立,“六佾舞”開始融於(yu) 釋奠禮之中。隋唐時期祭孔活動散布全國,“三獻禮”融入釋奠禮儀(yi) 為(wei) 此階段之特色。繼唐之後,宋代的釋奠禮儀(yi) 製度繼續發展,到明代已升格至帝王規格,清代達到了頂峰。元、明、清三代,皇帝為(wei) 孔子舉(ju) 行國家祭奠的主要場所在北京孔廟。隨著曆代帝王的褒贈加封,祭典儀(yi) 式日臻隆重恢弘,禮器、樂(le) 器、樂(le) 章、舞譜等也多由皇帝欽定頒行。
1911年以後,中國的其他國家祭典(如祭天、祭地等)均退出曆史舞台,僅(jin) 有祭孔典禮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續與(yu) 傳(chuan) 承。祭孔儀(yi) 式在台灣地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與(yu) 發展,即便是“日據”時代也未曾中斷。1952年,蔣介石政府積極倡導對古禮的恢複,在1968-1970年的“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中,台灣當局統一組織專(zhuan) 家學者對祭孔古禮進行曆史還原與(yu) 恢複改良,決(jue) 定祭孔儀(yi) 節采用明製,首先在台北孔廟推行,隨後推展至全台各地。台灣當局公布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辦法》規定:“各級政府應於(yu) 九月二十八日上午舉(ju) 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大會(hui) ,由當地政府最高行政首長主持。其有孔廟者,並應在孔廟舉(ju) 行釋奠典禮。”可見,台灣當局明確規定將釋奠禮列為(wei) 官方祭典,由各縣市政府每年以資助項目的形式舉(ju) 行祭典。在祭典中,陳設音樂(le) 、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祭孔典禮每年分為(wei) 春秋二次。[1]
二、祭孔緣由
唐君毅對“師道”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精神價(jia) 值這樣表述:“師與(yu) 聖賢,尤代表中國社會(hui) 文化中之至尊。天地君親(qin) 師之所以終於(yu) 師者,正以唯師乃能成終而成始。使人類之曆史文化相續,教忠教孝,教法天地,皆師之任,無師則天地君親(qin) ,皆失所憑依,而人道幾乎息矣。天地之於(yu) 人也,或利或害。君之於(yu) 民也,或賞或罰。親(qin) 之於(yu) 子也,愛無窮而皆出於(yu) 天。而師之設教,則純為(wei) 傳(chuan) 人之文化與(yu) 萬(wan) 事。師生唯以傳(chuan) 道求心之相接,而自然不容希利避害,慕賞畏罰之念,夾雜於(yu) 其中。師生之關(guan) 係,乃純粹人與(yu) 人之精神,其相遇於(yu) 客觀之道,以使道不絕於(yu) 天壤之間也。”[2]2014年首屆福州兩(liang) 岸聯合祭孔儀(yi) 式的承辦方為(wei) 台灣宗教團體(ti) 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3]她延續了儒家文化中尊崇師道尊嚴(yan) 之傳(chuan) 統,並在其教義(yi) 教理之《道之宗旨》中體(ti) 現出來:“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敬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xiang) 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lun) 八德,發闡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複本性之自然,發啟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wei) 清平,化人心為(wei) 良善,冀世界為(wei) 大同。”[4]
從(cong) 此宗旨可見,一貫道繼承了中國傳(chuan) 統儒教中對於(yu) 天、地、君、親(qin) 、師的五恩信仰,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hui) 體(ti) 製的變遷,將此信仰轉化為(wei)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家、講禮儀(yi) 、孝父母、尊師道、信朋友、和鄉(xiang) 裏等現代社會(hui) 倫(lun) 理要求。一貫道十八代祖張天然在《暫定佛規》中明確提出一貫道所取儀(yi) 禮之道統乃是“行儒門之禮儀(yi) ”,[5]皆本源於(yu) 西周時候周公製禮作樂(le) 。一貫道內(nei) 部書(shu) 籍《天道古禮探源》也從(cong) 禮樂(le) 祭祀為(wei) 真儒德範行儀(yi) 的角度,繼續對此《道之宗旨》做注疏:“天道流行在至誠中正,古禮行儀(yi) 在齋奇順和,言道之‘宗旨’為(wei) ‘一貫禮儀(yi) ’。禮儀(yi) 由‘一’出,立身行道是為(wei) ‘貫’,所言禮義(yi) 本體(ti) ,實為(wei) 聖賢本心,故天命頒定‘道之宗旨’,實為(wei) 修行憑示,更為(wei) 立德拄杖。由此而知,一貫禮儀(yi) 率於(yu) 天理,天理在仁心,仁心為(wei) 禮門義(yi) 路的總歸;今‘天道古禮’的宏興(xing) ,在於(yu) ‘複古禮’舉(ju) 行‘祭郊尊天,祭社謝地,祭祖教孝’,期使人人歸根元始,溯返本源,此‘天道古禮’之宗義(yi) 也。”[6]“古之有大道,本源出於(yu) 天,降命為(wei) 人倫(lun) ,首曰‘孝悌忠信’再闡述‘禮義(yi) 廉恥’,是為(wei) 綱常倫(lun) 理的大本,盡在‘禮樂(le) 祭祀’以承先,更是‘郊社禘嚐’以續命,此‘真儒’之誌,亦是大同世界的理想。時至今日,二十一世紀的‘師道’與(yu) ‘儒行’須再加以闡揚,進而推廣之。故曰:‘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此為(wei) ‘師嚴(yan) 而後道尊,道尊而後禮至,禮至而後樂(le) 行,樂(le) 行則祭祀興(xing) ’。是以‘誠中行外’的天命流行,才是禮樂(le) 祭祀興(xing) 行的本體(ti) ,聖道通達天理人情順和,才是彬彬君子的儒風儀(yi) 範。”[7]
作為(wei) 當代台灣一貫道十八組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ge) 宗教組織,此次釋奠典禮的承辦方台南玉山寶光聖堂秉承中華儒家傳(chuan) 統禮樂(le) 精神,並且突出強化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禮儀(yi) 的實踐指導,希冀通過對中華傳(chuan) 統的祭祀禮儀(yi) 呈現,努力將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資源化為(wei) 今人的文化營養(yang) ,綜合運用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群體(ti) 傳(chuan) 播、人際傳(chuan) 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之獨特魅力。因此,有學者這樣評價(jia) 道,“一貫道給予外界的觀感特色之一是在於(yu) 具有回歸中國傳(chuan) 統倫(lun) 理道德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的趨向。”[8]“當代台灣一貫道已不單純是大陸時期一貫道的簡單延續,而是以嶄新的‘現代儒教’姿態,立足台灣,立足世界。”[9]
三、福州祭孔儀(yi) 式
2014年福州祭孔參與(yu) 的嘉賓來自社會(hui) 各界人士,計有台灣前“法務部長”蕭天讚先生,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先生,一貫道總會(hui) 李玉柱理事長及各位副理事長,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先生,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教授,張新鷹教授,世界宗教所曹中建書(shu) 記、金澤副所長、儒教研究室盧國龍主任、葉濤教授、陳進國副教授,李春園總編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趙署青所長,佛光大學宋光宇教授,慈濟大學林安悟教授等,都親(qin) 臨(lin) 福州文廟觀禮,還有寶光玉山道場王寶宗先生率領包括禮生、樂(le) 生、歌生、文佾生、武佾生在內(nei) 的祭祀人員近200人,實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的一次盛舉(ju) 。祭孔儀(yi) 式在9月28日上午9點28分正式開始,由福州市社科聯主席林山先生主持,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先生及台灣前“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先生致詞,為(wei) 兩(liang) 岸聯合祭孔畫下完美開端。祭孔儀(yi) 式在三通鼓聲中展開序幕,由於(yu) 全場的嘉賓及工作人員都有著虔誠之心,讓與(yu) 會(hui) 人員強烈感受了禮樂(le) 文明的莊嚴(yan) 肅穆。以下筆者主要從(cong) 祭祀人員的構成、祭祀空間的設置、祭孔儀(yi) 式的流程及其闡釋來還原祭孔儀(yi) 式的麵貌。
(一)祭典人員
祭孔儀(yi) 式的祭典人員分為(wei) 獻官、禮生、樂(le) 舞生三部分,他們(men) 分屬於(yu) 不同的祭典區域,其職務與(yu) 功能各異,他們(men) 齊心協力地共同參與(yu) 使得整個(ge) 儀(yi) 式圓滿完成。
1.獻官。獻官就是在祭孔式典儀(yi) 禮中向神位行獻禮的主要人員,又可分為(wei) 正獻官及分獻官兩(liang) 種。正獻官又稱主祭官,古時除了皇帝親(qin) 臨(lin) 祭祀,派遣官員欽祭之外,都是由衍聖公作為(wei) 主祭。衍聖公是孔子的長孫嫡係後裔的官位,蘊含著傳(chuan) 續傳(chuan) 統儒家文化之義(yi) 。唐宋時期,隻有正獻官,分別由丞相、翰林學士及國子祭酒來擔任。明代洪武十五年後,設正獻與(yu) 分獻。今日福州孔廟的空間規劃承襲了唐宋時期的舊製,三位正獻官,十二位陪祭官及一位讀祭文官。
2.禮生。禮生是指祭孔儀(yi) 式中的執禮人員,依照其職務的不同,執禮區分為(wei) 讚禮生、爵帛生兩(liang) 大類。在祭孔儀(yi) 式中的禮生分為(wei) 通讚、正引讚及副引讚,上執禮、下執禮與(yu) 糾儀(yi) 者等,對儀(yi) 式進行最為(wei) 重要的就是通讚。通讚主要負責儀(yi) 式順暢進行的宣唱,掌握著祭孔儀(yi) 式的全部流程;正引讚及副引讚的工作就是引領祭祀人員進出祭祀場所;上執禮及下執禮則是負責祭祀人員行禮時的宣唱工作;糾儀(yi) 者為(wei) 監督及糾正執禮人員有錯誤的行為(wei) 。禮生的設置始於(yu) 明洪武七年,在傳(chuan) 統的孔廟祭孔時,禮生皆是孔廟專(zhuan) 屬的人員。此次來自台灣的禮生,均為(wei) 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的虔誠信眾(zhong) ,其中祭孔儀(yi) 式的禮節由司禮處負責及訓練。
3.樂(le) 舞生。樂(le) 生是指音樂(le) 演奏人員,必須由具有多年演奏經驗的人員擔任,歌生是指音樂(le) 歌唱人員,佾舞生是指佾舞舞蹈人員。宋金時期以前,祭孔樂(le) 舞的表演全部由孔子後代中的優(you) 秀子孫擔任。此次的祭孔儀(yi) 式中,樂(le) 生、歌生、佾舞生都是由寶光聖樂(le) 團的人員負責。演奏樂(le) 生乾坤(男女)各為(wei) 六十四員,歌唱樂(le) 生乾坤各也為(wei) 六十四員,八佾舞乾坤總數為(wei) 六十四員,人數眾(zhong) 多的樂(le) 舞生增強了塑造莊嚴(yan) 隆重的祭孔釋奠儀(yi) 禮的祭祀氛圍。
(二)祭祀空間
孔廟的建築功能是祭祀孔子,這是就孔廟的家廟功能而言,然孔廟兼具廟學合一的推崇人文教化的社會(hui) 曆史功能,因而孔廟的規格應有一定的標準。但孔廟建築初期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明朝時期的孔廟是仿照元朝時期的:“大成殿門各六楹,欞星門三楹,東(dong) 西廡七十六楹,神廚庫巴楹,宰牲所六楹。”(《明史˙禮四》)此後沿襲成製,明世宗依據吳沈明[10]的文章,提出孔子不能稱王,嘉靖九年遂更改祀典,稱“至聖先師”。文廟就是祀奉孔子的孔廟。據明朝相關(guan) 記載:“洪武十五年,新建太學成。廟在學東(dong) ,中大成殿,左右兩(liang) 廡,前大成門,門左右列戟二十四。門外東(dong) 為(wei) 犧牲廚,西為(wei) 祭器庫,又前為(wei) 靈星門。”“三十年,以國學孔子廟隘,命工部改作,其製皆帝所規畫。”“大成殿門各六楹,靈星門三,東(dong) 西廡七十六楹,神廚庫皆八楹,宰牲所六楹。永樂(le) 初,建廟於(yu) 太學之東(dong) 。”“改大成殿為(wei) 先師廟,大成門為(wei) 廟門。”(《明史˙禮四》)
現今流傳(chuan) 下來的孔廟建築,多為(wei) 清朝時期建設或重修,清皇太極時就派遣大學士致祭:“至聖先師孔子崇德元年,建廟盛京,遣大學士範文程致祭。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釋奠禮。世祖定大原,以京師國子監為(wei) 大學,立文廟。製方,南鄉(xiang) 。西持敬門,西鄉(xiang) 。前大成門,內(nei) 列戟二十四,石鼓十,東(dong) 西舍各十一楹,北鄉(xiang) 。大成殿七楹,陛三出,兩(liang) 廡各十九楹,東(dong) 西列舍如門內(nei) ,南鄉(xiang) 。啟聖祠正殿五楹,兩(liang) 廡各三楹,燎爐、瘞坎、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皆如製。”[11]康熙當朝伊始,就視太學於(yu) 祭孔釋奠儀(yi) 禮,康熙十四年,將孔子之“大成”及“文宣”去除,成為(wei) “至聖先師孔子”,後來全國都沿用此製。今福州孔廟祭孔釋奠儀(yi) 禮相關(guan) 位置說明如下:
大成殿正中一龕:至聖先師孔子聖像;
東(dong) 配二龕:複聖顏子聖像、述聖子思子聖像;
西配二龕:宗聖曾子聖像、亞(ya) 聖孟子聖像;
左右:七十二賢聖像;
大成殿內(nei) 部陳設:祝、敔、搏附二、編鍾、編磬、建鼓、特鍾、特磬等;
丹墀:八佾舞;
丹墀前:樂(le) 生、歌生;
廣場:正獻官三、分獻官十二、讀祝文官一、陪祭官三十六;
廣場兩(liang) 側(ce) :貴賓觀禮;
福州孔廟祭祀空間圖 [12]
(三)祭祀流程
祭孔儀(yi) 式是古代帝王推崇儒學、宣揚宗法思想和倫(lun) 理道德的一種教化形式,將音樂(le) 、舞蹈、儀(yi) 式三者融為(wei) 一體(ti) 的廟堂祭祀儀(yi) 禮,通過莊嚴(yan) 肅穆的音樂(le) 和雍容大方的舞蹈,集中體(ti) 現了儒家思想中禮正樂(le) 垂的秩序意識與(yu) 中和位育的和合之美,具象化地闡釋了“樂(le) 合同,禮別異”的中華禮樂(le) 精神。祭孔儀(yi) 式完整地呈現出禮的秩序與(yu) 樂(le) 的和諧。筆者全程參與(yu) 並記錄了此次釋奠典禮的流程,現整理如下:
1.釋奠典禮開始(9:28)。為(wei) 紀念每年9月28日之孔子誕辰,開始時間定在早上9:28分。
2.鳴炮。現今大陸地區已不能燃放鞭炮,此鳴炮動作用全體(ti) 貴賓鼓掌代替,這也達到了人人參與(yu) 的效果。
3.啟扉。最早使用啟闔扉儀(yi) 式是從(cong) 元代開始,稱為(wei) 閉戶及闔戶,清朝時稱為(wei) 啟戶及闔戶,其動向為(wei) 南北不同;台南孔廟在開始之前,樂(le) 生、佾生及迎神隊伍均在大成門外排班等候,等總執禮宣讀“啟扉”之後,禮生才將大成門打開,樂(le) 生、佾生及執事人員才依序進場,這是“啟扉”已入就位“迎神”;台北孔廟則是就位後,“啟扉”以出“迎神”,祭典開始前,樂(le) 生、佾生及執事人員已在大成門內(nei) 等待典禮開始。“瘐毛血”是敬告神靈祭牲的潔淨,將少量的血埋入零星門外南,但因此次都是采用素食為(wei) 供品,所以此項目保留。
4.三通鼓(鼓初嚴(yan) 、鼓再嚴(yan) 、鼓三嚴(yan) )。“嚴(yan) ”乃戒意,亦即提醒眾(zhong) 人典禮即將開始,務必誠心肅穆。鼓初嚴(yan) 執事及執禮人員請速至祭祖會(hui) 場準備鼓再嚴(yan) 執事及執禮人員請就定位鼓三嚴(yan) 最後通知所有人員祭祖大典即將開始。
5.排班。據《禮記·冠義(yi) 》:“禮義(yi) 之始,在於(yu) 正容體(ti) ,齊顏色,順辭令。容體(ti) 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yi) 備”,此時祭祀人員需要對其自身儀(yi) 態儀(yi) 容等自行檢視。
6.執事者各司其事。大成殿內(nei) 的執事人員就位完畢。
7.樂(le) 生歌生就位。樂(le) 生及歌生於(yu) 大成殿及丹墀兩(liang) 側(ce) ,隨轉班鼓之五步一頓方式,進入演奏場地。
8.佾舞生就位。佾舞生分別由廣場正中央,從(cong) 丹墀階梯而上,依然是由五部一頓之轉班鼓聲引領。
9.糾儀(yi) 官就位。由引讚唱領,糾儀(yi) 官就位(長音)。
10.陪祭官就位。三十六位陪祭官在引讚引導下就位。
11.分獻官就位。十二位分獻官由引讚引導就位。
12.正獻官就位。依唐宋舊製,正獻官三位分別於(yu) 初獻禮、亞(ya) 獻禮及終獻禮。
13.迎神。迎神將儀(yi) 式神聖空間升華,旌旗儀(yi) 仗隊伍於(yu) 泮池等候,通過大成門,臨(lin) 經丹墀而進入大成殿,位列於(yu) 至聖先師聖像之左右側(ce) 。此時樂(le) 奏鹹和之曲至進饌結束。其詞為(wei) :“大哉孔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於(yu) 昭聖容。”
14.全體(ti) 行三鞠躬禮。當迎神隊伍進入大成殿時,全體(ti) 與(yu) 會(hui) 者行三鞠躬禮。
15.進饌。為(wei) 供奉孔子及四配十哲的供品,將其蓋子打開。
16.行上香禮(台灣貴賓)。樂(le) 奏天和之曲,引讚將上香人員引導淨手,再至大成殿香案前上香,後複歸位。
17.行初獻禮。樂(le) 奏寧和之曲、舞以寧和之舞。正獻官隨引讚至大成殿香案前行初獻禮,獻帛、獻爵,行三鞠躬禮。其詞為(wei)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唯師神明。度越前聖。恣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唯神之聽。”
18.行初分獻禮。分獻官隨引讚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初分獻禮。
19.恭讀祝文。樂(le) 長唱“樂(le) 止、舞止”,通讚唱“全體(ti) 肅立”。
20.全體(ti) 行三鞠躬禮。讀祝官讀宣完畢後,通讚引導全體(ti) 人員三鞠躬。
21.行亞(ya) 獻禮。樂(le) 奏安和之曲、舞以安和之舞。正獻官隨引讚至大成殿香案前行亞(ya) 獻禮,獻帛、獻爵,行三鞠躬禮。其詞為(wei) :大哉聖師。實天生德。作樂(le) 以崇。時祀無數。清酤唯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22.行亞(ya) 分獻禮。分獻官隨引讚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亞(ya) 分獻禮。
23.行終獻禮。樂(le) 奏景和之曲、舞以景和之舞。正獻官隨引讚至大成殿香案前行終獻禮,獻帛、獻爵,行三鞠躬禮。其詞為(wei) :萬(wan) 世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唯清且旨。登獻唯三。於(yu) 嘻成禮。
24.行終分獻禮。分獻官隨引讚至大成殿四哲香案前行終分獻禮。樂(le) 奏景和之曲,奉祀官上香,依照民初製定的祭孔儀(yi) 節,孔子後代子孫代表在此上香,此次釋奠典禮,孔子第七十五代孫擔任此次的正獻官。
25.飲福、受胙。正獻官隨引讚至香案前,飲福酒、吃福餅。
26.徹饌。樂(le) 奏鹹和之曲,執事者將供品撤離。其詞為(wei)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le) 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27.望燎。樂(le) 奏鹹和之曲,正獻官隨引讚將祝及帛高捧至燎所,將祝及帛等焚燎。
28.送神。樂(le) 奏鹹和之曲,旌旗儀(yi) 仗隊伍由至聖先師聖像座左右側(ce) 離開,從(cong) 大成殿中門出,經丹墀、廣場,從(cong) 大成門至泮池歸位。其詞為(wei) :“有嚴(yan) 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yi) 雝雝。歆茲(zi) 唯馨。神馭還複。明煙斯畢。鹹膺百福。”通讚唱“全體(ti) 肅立”。
29.全體(ti) 行三鞠躬禮。
30.鳴炮。全體(ti) 來賓掌聲以示慶祝。
31.複位。正獻官隨引讚歸位。
32.撤班。正獻官、分獻官、陪祭官、糾儀(yi) 官相繼隨引讚退位。禮生、樂(le) 生、歌生及佾舞生隨轉班鼓退場。
33.闔扉。將大成門關(guan) 閉。
34.禮成。儀(yi) 式結束。
四、福州祭孔意義(yi)
此次兩(liang) 岸聯合祭孔儀(yi) 式的舉(ju) 辦響應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承辦方台灣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的同胞們(men) 秉承著同宗一脈,紀念先哲,禮樂(le) 中華,圓夢兩(liang) 岸的活動主旨,以弘揚儒家尊師重道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為(wei) 己任,為(wei) 福州市民展現了一次完整而莊嚴(yan) 的祭祀禮儀(yi) ,讓現代人身臨(lin) 其境體(ti) 會(hui) 地感受到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此次活動的成功舉(ju) 辦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著國內(nei) 研究一貫道的專(zhuan) 家楊流昌先生的建言:“正視一貫道在台灣成功轉型的事實,全麵客觀評估一貫道在台灣政治社會(hui) 生態條件下標榜堅持傳(chuan) 揚中華文化的積極意義(yi) ,切實重視一貫道在台灣和海外華人社會(hui) 中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與(yu) 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麵的作用,抑弊趨利,善加引導台灣一貫道組織和人士,為(wei) 推動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作出努力和貢獻。”[13]從(cong) 2014年福州文廟兩(liang) 岸聯合祭孔活動的舉(ju) 辦可見,兩(liang) 岸雖然有著不同的社會(hui) 生活秩序和文化麵相,但是卻有著共同的曆史記憶、文化信仰和審美追求。兩(liang) 岸民眾(zhong) 同宗一脈,紀念先哲,積極發揚尊師重道、慎終追遠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相同的文化情感與(yu) 審美雅趣是我們(men) 今後增進彼此交流、認同與(yu) 互信的契機與(yu) 平台。[14]
注釋:
[1] 台南孔廟因其特殊的曆史傳(chuan) 統,以及擁有專(zhuan) 屬的以成書(shu) 院之文化格局,仍然延續了清製的釋奠儀(yi) 節,形成今日台灣釋奠儀(yi) 節“南清北明”的現況。
[2]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jia) 值》,台灣正中書(shu) 局1979年版,第283頁。
[3] 一貫道在當今台灣社會(hui) 乃政府批準之合法宗教團體(ti) ,以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以儒為(wei) 宗,以道為(wei) 本,以佛為(wei) 相,兼采清真、基督教義(yi) ,五教雜糅,倡導禮樂(le) 大同,支持兩(liang) 岸統一,希冀世界和平,筆者將其視為(wei) 現代版的儒教形態。
[4] 莊壁嘉編:《天道古禮探源》,台灣大道文化編輯中心2007年版,第13頁。
[5] 郭廷棟等:《一貫道疑問解答》上卷,台灣國聖出版社1997年版,第60-62頁。
[6] 莊壁嘉編:《天道古禮探源》,第13頁。
[7] 莊壁嘉編:《天道古禮探源》,第612頁。
[8]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台灣允晨文化2004年版,第49頁。
[9] 楊流昌:《天道傳(chuan) 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chuan) 播與(yu) 影響》,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10] 吳沈,字浚仲,蘭(lan) 溪人,言“孔子封王為(wei) 非禮”。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說。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自沈發之也。
[11] 《清史稿校注》,台灣商務印書(shu) 局1999年版,第2743頁。
[12] 此圖取自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由其分支機構聖樂(le) 團的工作人員繪製。
[13] 楊流昌:《天道傳(chuan) 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chuan) 播與(yu) 影響》,第3-4頁。
[14] 例證可見陳文源:《近代居澳華人的國民身份選擇與(yu) 文化認同》,《暨南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5年第6期。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